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叶片相对吸硫量的研究及在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探索北京市本土植物对污染物硫的降解能力,从重度污染区(首钢邻山)、轻度污染区(北京植物园内山上)和对照区(北京周边数个森林公园)分别采集21种植物叶片,采用比浊法消解和定容、IRIS advantage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其含硫量。分析不同程度污染区植物叶片的相对吸硫量。不同污染区绿化降硫时,考虑选用相应地带叶片净吸硫量大的植物类型。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化中选择净化空气的植物配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叙述了在城市绿化中选择净化空气的植物配植的方法、原则,介绍了几种对大气污染吸收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和室内选择净化空气的花草。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壤与城市绿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城市土壤是影响城市绿化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从城市土壤的物理化学特征如结构、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城市土壤的水分供应、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盐基饱和度等角度讨论了城市土壤与城市绿化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城市绿化应该从土壤抓起。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方法,对重庆市3个电镀厂污染区自然定居的23种优势植物和相应土壤中Cu、Zn、Cr和Ni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揭示了优势植物对复合污染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特征。结果表明,电镀污染区土壤中Cu、Zn、Cr和Ni平均含量分别为560.0、722.6、1 364.3和735.7 mg·kg-1,分别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限值的1.40、1.45、3.90和3.68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和转移特性因植物种类、植株部位、污染地及重金属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污染地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富集滞留在根部较多,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表现出超富集Cr的潜力,其地上部分Cr平均含量分别为1 559.2和1 914.6 mg.kg-1,生物转运系数分别为1.29和1.58,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1.58和1.79,其他植物地上部分Cr含量超过正常植物百倍以上的有14种,平均富集量为376.4 mg·kg-1,变化范围为121.2~694.3 mg·kg-1,地上部分Ni含量超过正常植物百倍以上的有8种,平均富集量为344.1 mg·kg-1,变化范围为220.3~532.1 mg·kg-1。它们是修复电镀重金属Cr和Ni复合污染土壤的理想植物。  相似文献   

5.
以三江平原的3种主要沼泽类型——小叶樟沼泽、乌拉苔草沼泽、毛果苔草沼泽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和植物中的总硫质量分数及水中硫酸盐质量分数进行分析。3种沼泽土壤总硫质量分数的顺序为小叶樟沼泽(622.4 mg/kg)<乌拉苔草沼泽(820.5 mg/kg)<毛果苔草沼泽(1022.4 mg/kg);植物总硫质量分数的顺序为小叶樟(1638.5 mg/kg)<乌拉苔草(1796.9 mg/kg)<毛果苔草(1892.8 mg/kg);水中硫酸盐的质量分数为小叶樟沼泽(1.69 mg/kg)<乌拉苔草沼泽(1.81 mg/kg)<毛果苔草沼泽(2.00 mg/kg)。并探讨了典型湿地生态系统中硫质量分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对武汉市城市森林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城市树木树种构成集聚性明显而多样性相对较差、长势一般;城市扰动因素明显影响了树木的自然生长过程。在所调查的93种植物中,其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727 8;行道绿地为0.187;公园绿地为4.296。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森林的基本格局、树种结构,以及树种分布上均有待于改善。  相似文献   

7.
环境规划中植物的景观功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探讨植物的景观特点及其建造功能和观赏功能等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规划中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结合岳阳市南湖旅游度假区的实际情况,应用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研究了该旅游度假区的面上绿化规划和景区景点绿化规划。  相似文献   

8.
植物叶片氨挥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氨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叶片氨挥发是大气氨污染的来源之一。植物氨挥发的强弱与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有很好的相关性,很多研究表明,植株收获时的总氮量一般显著小于植株氮素最大累积量,植株生长后期体内含氮化合物的水解和氨的挥发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植物体的氨挥发对于大气环境保护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植物叶片氨挥发的主要测定方法、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对植物叶片氨挥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沿线交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在我国一些中心大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长,交通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通噪声对道路沿线环境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降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治理的方法以及措施:采用多孔隙低噪声沥青路面,设置声屏障以及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降噪声等,  相似文献   

10.
超积累植物在时空、科属内的分布特点及寻找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超积累植物在时空、科属内的分布特点和正常植物演化出镍超积累特性必备的2个基本条件,介绍了国外2种常用的寻找超积累植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湖南烟区烤烟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的分布特点及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自成  王林  肖汉乾 《生态环境》2007,16(1):180-185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湖南烟区烤烟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分布特点及关系。结果表明,(1)湖南烟叶锌含量总体适宜,平均为(36.30±14.05)mg·kg-1,变幅为10.50~100.50mg·kg-1;调查区域内有92.58%的烟叶样本锌含量落在20.00~80.00mg·kg-1区间内;不同等级烟叶锌含量的规律是:B2F>C3F>X2F。(2)湖南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适中,平均为(2.27±3.74)mg·kg-1,变幅为0.13~62.59mg·kg-1,变异系数高达155.09%;有22.41%的土壤样本在不同程度上缺锌(≤1.00mg·kg-1),有7.36%的样本的有效锌含量超过4.00mg·kg-1,满足优质烟生长的土壤样本达到70.23%;不同土壤类型有效锌含量的变化规律是:鸭屎泥>黄泥田>黄灰土>黄壤土。(3)烟叶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与土壤有效铜、有效铁和有效硫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有效钾和水溶性氯均呈显著负相关。(4)在土壤有效锌含量分组后,不同等级烟叶锌含量均随着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等级烟叶锌含量在组间差异达到5%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4种草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抗性与吸收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高羊毛、早熟禾、黑麦草、紫花苜蓿在纯尾矿污染土壤或经处理的尾矿污染土壤上都能生长,但在处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其中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所受影响比其他几种草坪草更大,说明其重金属抗性低于其他几种植物。单位面积上 4 种植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高低均为 w(Zn)>w(Pb)>w(Cu)>w(Cd),但每种植物对 Cd、Pb、Zn 和 Cu 的吸收质量分数和分布均不相同,一般为根系质量分数大于茎叶。加入改良剂(CaCO3)和有机肥(菜枯)使生长在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上的 4 种草坪草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体中的 Cd、Pb、Zn 质量分数下降,但 Cu 质量分数反而上升,结果单位面积上草坪草吸收各重金属元素的量均有所增加,可见利用改良措施与草坪草相结合的方法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植物监测,对连云港市郊局部地区果树、蔬菜等连年来品质产量下降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气中氟化物(HF)含量高,局部以化工为主的地区污染较为突出,已对果树、蔬菜造成直接危害。此外,二氧化硫(SO_2)及其复合污染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街道常绿灌木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滞尘颗粒物形态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王赞红  李纪标 《生态环境》2006,15(2):327-330
城市园林植被中街道常绿灌木受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等多重污染影响,其叶片生长高度恰好接近人体呼吸带,叶片受污染程度可反映人体污染暴露水平,是良好的环境质量代用指标。对于北方城市环境而言,常绿植被叶片的滞尘效应尤其重要。作者选择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石家庄市为代表,对北方地区园林常用灌木植物大叶黄杨叶片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石市4条主交通干道两旁样点首先对选定的大叶黄杨叶片进行冲洗,5日后取回载尘叶片进行滞尘量测量,重复进行5次,获得5个周期内叶片滞尘量数据;并对叶片表面滞尘颗粒物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晴朗微风天气条件下,大叶黄杨叶片平均滞尘量为0.8614g·m-2·d-1,单叶最大饱和滞尘量为11.6197g·m-2,累积达到叶片饱和滞尘量的时间是15日。大叶黄杨叶片滞尘量大于同时期环境监测的大气降尘量,差额来自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影响,这种影响约占叶片全部滞尘量的34.7%。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滞尘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深度清洗后叶片表面仍滞留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物,说明大叶黄杨叶片可以固定有害悬浮颗粒物并使之从大气环境中清除。本研究表明大叶黄杨强滞尘能力是城市近地面层环境中清除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葫芦岛市有色冶金-化工区土壤与植物汞污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有色冶金-化工区土壤汞、植物汞空间特征的分析,确定不同源对土壤、植物的影响。土壤表层汞含量以锌冶炼厂和氯碱厂及其附近为中心,向外围辐散降低,呈双中心分布,其含量为0.055~14.575mg·kg-1,平均值为1.435mg·kg-1;植物叶汞含量为柳树(Salix)>榆树(Ulmus)>槐树(Sophora)>丁香(Cytisus)>杨树(Populus)>松树(Pinus)>柏树(Cyparissus),其汞含量为0.029~2.700mg·kg-1,平均为0.182mg·kg-1。植物汞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以锌冶炼厂及其附近为中心,表明大气沉降作用对植物汞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锌冶炼厂是植物汞含量的主要来源,有色冶金-化工区是我国汞污染最重的地区之一,其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 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7.
蕨类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是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但目前氮添加对芒萁叶功能性状及其基部土壤化学性质以及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尚不清楚.以芒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设置CK(0 g m-2 a-1)、N1(1.1 g m-2 a-1)、N2(2.3 g m-2 a-...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An important question in insect-plant interactions is which of the numerous plant compounds contribute to the perception of odour qualities in herbivorous insects and are likely to be used as cues in host-searching behaviour. In order to identify which plant-produced volatiles the strawberry blossom weevil Anthonomus rubi detects, we have use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from single olfactory neurones linked to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We here present 15 receptor neurone types specialised for naturally produced compounds present in the host and nonhost plants and two types for two aggregation pheromone components. The active compounds were terpenoids, aromatic and aliphatic esters, alcohols and aldehydes, some of which are induced by feeding activity of the weevils. The neurones were characterised by a strong response to one or two primary odorants and weaker responses to a few others having similar chemical structure. With one exception, the molecular receptive range of each neurone type was within one chemical group. Enantiomers of linalool separated on a chiral column activated two neurone types with different enantioselectivity. Inhibition by linalool of another neurone type, excited by α-pinene, indicated an additional mechanism for cod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ompound. Altogether, detection of 54 compounds by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es is shown, of which 40 have been chemically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Thus A. rubi has the ability to detect a large number of odorants that may be used in host selection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9.
Using known occurrences of species and correlational modeling approaches has become a common paradigm in broad-scale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ye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methodology remain little-explored in terms of conceptual basis. Here, we explore the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asons behind choice of extent of study area in such analyses, and offer practical, but conceptually justified, reasoning for such decisions. We assert that the area that has been accessible to the species of interest over relevant time periods represents the ideal area for model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compari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