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Fe(Ⅱ)—5—Br—PADAP—吐温—80新的显色体系的化学反应。用吐温—80作用于Fe(Ⅱ)—5—Br—PADAP体系,在PH5~6范围内,形成穗定的Fe(Ⅱ)—5—Br—PADAP—吐温—80显色体系,产生强烈的增溶增敏作用。配合物的组成比及稳定常数分别为Fe:5—Br—PADAP=1:2,K=3.8×10~(11),显色体系形成后稳定4小时以上,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56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_(568)=9.3×10~4·1mol~(-1)·CM~(-1),在0~20μgFe(Ⅱ)/50ml,服从比耳定律。显色体系形成后加入EDTA、酒石酸和硫脲,其它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被破坏,而Fe(Ⅱ)的配合物相当稳定不被破坏,达到掩蔽干扰离子的作用。用于测定水和工业废水中的微量铁,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MIL—STD—810D同MIL—STD—810C的差异,指出新制订的美国军用振动环境标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旅游经济、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江西省2005—2014年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稳步提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态势;近年来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耦合协调类别经历了由极度失调衰退—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的转化历程,虽然耦合协调度所有改善,但协调等级处于较低水平。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采 《环境技术》1992,(3):45-47
MIL—STD—810D环境试验方法是受美国国防部委托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编制的,1983年该标准公布后,对其内容的应用范围有了争议,因此有人提出进行裁编的计划。 尽管该标准被设计供研制或鉴定试验,但裁编可使试验参数提供更合理的应用。实际裁编计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昂贵的费用,这些正是大多数计划设计者要避免的。那么能否使该标准既获得用户满意,又可避免参数水平下降呢?  相似文献   

5.
梁禄  罗心荣 《四川环境》1989,8(4):22-28
本文报道在0.1M亚硝酸钠,1.5×10~(-3)M的1,2-丙二胺,pH9.0—9.5底液中铬在—1.76伏处(对饱和甘汞电极)产生-催化波,测定范围在0.1ng/ml内,铬的浓度与导数波高成良好线性关系,测定下限为8×10~(-10)M(相当于0.04ng/ml)。经实验证明,在1,2-丙二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两体系中,铬都在—1.76伏处产生催化波,因此,可认为铬的催化机理可能与文献[3]报道的在CyDTA-NO_3体系中三价铬产生催化波的机理相似即: Cr~(6 ) 3e—→Cr~(3 ); Cr~(3 ) y—→Cr~(3 )—y; Cr~(2 )—y e—→C~(2 )—y; Cr~(2 )—y NO_3~—→Cr~(3 )—y No_2~-其中:y代表1,2-丙二胺。将自来水进行简单的前处理后,可以直接应用本法测定水中六价、三价铬的含量以及水中的总铬量。  相似文献   

6.
测定挥发酚的4—AAP 法是迄今为止用的比较多选择性高而又稳定的比色分析法。在萃取比色法中,要求试剂空白,氯仿的参比吸光度应在0.10以下,经多次试验,认为4—AAP 的纯度是影响吸光度的主要因素。通过用氯仿萃取4—AAP 试剂,萃取后的4—AAP 试剂性能稳定,能保持较长时间,用提纯后的4—AAP 试剂参加1988年自治区监测站的质控考核测得值与保证值相符,而且快速、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协调发展模型揭示了我国地级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EES巨系统具有子系统内协调与系统间互馈特征。②EES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空间上,山东半岛、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协调度整体高于中西部内陆边疆地区。③EES系统协调度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呈南方大于北方、东部中部西部分异特征;等级集聚分异特征明显,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高低与城市行政等级格局保持一致,呈"集聚化"特征,协调度高值和低值区均成群或成片分布。④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战略政策与政治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统筹发展是驱动EES系统协调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测度模型,定量测算了2000—2015年庆阳市及其各区县的系统内部协调度、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综合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系统的内部协调度明显提升,但环境系统内部协调度波动较大;庆阳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县区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波动变化较明显,部分县区甚至出现了下降;庆阳市整体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提升不显著,且波动变化明显;庆阳市及各区县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度属于基本协调以上类型,综合协调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计算了2005—2011年焦作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2005—2010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3、0.38、0.45、0.45、0.56、0.58和0.64,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不安全、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状态。虽然焦作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安全因素,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进的突变级数法,从水污染角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流域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淮河流域整体及各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采用耦合模型分析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从淮河流域整体地域协调性看,"十二五"期间的协调水平比"十一五"时期上升,而流域南部(安徽省)的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并不理想,地区协调性水平差异较小,重点提高流域南部经济实力,努力提高流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水平。(2)从淮河流域内各省系统协调性看,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越来越好,整体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呈"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水平—高水平"的发展趋势,表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状况在逐步改善。同时,淮河流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受经济系统影响,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正处于升级阶段。(3)从淮河流域系统相互关系看,水环境和社会系统耦合保持在拮抗阶段,表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而水环境和经济系统的耦合随时间由高水平逐渐衰退到磨合阶段,表明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更大但作用力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两者实现强脱钩,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化工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微生物法制取聚—β—羟基丁酸酯(简称PHB,是新一代塑料)的研究”。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承担、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协作,科技人员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深入地研究,获得成功。于1991年6月29日在北京、由化工部科技司主持会议,通过小试评审验收.获得专家好评。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0—2014年甘肃省民勤县人口、农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相关数据,构建人口—农业经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县人口—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民勤县的人口—农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C为0.372—0.696,经历了颉颃耦合和磨合耦合两个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D为0.325—0.639,整体实现了由失调衰退到协调发展的良性转化,虽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有所改善,但耦合协调程度较低。根据这一发展态势,结合民勤县特殊的自然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环境经济学中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引入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中。详细介绍了产品物料投入—转化—产出全平衡模型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污染源工艺剖析和有关计算,确定出工业污染源监测点位的布设和监测频率  相似文献   

14.
沉淀—超声波气浮—接触氧化法处理退浆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诸暨漂染厂废水处理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混凝沉淀─—超声波气浮─—接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退浆废水处理系统。该废水处理系统经2年多运行表明:CODcr的去除率达94.0%,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该处理工艺设备简单,效果可靠,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旅游发展、城市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测算了沈阳市2009—2018年旅游发展—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使用障碍度模型分析诊断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8年沈阳市三大子系统评价值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2009—2018年沈阳市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从濒临失调逐步转化为良好协调;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国际旅游收入、第三产业比重、人均供水量是影响沈阳市旅游发展—城市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能源富集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其水资源匮乏使区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研究黄土高原能源富集区能源、粮食与水资源之间协调发展状况,本研究以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为核心,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典型案例地榆林市及榆阳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联特征。结果表明:从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协调关系来看,榆林市各区县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度整体较高且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北高南低”格局且近年来表现出轻微下降趋势。从榆阳区层面来看,榆阳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度较高,耦合协调度呈现由中度协调向优质协调发展态势,水资源系统制约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发展,能源子系统波动性较强。为协调能源富集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同时构建节约高效的资源管理体系,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6—2015年湖南武陵山片区3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择系统序参量,对该地区的人口、产业和资源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ArcGIS10.4软件对协同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再结合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协同发展水平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人口—产业—资源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片区内各县市人口—产业—资源协同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程度不高。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口—产业—资源的协同发展对贫困减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人口—产业—资源协同发展水平以提高扶贫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要素—领域—任务”国家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之后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阶段,即“十一五”到“十二五”,我国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在“污染减排”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和“公共服务”三大领域,战略领域的划分逐步明确,环境规划要素逐渐充实,落实任务更加精细。而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的充实提高过程中,即“十二五”到“十三五”,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制度创新”三大领域。要素方面,通过推进“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气、水、土三要素治理纲举目张。任务的重心则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为更好地发挥“要素—领域—任务”体系优势,支撑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本文提出,“十四五”规划应在要素层面全面覆盖且重点突出,领域层面系统整合并统筹协调,任务层面具体落实且创新机制,助力建成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油水分离产生大量的稠油污水。稠油污水组成复杂、污染性强,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针对油田进行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以除油和悬浮物为主。即采用聚结除油—气浮—过滤的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SS和含油量为5mg/L,达到回注水控制指标,经回注泵加压回注地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0—2014年甘肃省民勤县人口、农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相关数据,构建人口—农业经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县人口—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民勤县的人口—农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C为0.372—0.696,经历了颉颃耦合和磨合耦合两个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D为0.325—0.639,整体实现了由失调衰退到协调发展的良性转化,虽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有所改善,但耦合协调程度较低。根据这一发展态势,结合民勤县特殊的自然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