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亚湾典型养殖区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2005年6月对大亚湾两部的大鹏澳养殖海域进行沉积物柱状样采集分析,探讨了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4-P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柱状样间隙水中NH4-N、PO4-P平均含量分别为325.3μmol/L、20.4 μmol/L,远高于贝类养殖区及对照区.网箱养殖区NH4-N、PO4-P、NO2-N 平均扩散通量在三个区域中均居首位,分别为692.9、36.5和6.1 μmol/(m2·d),贝类区次之.网箱养殖大大提高了营养盐由沉积物向海水界面的扩散通量,使养殖海域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污染内源.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海洋生物重金属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在1988年1月大亚湾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通过13个调查站、25种生物(鱼类8种、甲壳动物2种、棘皮动物3种、软体动物12种)的6种重金属(CU、Pb、Zn、Cd、∑Cr、Ni)含量检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亚湾不同类别生物重金属含量水平、各类生物重金属含量的地理差异,并对海洋生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质量评价。为今后大亚湾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养殖海域营养盐的周年变化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年6月~2003年6月对广东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进行的每月1次大面调查的资料,对该海域的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的周年变化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氮含量范围是0.0103~0.5646 mg/L,各区域最大值都出现在9月份.PO4-P含量的范围是0~0.0129 mg/L,核电站排水区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4月,其他三个区域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 SiO2-Si的含量范围是0.0204~1.4706 mg/L, 河口区的含量从6~11月都高于其他三个区域, 养殖区及核电站排水区的含量全年变化幅度很小.调查海域无机氮来源于养殖区本身和地表径流,磷酸盐来源于养殖区本身,而硅酸盐则来源于地表径流.P是大鹏澳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N次之,Si是本海域最为丰富的营养盐.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微表层对营养盐的富集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次表层和底层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营养盐含量较前期调查略有上升,可溶性无机氮(DIN)、可溶性无机磷(DIP)、可溶性硅酸盐(DSi)的平均值分别为8.93、0.41和9.41μmol·L-1,养殖区营养盐含量明显较高.DIN组成以NH4+-N和NO3--N为主,在3个水层中,NO3--N在微表层中的百分比含量相对较高,NH4+-N在次表层中的百分比含量较高.大亚湾海域DIN、DSi含量丰富,DIP含量较低,N∶P远远高于Redfield比值,浮游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到P限制.微表层DIP和DSi含量明显较高,且波动明显.大亚湾海域N、P以有机营养物质为主,微表层中DIN百分比含量较低,DIP百分比含量较高.微表层对营养盐具有显著富集作用,平均富集系数在1.31~4.68之间;对磷的富集作用较强,对DIP和总磷(TP)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达到4.68和1.95.微表层对不同营养盐的富集概率在47.2%~97.2%之间,其中,对TP和DSi的富集概率最高.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大亚湾水质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而微表层营养盐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该水层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河北近岸海域营养盐分布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和8月对河北海域进行了两次调查,布设了16个段面70多个站位。对该海域水质进行了无机氮、无机磷、COD、DO等项监测。本文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含量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接近天津海域含量达到最高。8月份监测结果普遍高于5月份,断面调查结果均显示营养盐主要来自于陆源。采用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计算结果表明,M断面5月份开始受到污染,8月份受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程度5月份L、M断面E>1,其他各断面E<1,8月份K、L、M、N、O、P断面E>1,其他各断面E<1。 相似文献
6.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上覆水,但两者不具有相同的含量分布趋势.PO43--P、SiO32--Si、NH4+-N、NO2--N和NO3--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9.22、444.99、13.49、20.71、8.99μmol·m-2·d-1.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间隙水中赋存营养盐的浓度并不是其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春季大亚湾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速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年4月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研究了大亚湾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速率(ν)和交换通量(F),并与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νDIN变化范围为304.21~441.92μmol/m2.d,平均为368.05μmol/m2.d,νPO4-P变化范围为27.08~110.21μmol/m2.d,平均为48.64μmol/m2.d,νSiO3-Si变化范围为1878.10~6024.40μmol/m2.d,平均为3653.84μmol/m2.d。与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两者之间存在数量级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在浅水海湾中应用时没有考虑到沉积物底栖生物活动以及风浪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大亚湾海域春季FDIN/SE为2.03×107mol,FPO4-Pi/SE为2.68×106mol,FSiO3-Si/SE为2.02×108mol,为维持大亚湾春季的初级生产力,沉积物交换过程可提供约10%的DIN、21%的PO4-P和98%的SiO3-Si。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钦州湾养殖区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和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和原因,于2018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调查了钦州湾养殖区的营养盐及相应理化因子。结果显示,磷酸盐(PO43?)的浓度为3.7~40.0 μg/L,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为41.1~664.8 μg/L ,其中,硝酸盐(NO3?)占比最高(77%),其次是铵盐(NH4+)(16%),而亚硝酸盐(NO2?)占比最低(7%)。营养盐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冬季陆源污染物输入是影响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夏季除了陆源输入外,生物过程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与夏季DIN和PO43?的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的现象相对应。钦州湾养殖区水体的富营养化指数( EI )范围为0~19.65,平均为4.06,富营养化超标率为77%,其中,夏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冬季,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与近40年的历史数据相比,钦州湾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呈显著增长趋势。与此相对应,钦州湾养殖区水体的N/P下降明显(低于Redfield值),其根本原因是磷排放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大亚湾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调查表明:过度捕捞,乱捕及违禁捕捞使大亚湾水产资源大幅下降,传统的渔汛早已不复存在;岸线、海滩过度开发、非法盗猎、航道阻隔、海域环境污染和诸多人为误捕、滥杀和破坏产卵环境等原因,大亚湾绿海龟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港口开发和水下爆破等致使珊瑚礁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改变及石珊瑚出现白化现象;大型海岸工程的建设和过度对滩涂的围垦养殖,导致大亚湾红树林多以小簇或单株零散分布,红树林生态系统已处于一种极不健康的状态;大亚湾地区的滨海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工湿地面积逐渐增大,天然湿地林相退化严重,湿地的外貌和结构日趋简单,降低了湿地生态和环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海域春季营养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7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春季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DIN为湾西部和中部含量较高,PO4-P为湾中部海域含量较高,SiO3-Si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底层DIN、PO4-P和SiO3-Si水平分布均表现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含量较高于其他海域;上覆水中DIN和PO4-P为整个湾内水域分布相对较均匀,而SiO3-Si为霞涌西南部近岸海域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从营养结构看,与Redfield值和Justic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N限制条件.根据修正后的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春季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属于贫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表层、底层属0级,而上覆水属1级,表明大亚湾海水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前及运转后大鹏澳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前及运转后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域的监测资料,选用pH,DO,CODMn,TIN,PO4-P和Chl.a为评价因子,以水质质量综合系数(WQI)为模式,评价了大鹏澳海域水体质量状况。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水体质量,在核电站运转前及运转后,冬,夏季节均属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大亚湾海域海水中各种形态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 1999年 5月 (春季 )的调查 ,统计了大亚湾海域海水微表层、次表层、表层和底层水中各种形态P的含量 ,计算了各种形态P分别占总磷 (TP)和总溶解磷 (TDP)的百分比 ,讨论了各种形态P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了影响颗粒磷 (PP)和溶解磷 (TDP)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大多数站位微表层对各种形态P产生了富集 ,但是富集概率有所差别 ;大亚湾海域水中P ,除微表层主要以PP形态存在外 ,其余水层均主要以TDP形态存在 ,TDP在所有水层中均以DOP为主要存在形态 ;各个水层中PP是影响TP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PP在微表层、次表层和表层分布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COD ,在底层则为叶绿素a与COD的叠加 ;影响TDP在微表层和底层分布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盐度 ,在次表层和表层则为COD。 相似文献
15.
秋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营养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年10月对莱州湾水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莱州湾水域秋季营养状况.结果表明,由于受黄河和小清河人海径流的影响,表层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水平分布均表现为湾西部和西南部含量较高于其他水域.而底层分布却不尽相同,无机氮为湾南部近岸水域含量较高;磷酸盐为湾东部近岸水域含量较高;硅酸盐为除湾口外水域水平梯度较大外,整个湾内水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从水域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看,N/P比值较大于Redfield比值,P显得相对缺乏.与Justic和Dortch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硅限制条件.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2004年秋季莱州湾水域营养水平基本属于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属2级,表明该水域开始受到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海洋生物体重金属含量与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2001年11月大亚湾15个调查站、20个生物种类共计63个生物样品的Cu、Pb、Cd和Hg含量检测结果,阐述了大亚湾近期海洋经济种类生物体的重金属含量水平。结果表明:鱼类、蟹类、虾类和头足类生物体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0.16~11.85、Pb0.17~0.54、Cd0.02~0.25和Hg0.007~0.087mg/kg。虾蟹和蟹类体中Cu、Pb、Cd和Hg含量最高,鱼类最低,头足类居中;本调查结果除Pb的含量略高于1992年的调查结果外,Cu、Cd和Hg的含量略低于或相当于10年前的调查水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衡量,目前大亚湾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生物体中Cu、Pb、Cd和Hg的平均含量均未超标准,经济种类生物体重金属安全卫生质量尚好。 相似文献
17.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3月和7月对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春夏季两次调查共获底栖生物75种,环节动物种类数最多;平均生物量为42.13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8.50 ind/m2.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春夏季均划分出三个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认为个别生物群落可能处于中度扰动状态.不同季节相比较,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差别明显,春季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夏季.春夏季生物群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春季生物多样性好于夏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