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GLC-HS)分析技术测定了代森锰锌、ND-901中代森锰锌在大棚黄瓜上的残留动态。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500倍、250倍药液,测出黄瓜上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88~2.70mg/kg、1.11~3.79mg/kg;半衰期为1.6~9.5天、2.3~10.9天。黄瓜叶片上原始沉积量分别为148.01~164.08mg/kg、246.26~254.51mg/k;半衰期为15.8~16.2、18.4天。ND-901中代森锰锌的残留量均低于单剂。另外,自来水去污处理可有效地减少瓜上代森锰锌的残留量,平均去污率87%。  相似文献   

2.
多菌灵在稻田水、土壤及稻米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多菌灵在水稻上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多菌灵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原始沉积量与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密切相关,其半衰期分别为3.07~3.25d和6.12~6.25d。按推荐剂量231g/hm2最多施药3次,在收获的稻米中多菌灵的残留量低于中国、食品法规委员会(CAC)及日本的MRL标准。  相似文献   

3.
恶唑菌酮在柑橘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GC-ECD)测定了恶唑菌酮在柑桔及土壤中的残留量,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是:对20g桔皮和土壤样品为0.0048mg/kg,对50g桔肉样品为0.001mg/kg,。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恶唑菌酮在柑桔全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1.73 ̄23.98d和9.68 ̄11.81d;按推荐剂量即恶唑菌酮6.25%WG稀释1000倍液喷施桔树,最多4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20d,恶唑菌酮在收获的柑桔全果和桔肉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食用桔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在土壤和葱中残留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建立了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产物J9Z38在土壤和葱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其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1×10-9g和0.5×10-9g;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葱和土壤样品中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1 mg/kg。在0.01~0.1mg/kg添加水平下,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7.8%~99.3%和79.6%~10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4.6%和5.1%~7.2%;J9Z38在土壤和葱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6.0%~100.8%和77.8%~9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6%~10.0%和4.2%~8.3%,均符合农药残留量分析的要求。同时,为了解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在葱上施用后,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状况,在北京和山东两地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在土壤和葱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2.6 d和2.4~4.3 d,属于易降解农药。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葱中各施药3次和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 d时,溴氰虫酰胺在葱中最高残留量为0.13 mg/kg,表明100 g/L溴氰虫酰胺油悬剂在葱中使用后,溴氰虫酰胺在葱中的残留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表明,在河南地区施用农药林丹的残留量,玉米为1~1.7μg/kg,平均1.4μg/kg;大豆为3.3~5.7μg/kg,乎均4.8 μg/kg。直接喷于作物上,大豆为5.2~6.4μg/kg,平均5.7μg/kg,土壤为6.2~10.1μg/kg,平均8.2μg/kg。残留消解动态曲线表明,林丹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5 d。作物籽粒吸收林丹有一个过程。玉米籽粒在施药3 d后、大豆在施药34 d后籽粒中残留量达最高点,往后便逐渐降解。林丹在籽粒中的残留动态曲线呈一缓慢的峰形。林丹在大豆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玉米。大豆在被收获前31~11 d施药时,籽粒中的残留量超过联合国推荐的允许量100μg/kg。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华北地区北京、太原、呼和浩特和石家庄4个城市生活污水中的21种农药浓度,计算了污水中的农药残留量,结合蔬果加工因子和蔬果消费量,近似推算城市蔬果上的农药残留量,评价农药残留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4个城市的生活污水中,石家庄21种农药的综合千人均残留量最高,为454.89mg/(千人·d),呼和浩特最低,为63.69mg/(千人·d).所检测的21种农药中,多菌灵的残留浓度相对较高,为224.22~1328.07ng/L,千人均残留量为49.98~424.98mg/(千人·d),多菌灵在4个城市的农药残留中占比均最高,为51.35%(北京)~93.43%(石家庄),其他占比较高的农药包括吡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这体现出华北地区蔬果农药使用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根据生活污水中的农药残留推算蔬果农药残留量,石家庄多菌灵的蔬果残留量最高,为5.04mg/kg.北京吡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蔬果残留量也相对较高.通过日均潜在摄入量与每日允许摄入量比较,这些农药残留的长期健康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长沙、浙江杭州和贵州贵阳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除草剂二甲四氯胺盐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稻田水、土壤、植株用二氯甲烷和酸溶液混合提取,稻米采用甲醇和水混合提取,经HPLC测定。结果表明,二甲四氯胺盐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糙米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在稻田水中二甲四氯胺盐的半衰期为5.75~6.76 d,土壤中二甲四氯胺盐半衰期为6.67~7.38 d,在水稻鲜植株中二甲四氯胺盐半衰期为5.50~6.68 d,降解较快。收获的水稻糙米中二甲四氯胺盐的残留量均未检出。二甲四氯胺盐在糙米中最高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0.1 mg/kg。建议75%二甲四氯胺盐水剂的使用剂量为600 g/hm2,施药1次,在正常收获期收获水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苯醚甲环唑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苯醚甲环唑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法(UPLC-MS/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番茄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0.3%~107.1%,变异系数为0.7%~7.8%;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1%~104.7%,变异系数为7.2%~9.1%. 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番茄中的降解比在土壤中快,在山东和河南两地番茄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3~3.8和3.3 d;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9.9~22.4和13.1~18.8 d. 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在番茄上按照推荐剂量最多施药2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3 d,番茄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小于0.158 mg/kg. 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5 mg/kg),说明苯醚甲环唑为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三唑酮在大白菜施用后的环境安全性,建立了GC测定蔬菜及土壤中三唑酮残留的方法,进行露地与设施栽培条件三唑酮在大白莱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均为0.001 mg/kg,三唑酮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5%~110.6%,变异系数为1.32%~6.04%.消解动态试验为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三唑酮在设施栽培大白菜的半衰期分别为2.72~3.30 d和3.21~3.35 d;露地栽培为2.35~2.87 d和2.30~3.12 d.设施栽培大白菜中三唑酮残留量与用药量正相关,随着施药量的增加,消解速度减慢,残留量相应增大.研究可为制定三唑酮设施栽培大白菜上最大残留限量和合理使用准则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灭多威在水稻上的残留检测及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GC-FPD)研究了灭多威在水稻田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水稻糙米中的残留及降解动态. 当灭多威的添加量为0.045~0.450 mg/kg时,其在水稻糙米、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8%~91.0%,84.4%~98.1%,83.7%~90.3%和85.9%~86.9%,变异系数分别为5.2%~8.1%,6.8%~9.0%,3.7%~7.7%和6.4%~8.3%. 测定了灭多威在湖南长沙、湖北罗田、江西樟树和浙江杭州4个水稻主产区的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降解动态. 结果表明,灭多威在湖南长沙、湖北罗田、江西樟树和浙江杭州的水稻植株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08,4.47,15.93和22.87 h,在湖南长沙、湖北罗田和江西樟树水稻田田水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74,3.88和28.06 h. 灭多威在浙江杭州水稻田田水中未被检出,其在4个研究区稻田土壤中也未被检出. 按照推荐剂量的倍量施药,在施药14 d后,灭多威在水稻糙米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的在稻米上的最大残留允许量(0.5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