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四川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该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况虎中,响亮地提出“建设生态四川,打造绿色天府”的战略目标,着力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召开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同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编者后记:本期专刊集中宣传和报道四川省在生态四川建设上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接受本刊专访,全省21个市、州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许多市、州党政一把手纷纷撰文,为本刊提供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稿件,充分体现了四川人民“建设生态四川、打造绿色天府”的意愿和决心。但限于篇幅,本刊不能全部登载,我们深表歉意。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大力关注生态四川的建设,为四川的环保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以人为本 天地人和  相似文献   

3.
记者: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四川、打造绿色天府"的战略目标.请问张书记,这个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环境》2007,(2):56-58
在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部置下,新塘镇结合镇域实际,与时俱进,围绕建设“广州东部工商并举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的目标,提出大力推进生态镇建设,打造“现代化新塘”、“绿色新塘”的发展目标。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经济等,已经融进这个中心镇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5.
《环境导报》2003,(19):1-4
为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打造“绿色江苏”、建设生态省、加快“两个率先”进程,2003年8月6日,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依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下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省有关部门任务分解方案》,要求省各有关部门按照要求明确责任、抓紧实施。  相似文献   

6.
迪庆藏族稍自治州地处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的亚高山生态脆弱带。保护好原始森林和天然草场,是迪庆州生态保护的必由之路。实现迪庆州生态保护战略的根本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在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无烟工业”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本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生在火山下为骄”,没有煤炭和矿藏资源的大同县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部署,围绕“产业发展、平安和谐、生态宜居、文化繁荣”四大目标,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型经济,全力打造“生态园林县、大同市后花园”,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 条件下的第一个绿色经济计划,突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这两条主线是一个“绿色的生态发展观”。作为哲学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已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其内涵:一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二是发展必须保持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等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尤其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建立以“人为中心”,依靠人的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经济腾…  相似文献   

9.
今天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9月17日,“第五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同时设立了四个专题分论坛,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维护、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提出,要不断出台绿色经济新政策,鼓励推行绿色经济发展,并以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其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07,(2):62-63
东坪镇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东坪镇按照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举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通过加强领导,大力宣传,综合开发,既打造了绿色经济,又保护了绿色环境,开创了一个充满绿色与希望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张俊帆  王成超 《环境》2023,(1):78-8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论述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应对生态环境质量与产业持续兴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中国方案。从定位、原则、方向、内容和方式五个方面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佛山市形成了“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筑牢生态屏障”等实践路径。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2009年4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大力推进“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理解绿色新政?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提出绿色新政?绿色新政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2009年4 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大力推进“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理解绿色新政? 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提出绿色新政? 绿色新政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大连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和“绿色大连”的目标,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通过治理结构性污染和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消除城市污染之源,通过建设森林城市和维护海洋环境着力涵养城市生态之基,在“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李力 《环境保护》2006,(4A):F0002-F0002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千河之省”的美誉,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西部经济大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和科教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7.
汪万发 《环境保护》2022,50(8):68-71
在世纪疫情、百年变局和地球生态危机等背景下,中国同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建设正在成为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全球绿色治理和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巴黎协定》目标实现的重要布局。“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建设契合国际社会的现实需求、契合“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导向等,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展望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可以从治理主体、理念、战略等维度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球“第三极”,占到我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强的青藏高原(25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确保我国乃至亚洲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研究该区域如何在休养生息中,或者说在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中,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打造一个既能提高自然生产力,又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产业,实现青藏高原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长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营口市实施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在加快沿海强市建设步伐的同时,力推低碳经济建设,实施低碳生态产业发展战略,即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生态城市",打造绿色营口。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7月22日在甘肃行政学院隆重举行。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从5个方面展开讨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绿色新政与绿色经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国内研究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及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