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硝化细菌AOB与NOB衰减速率实验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由于硝化反应分两步进行,因而对于硝化细菌的衰减速率也应该分别测定.通过实验测定了氨氮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氮氧化细菌(NOB)在好氧饥饿状态下的衰减速率,实验结果显示,AOB和NOB具有不同的衰减特征.前者在衰减过程中其活性匀速下降,而后者的活性则是先迅速下降再平缓降低,通过对比分析还发现,SBR系统中AOB和NOB的衰减速率差异较大,而在常规活性污泥系统中AOB和NOB的衰减速率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
水蚯蚓对硝化细菌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SBR反应器富集培养富含硝化细菌的活性污泥,利用填料挂载的方法向SBR反应器投加水蚯蚓,考察了水蚯蚓对SBR反应器硝化效率及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BR反应器挂载水蚯蚓后,SBR系统的硝化速率降低了16.65%,NO2--N氧化率减少量约为24%.通过对SBR系统单一周期各形态氮素浓度变化规律进行考察,发现...  相似文献   

3.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中进水易降解有机物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M系列模型 (ASMs)自推出以来在欧美得到广泛应用。要想利用ASMs对特定污水处理过程进行准确的模拟 ,首先必须得到该过程污水的水质特性参数。介绍了连续式OUR计量法、序批式OUR计量法和絮凝过滤物理化学法等 3种测定ASMs中进水易降解有机物的方法 ,通过分析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采用机械破碎方式灭活活性污泥中高等微生物,并通过测定破碎前后泥样耗氧速率(OUR)之差别间接计算高等微生物的活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以分散机破碎活性污泥,高等微生物均可被有效地破碎灭活,且再培养138h后不再恢复.与此同时,对酵母菌破碎实验显示,机械破碎并未对其数量、形态以及活性产生太大影响,这表明机械破碎亦不会对个体尺寸比酵母菌更小的细菌构成任何影响.为使破碎前后活性污泥絮凝体形态基本一致,将破碎后的泥样经离心处理,以尽可能使絮凝体恢复如初(以SVI衡量).通过比较破碎前后泥样的OUR并计算可知,高等微生物活性相对于活性污泥总活性约占12%~14%.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生化法代替部分臭氧氧化的可能,对菲进行了臭氧不完全氧化研究采用液相色谱和紫外光谱观察了氧化过程和中间产物的变化,并且测定了中间产物水溶液的总有机碳浓度(TOC)和中间产物对活性污泥氧吸收速率(OUR)的影响.结果表明,菲被臭氧氧化的同时,有中间产物生成;臭氧可以与中间产物反应,但是难以使之矿化;臭氧氧化改善了菲的可生化性臭氧氧化结合生物降解,有望成为兼顾经济性与效率的处理废水中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机械破碎灭活A-A/O系统中活性污泥中的高等微生物,测定灭活前后的活性污泥的耗氧速率(OUR)的差值,来测定高等微生物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A-A/O系统中高等微生物活性相对于活性污泥总活性约占14~17%。  相似文献   

7.
基于耗氧速率(OUR)的预警技术,以Cu2+、Zn2+的例(ρ(MLSS)=2 000 mg/L)研究了重金属对活性污泥的抑制作用,剂量由20 mg/L提高至60 mg/L时,Cu2+和Zn2+抑制率为分别由33%、38%,提高至77%、63%,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考察得知:4种重金属离子在特定条件下毒性大小顺序为:Cu2+Zn2+Cd2+Cr3+。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运行参数:ρ(MLSS)为500 mg/L,HRT为10 min。在此条件下模拟毒性冲击的生产性试验表明:Zn2+和Cu2+(5 mg/L)冲击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2.3%、56.6%,反馈时间20 min。因此,基于OUR的废水毒性预警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出重金属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废水特性鉴定的批量OUR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勇  李勇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7):322-325
对活性污泥法过程模型化应用的重要课题-废水特性鉴定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提出利用批量反应器OUR测定,进行废水有机组分鉴定试验的数据分析方法,并对取自两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初沉后污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应用批量OUR方法能够对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组分,直接进行试验测定和估值;初始OUR控制技术有助于产生适宜的OUR动态响应,以方便和较为精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利用试验测定结果作为模型输入,比较模型模拟和实测的OUR动态,得到了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9.
污水污泥的生物处理研究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城市污水污泥的生物处理研究现状及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着重介绍了各种微生物处理方法和新兴生物技术在污水污泥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桑军强  王占生 《环境科学》2003,24(2):112-115
针对官厅水库下游三家店水库水源进行生物陶粒预处理的现场试验,研究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及其特性.结果表明:当水温从10℃下降到0.5℃时,生物陶粒反应器对CODMn的去除率从20%左右下降到6%左右,氨氮的去除率从90%下降到65%.随温度降低生物陶粒反应器去除污染物的效果下降主要是由于微生物活性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造成的,陶粒表面的微生物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但是受影响的程度比活性小得多.陶粒表面的微生物活性与微生物量沿水流方向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用快速生物活性测定仪测定活性污泥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基于快速生物活性测定仪,对污水处理厂好氧生物处理单元的重要运行指标--污泥活性的长期变化、酸碱性、温度、毒性等外部环境条件对污泥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运行的活性参数变化幅度在20%以内;pH值偏离正常值时,生物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对酸性环境的耐受能力远大于对碱性环境的耐受能力;温度升高,污泥的活性增强,温度超过42.5℃后,污泥活性遭到强烈抑制,但内源呼吸速率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毒性物质对生物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可能是有选择性的.最后还测量了一个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活性,标准偏差在20%以内.这表明,污泥活性测定结果较稳定,所测量的活性参数能够表征污泥的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12.
吴迪  王建龙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586-1589
对蒽进行了臭氧不完全氧化实验研究,利用HPLC、UV、TOC监测了臭氧氧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蒽被臭氧降解时有中间产物生成,臭氧可以与中间产物继续作用,但是难以使之矿化.另外,氧化体系中水溶性有机物的TOC变化及其对活性污泥OUR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改善了蒽的可生化降解性.因此,臭氧氧化与生物降解组合技术,有望成为处理废水中蒽的经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活性絮凝剂产生菌群的构建、培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筛选到的絮凝剂产生菌中构建出能比单一菌群产生更高絮凝活性的复合菌群——复合菌群1(BAFRT4+CYGS1).为降低复合菌群1的培养成本,尝试用啤酒废水替代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和能源并获得成功.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复合菌群1所产MBF的絮凝活性达96.8%.复合菌群1所产MBF对靛蓝印染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最大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79.2%和87.6%.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蚯蚓摄食活性污泥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水蚯蚓摄食活性污泥的批量培养试验,考察了水蚯蚓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规律,以及底物、溶解氧浓度由低到高变化对水蚯蚓比增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5℃±0.5℃、溶解氧4 mg.L-1、底物浓度4 000 mg.L-1条件下培养18周,水蚯蚓体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趋势较好地符合Gauss函数,最大比增长速率μAWma...  相似文献   

15.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工艺,分别以葡萄糖(R1反应器)和乙酸钠为基质(R2反应器)运行102 d,对培养成熟的颗粒污泥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R1反应器中以球菌为主,R2反应器中以杆菌、球菌为主;在颗粒刚成熟时,R2反应器的颗粒大些,且集中,粒径在0.1~1.0 mm,随着颗粒成熟期的延长,R1反应器的粒径要大些,最大为2.2 mm;R1和R2反应器的耗氧速率(OUR)分别为 1.184和0.944 mg/(L·min),比耗氧速率(SOUR)分别为0.838和0.825 mg/(g·min);有机污染负荷为600~1 200 mg/L时,R1和R2反应器的CODCr去除率均达到95%~98%.   相似文献   

16.
This work aims to explore a procedure to improve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efficiency using 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The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from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Oxygen uptake rate (OUR)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AS) was determined to indicate the changes of AS activity stimulated by ultrasound at 35 kHz for 0–40 min with ultrasonic intensities of 0–1.2 W/cm2. The highest OUR was observed at the ultrasonic intensity of 0.3 W/cm2 and an irradiation period of 10 min; more than 15% increase was achieved immediately after sonication. More significantly, the AS activity stimulated by ultrasound could last 24 h after sonication, and the AS activity achieved its peak value within 8 h after sonication, or nearly 100% higher than the initial level after sonication.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bioreactors, ultrasound with an intensity of 0.3 W/cm2 could be employed to irradiate a part of the AS in the bioreactor for 10 min every 8 h. Translated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 26(4): 124–128 [译自: 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