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凝土生产会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带来环境污染.为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对粉煤灰、高炉矿渣、建筑废物等几种工业废物在混凝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是混凝土行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环境文摘     
绿色化学化学家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农药、聚合物、材料科学、去污剂、石油添加物等方面的发展都对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改进作出了贡献。但是.所有这些进步都有一个负作用——环境污染。因此,这就需要化学家能够以一种不损坏环境的方式从事化学事业,在改善环境方面解决一些问题,开发和研究对环境无害的方法和产品,开创一个更清洁的世界。这一研究方向就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作为一种学科和方式,能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化学会成和加工,能消灭或尽量减少废物,还能减少化学过程的毒性。例如,使用巧妙的聚合物材料是以一种控…  相似文献   

3.
包装废弃物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占有相当比重,严重污染了环境,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制约了中国包装工业的发展,与世界绿色浪潮形成了反衬.文章首先分析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所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过度包装、有害包装材料使用以及一次性消费三个方面,并针对从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分析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论述了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的意义,并着重于从环境学角度提出一系列减少包装业所带来环境污染的环境政策的建议,希望通过这些环境政策的实施来缓解包装废弃物的污染现状,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绿色化学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其产生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化学过程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由此出现的技术是环境友好的技术。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并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品生产的发展,所需的包装物日渐增加,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日趋加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个出路:一是提高包装质量,增加包装容量,节约包装材料;二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减少新资源的消耗;三是使用能自然分解的包装材料,避免不易分解的包装物长期对环境污染。这就是绿色包装努力的方向。为此,美国对“绿色包装”作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结绿色化学挑战奖获奖者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化学和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治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在化学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使用有毒和有害的原料,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1995年,美国总结克林顿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并在1996年正式实施。本文介绍了2002年美国总结绿色化学挑战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这些获奖技术的研究思路对我国环境工作者和化学荏得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人类经济活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因为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及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显著的阻碍作用.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上述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本文将在回顾绿色GDP理论、方法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绿色GDP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以期为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铁路隧道洞口施工对环境的破坏,研究铁路隧道洞口绿色施工理念,从勘察设计、施工控制以及现场管理等多角度进行施工管理,改善施工技术,倡导绿色施工理念,降低隧道施工对环境的破坏性。从减少场地干扰、尊重施工场地的环境;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法,提高施工效率;优化施工技术,制定施工管理计划,减少环境污染几个方面出发,形成绿色施工理念。综合各种绿色施工理念,结合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能源,确保施工绿色环保无污染。  相似文献   

9.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绿色化学和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治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在化学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使用有毒和有害的原料,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并在1996年正式实施。本文介绍了2002年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这些获奖技术的研究思路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者和化学工作者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目标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在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中,除水电外,风电和生物质能利用,可以说是最接近商业化的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许国根 《环境保护》2002,(12):32-33
单纯依靠技术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网络信息时代同样也不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降低自然资源的浪费,只有人们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消费观念和方式,才能真正进入无环境污染时代。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公路发展的现状和规划来看,作为公路修筑主要原材料的沥青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分析了道路沥青的性质,从原材料、选用工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几种沥青路面原材料的优缺点,分析了修筑道路中使用沥青产生的环境污染,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1.防治公害技术的水平防治公害和技术之间,可以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部分公害问题是由于生产技术发展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环境状况的目标、手段、方法亦与技术发展有关。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使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减少到最小限度,不致使将来产生大的危害,仍是当前必须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具体说来,这也意味着向技术提出挑战。科技工作者勇敢地迎接了这种挑战。本文将对当前在防治公害、保护环境方面已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作一简要介绍。这种水平自然以介绍国际水平为宜。当前,不同的国家防治公害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看来,可用如下两种方法改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5.
推行绿色技术 保证清洁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行绿色技术 保证清洁生产刘怫翔,张欣现代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是,技术或因自身不完善,或因使用不得当,常常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如何使技术既为人类服务,又不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技术发展的生态后果(一)传...  相似文献   

16.
EM生物技术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是由光合菌群等10个属80多种微生物混合培养而成,它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改善土壤性状、减少粪便污染、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产绿色农副产品有着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1序言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能源和资源短缺也日益困扰着人们。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末端治理之后,世界上一些工业化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他们所走过的环境保护历程,发现虽然它们在“三废”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却是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和资金,即单纯的末端治理并不是消除污染的最佳途径。这促使了人们去探索新的出路,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好办法。实践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依靠开发更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所能实现的环境改善是有…  相似文献   

18.
黄磊 《环境保护》2023,(16):75-76
<正>绿色环保理念是指通过减少或消除生产、生活和建设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标准实施是实现跨世纪环保目标的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标准实施是实现跨世纪环保目标的基础张维平我国提出的跨世纪15年环境保护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改善。”环境标准是评...  相似文献   

20.
素荷 《沿海环境》2002,(4):18-19
人活着,就必须消费。消费一旦发生,环境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所有消费品最终都是从环境中来的。可惜,传统消费只关注人的需求,忽视消费造成的环境影响。此时之环境犹如俯首的孺子牛,吃的是种种废物,挤出的是大量资源。长久的付出与忍受,使得环境终于不堪重负,爆发出众多问题———局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环境状况急剧恶化,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绿色消费应运而生。它是人类理性选择和道德自律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绿色文明的必然要求。随着环境运动的深入开展,绿色消费已经得到国际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