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剑飞 《环境保护》2012,(20):60-6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贵阳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不断在践行中寻求新的和超越发展的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不仅要依靠党和政府,重要的是依靠公众积极、主动、有序的参与。通过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繁荣。一、要培育公众参与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实践告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创新公众参与形式,积极培育  相似文献   

3.
蔡永海  黄进 《环境保护》2013,(Z1):58-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文内涵. 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理念源于美国国内在选择有毒废物填埋场时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和优质生态产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路。文章分析总结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条件,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存在的经验、做法以及问题,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走之路。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再有新论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最新要求,提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优化布局结构,建设绿色农村;促进资源节约,建设低碳农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农村;健全生态制度,建设和谐农村",旨在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乡村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李再勇 《环境保护》2013,41(2):21-23
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历经了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一生态文明的重大转型.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成为文明进步的象征,又成为影响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全球来看,城市占据世界2%的土地面积,却消耗75%的能源、60%的水资源和排放80%的温室气体.如何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在新一轮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贵阳和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践行者,需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尽快实现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生态强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提出是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选择。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把我国建成天蓝、地绿、水清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西安市在改革后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影响和制约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西安的城市建设需要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做好生态园林设计,在保证特色生态的基础上做好生态建设,推进景观绿色生态社区的建设,共同推进西安的景观绿色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保定市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保定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837 13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1 95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415 176 hm2,反映出保定市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提出了保定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具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通过探讨和分析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为做好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工作尚需加强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以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带动开发,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导.分析了鄂尔多斯市生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揭示了鄂尔多斯市今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及重点,提出了鄂尔多斯市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和建议,对鄂尔多斯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近年发展的用于定量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文章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模型基础上,定量研究了福州市2000-2004年五年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规律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五年间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000年1.1729ha,2001年1.1395ha,2002年1.3510ha,2003年1.3821ha,2004年1.4806ha;人均生态承载力依次为2000年0.4009ha,2001年0.3973ha,2002年0.3957ha,2003年0.3904ha,2004年0.3882ha.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0.7720ha上升到2004的1.0924ha.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福州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探讨,对兰州市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行为示范的主导作用、优化兰州城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加强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兰州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91,自引:3,他引:91  
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 ,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讨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23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以及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和不安全指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E)组成的复合系统。本文从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具体分析了其创建的基本原则。并以温州市为例,从生态经济建设、人口—社会系统建设、资源环境建设及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生态规划是在调查分析区域内各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异和承载力,分析人为活动对该区域的影响以及调控方向,为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区域内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制定张承地区的生态规划,是建设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张家口市生态规划存在专门研究文献非常少、缺乏对微地形的考虑和分析、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做好张家口市生态规划,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必须落脚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政方针,注重京津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必须要紧密结合张家口市当前面临的建成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京张联合举办冬奥会等多个发展节点.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十年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功能、生态胁迫等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并提出生态保护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屏障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其中城镇和湿地面积增加明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上升,其中屏障区北部区域改善明显;生态胁迫以人口、GDP、载畜量等人类胁迫为主,自然胁迫整体较低;未来应继续加强基本草原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高屏障区的重要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