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3.
通过野外采集漳泽水库不同采样点的黑斑蛙蝌蚪,采用微核、核异常、彗星试验3种方法,研究了水体污染对蝌蚪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DNA断裂3种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采样点红细胞微核率除泽头采样点外,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P0.01),其中水库入口店上采样点的微核率最高,为6.87‰,位于水库上、中、下游3个采样点的微核率逐渐下降,从大到小依次为:下韩(5.45‰)、台上(3.71‰)、泽头(2.33‰)。核异常试验结果显示:各采样点核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P0.01),核异常率与微核率二者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彗星试验结果显示:各采样点红细胞尾长、尾矩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尾长、尾矩的变化趋势与微核试验结果一致。对同样位于水库中游的采样点司徒和台上的4个指标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微核率、核异常率和彗星尾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尾矩差异显著(P0.05)。综上可知,漳泽水库各采样点水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毒性,主要毒性作用为引起染色体(DNA)断裂;各采样点遗传毒性指标变化规律与水体污染物变化规律趋于一致,因此应用这3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水体遗传毒性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检测了不同浓度(0、0.2、0.4、1.2、2.0、2.8mg·L-1)的三唑磷溶液对沼水蛙蝌蚪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唑磷染毒24h(≥1.2mg·L-1)及72h(≥0.2mg·L-1)后,蝌蚪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比对照组均有极显著的提高.在同一时间下,随着三唑磷浓度的增大,蝌蚪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总体上随之增加;在同一浓度下,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低浓度组(≤0.4mg·L-1)微核率出现逐渐升高趋势;高浓度组(≥1.2mg·L-1)微核率则先增加后降低.染毒24h后,彗星试验的各项指标Tail Length、Comet Length、Tail Moment和Olive Tail Moment均随三唑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现极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当三唑磷浓度达到0.2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DNA总体损伤水平(Comet Assay Tail Factor)显著提高.实验表明三唑磷对蛙类蝌蚪会造成一定的遗传损伤,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在检测污染物对蝌蚪的遗传毒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三价钇对紫露草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紫露草四分体微核试验法和紫露草雄蕊毛细胞突变法研究了稀土元素三价钇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Y3+能引起紫露草四分体微核率显著升高,提示Y3+是诱变剂或纺锤丝毒剂;Y3+能引起雄蕊毛细胞突变率显著升高,进一步明确Y3+是诱变剂. 相似文献
7.
茚虫威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茚虫威属噁二嗪类新型广谱高效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用量的增加,由此产生的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使用斑马鱼进行茚虫威的急性毒性作用实验,并采用微核试验、彗星试验、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检测观察染毒后的斑马鱼是否被诱导产生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24 h、48 h、72 h、96 h,茚虫威LC50值分别为2.263mg·L-1、2.184 mg·L-1、2.184 mg·L-1、2.133 mg·L-1。茚虫威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属中等毒性。96 h茚虫威浓度为1.98 mg·L-1和2.16 mg·L-1时,斑马鱼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采用彗星试验检测斑马鱼肝脏DNA损伤,结果显示斑马鱼暴露于高浓度1.98 mg·L-1和2.16 mg·L-1茚虫威后,与对照组相比,斑马鱼的DNA损伤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P0.01)。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结果表明染毒后24 h斑马鱼肝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茚虫威对斑马鱼短期染毒后诱导细胞凋亡,表现出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8.
9.
研究氧化石墨烯(GO)的遗传毒性,考察其致突变作用,为GO在生物领域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采用Ames试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体内染色体畸变试验,分别在细菌水平、细胞水平及整体动物水平研究GO的遗传毒性。GO各剂量组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CHL试验中,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随GO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中1.000 mg·mL~(-1)剂量组(+S_9)和0.500 mg·mL~(-1)剂量组(-S_9)畸变率显著升高(P 0.05)。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同样随GO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000和0.500 mg·kg~(-1)剂量组的畸变率显著提高(P 0.05)。虽然Ames试验结果没有反映出GO的遗传毒性,但在体外及体内染色体畸变试验中,GO均表现出对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有潜在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浊漳河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致突变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研究了浊漳河水体3个不同样点的有机提取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效应。结果显示,各水样中的有机提取物均能引起DNA损伤,且随剂量的增高,有机物对DNA的损伤加重;细胞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表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毒作用非常敏感。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DNAT)和染毒剂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547,p<0.01)。以上结果表明,浊漳河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物污染,这些有机污染物可诱导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遗传毒性。SCGE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和灵敏的检测方法在水环境遗传毒性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方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益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3):26-27,30
本文章简要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工艺参数、炉型结构、烟气处理、用地面积、设备配置、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等内容的选择原则和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采用模化有机垃圾,在炉膛内径为0.5米,有中心转轴翅片推动垃圾前进的焚烧炉中,对焚烧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了影响焚烧炉中NOx、SOx生成和燃烬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焚烧炉在控制NOx、SOx的前提下稳定操作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预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前进行有效的预处理,不仅可以减少处理量,提高处理的效果,而且可以回收部分资源性物质。由于垃圾的特性多变及处理方式的不同,统一的处理系统不仅难以达到处理垃圾的要求,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章针对垃圾焚的需求以及垃圾的特点,分析了垃圾焚烧炉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设计设备参数的确定,并介绍了与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配套的预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性质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炉渣性质分析,测定其气味分子为喹啉基及异硫氰基衍生物,炉渣的镉、锌、镍等3种重金属含量分别为8.0,2 432.9,216.7 mg/kg,不能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其重金属溶出浓度不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据此对炉渣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分析了炉渣资源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垃圾焚烧后的残渣为研究对象 ,着重地介绍城市垃圾焚烧炉中灰渣的形成、结构、组成等基本性质 ,同时借鉴燃煤技术初步探讨了城市垃圾焚烧过程中结渣的形成。对垃圾焚烧炉的正常运行提供科学的保证 ,对残渣的管理及综合利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社会公害”之一的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而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详细分析了实施分类收集的6个前提条件。此外,还研究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方法和实施程序。 相似文献
17.
利用Tekran 2537A和Lumex RA-915汞分析仪分别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排气筒、填埋场内部的气态总汞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填埋场排气筒中气态总汞含量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高于夜间,并于午间达到峰值。气象条件对汞的释放过程有重要影响,光照强度与排气筒中气态总汞含量的相关性明显。受填埋场内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影响,填埋场内部填埋气的汞浓度明显高于排气筒中填埋气的汞浓度。填埋场内部气态总汞变化规律为:植被覆盖区域明显低于无植被覆盖区域,表明有效的绿化措施对于控制填埋场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污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区3个不同位置的垃圾中转站运行过程中的臭气产生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了其浓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中转站内气体污染物中H2S、NH3以及臭气浓度范围分别为0.005~0.20mg/m3,0.44~4.67 mg/m3以及16~40,大多在春季达到最高,且与温度和垃圾量没有明显相关性。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主要有1,2-二氯乙烷、苯、甲苯、乙酸乙酯、间二甲苯等污染物,浓度在10-1~103μg/m3之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臭气浓度和VOCs的产生量与日垃圾处理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能源回收效率,采用大米、土豆、生菜、瘦肉、花生油和榕树叶作为实验原料,模拟有机垃圾中普遍存在的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类成分,进行厌氧发酵产氢以及对其剩余物厌氧发酵产甲烷.结果表明.在厌氧发酵产氢阶段,整个过程没有甲烷生成,大米、土豆、生菜、瘦肉、花生油和榕树叶的氢气产率分别为125、103、35、0、5和0 mL g-1(VS),能源回收效率分别为7.9%、6.8%、1.9%、0、0.1%和0.大米、土豆和生菜的氢气浓度分别为34%~59%、41%~56%和37%~70%,整个产氢阶段没有甲烷生成.在厌氧发酵产甲烷阶段,上述原料的甲烷产率分别为232、237、148、278、866和50 mL g-1(VS),生物气中甲烷含量分别为42%~70%、57%~71%、73%~77%、59%~73%、68%~80%和54%~74%.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整个过程上述原料的能源回收效率分别为56.3%、58.4%、28.8%、39.2%、81.2%和8.8%,总COD去除率分别为72.30%、81.70%、32.63%、47.59%、97.46%和11.29%.图4表5参35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废物,其中含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重金属,采用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时,会有大量重金属因为高温而挥发进入烟气,一部分富集于焚烧飞灰中,而有少部分重金属因其挥发性较大而排放于大气中,最终随大气及雨水沉降而进入土壤和植被中,从而会对焚烧厂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了了解焚烧源挥发性重金属(汞(Hg)、镉(Cd)、铅(Pb)和砷(As))的排放对焚烧厂周边土壤和植被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结果发现:国内学者对于焚烧源挥发性重金属的研究多限于焚烧中挥发性Hg对焚烧厂周边土壤的污染的调查研究,而对于焚烧源Cd、Pb、As对周边土壤和植被污染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学者已有的关于垃圾焚烧源重金属(Hg、Cd、Pb、As)对土壤和植被的污染研究只停留在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总的浓度和存在形态的研究,而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在焚烧源周边土壤和植被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方面的研究很缺乏,对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和植被中的蓄积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少。文章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挥发性重金属在焚烧厂周边土壤中的污染特征及其在土壤层以及植被中的蓄积总量和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这对于焚烧源挥发性重金属的污染防治以及对已被挥发性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植被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