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高压电子显微镜对带内的变形石英进行显微构造超微构造观测和估算变形参数(σ_1-σ_3=85.0MPa,ε_s=10~(-9)~10~(-10)/S),认为该区变质岩形成于深层环境,是长期缓慢变形的结果。变形石英位错构造为变形阶段和恢复阶段的混合体,其变形机制为塑性形变。采用石英光轴干涉图法,在偏光显微镜下对水平定向薄片进行岩组测量,绘制成该区的石英光轴方位图,探讨其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首次划分出S(或S+S)和B+S构造岩岩组类型及Ⅰ型、Ⅳ型和Ⅴ型石英定向类型。应力场随着构造变形的演化作逆时针旋转。山南北挤压应力场逐渐变为单向推挤的应力场,从而认为构造变形是多期次的叠加。  相似文献   

2.
现今构造应力场是评价工程地区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对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具重要意义。为此、以锦屏水电站及其外围地区为研究区,在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基础上,并考虑到川西-滇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对锦屏水电站及其外围地区的影响,运用有限单元法进行现今构造应力场模拟来评价锦屏水电站及其外围地区的稳定性,取得较好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浑河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的水系格局、构造节理和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研究该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本区在同一地质构造作用下,构造应力场相同,为NEE向。浑河断裂以抚顺市石门岭煤矿区为界,断裂的东南段最新活动时期为261.95±26.05ka.B.P,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而东北段断裂的最新活动时期为44.7±3.6ka.B.P,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在NEE向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北东向的浑河断裂反映为右旋逆冲的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4.
康西瓦构造带位于新疆西昆仑地区,是青藏高原西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带。新藏公路沿线地质考察发现:构造带由多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构成,沿断裂有糜棱岩带、角砾岩带和片理化带分布,同时发育韧性、脆性变形;构造带两侧的地层时代与沉积建造、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以及遥感图像和地貌形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糜棱岩定向标本研究表明,构造带中韧性变形具有右行剪切特征;运动矢量及应力场模拟计算证实。构造带中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方式为主。综合这些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康西瓦构造带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在板块边界形成的一条右行走滑构造带。  相似文献   

5.
宁蒗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西缘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其东为南北向的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的三江构造带。这种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决定着本区基本的菱形构造格局。区内北东向金棉-木里断裂将本区划为两个不同的建造-构造区:宁蒗西北区和宁蒗东南区。宁蒗东南区受四条北东向与北西向深断裂为界的宁南菱形构造控制,形成了叙方对称型的宁南反凸双孤联合构造。该宁南反凸双孤联会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构造,控制了本区喜山期斑岩带的形成和分布。区内斑岩群(体)主要分布于该主干控岩断裂带与其它多方向构造的复合系统中。通过模拟实验,进步验证了区内斑岩带的控岩造机制。  相似文献   

6.
某水利枢纽坝区构造特征及其对岩溶发育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水利枢纽区构造基本格局形成于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此时构造应力场以NE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了规模较大的NE向百兴向斜;渐新世以来,区域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升,构造应力场转变以NW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坝区占统治地位的NE向构造,在坚硬的岩层中形成大量节理裂隙,软弱岩层中则表现为塑性变形。这种构造特征对岩溶的发育具有控制性作用:(1)构造发育史控制了岩溶发育演化史,(2)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导致岩溶的多层性及继承性,(3)褶皱限制了岩溶呈NE向带状分布,(4)不同岩层内构造特征相异导致岩溶仅在某些岩层内较发育,(5)节理裂隙控制了岩溶发育的部位及形态规模。  相似文献   

7.
以构造解析为基础.进行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M形叠加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解释,总结构造对矿体的控制规律:三个世代的褶皱、韧性断层及相匹配的面理大都是成矿期构造,起运矿和容矿作用,可以划分五种控矿类型;第二世代褶皱为主形变,控制地层与矿体的展布,它与第三世代褶皱叠加的复合部位是找矿的靶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扬子板块东南缘湖南段上元古代三套同期异相沉积层—泥市群、板溪群及高涧群的构造变形特征分别作了简要概述。指出它们的主体构造变形是显生宙以来构造叠加变形的综合反映,其中,板溪群与高涧群的构造变形型式迥然有别,“雪峰隆起”的南北两侧不仅在组成上而且结构上均具显著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九瑞地区各沉积相带的展布是在特有的北东和北西西向断裂相互切割所形成的菱形网格状古断裂构造格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古构造在同一应力场中形成,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对本区晚石世岩相占地理,以及晚古生代以前的地层厚度,沉积相带及矿床(点)分布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同时也是岩体贯入、火山喷发、喷气、热泉活动及矿液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估算了阜山金矿区成岩成矿期构造差应力值 ,获得近 2km2 内主压应力和差异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矿体部位往往对应于应力应变强烈变化区段 ,而并非极高值或极低值处。通过应变测量和磁组构分析 ,得到阜山金矿成岩期和成矿期构造应变场特征 ,指出阜山金矿构造应力场在成矿期经历了由NW向挤压转为NE向挤压转化的特征 ,这次转化对该区成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金山金矿田岩石遭受了三期不同性质的构造变形,这三期构造变形对金矿体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第二期早期韧性剪切变形阶段形成了矿田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金山-西蒋韧性剪切带),晚期脆性剪切变形阶段金矿体在动性剪切带中定位。本文通过高温三轴应力实验,对不同岩性的岩石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构近变形机制.和同种岩性的岩石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构造变形机制进行了模拟,为金山金矿田成矿提供了实验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方法,计算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6.5级地震后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和系统聚类分析,再结合震中分布图,综合分析了云南姚安6.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断层的走向为SEE-NWW占主导,其平均解为120°,震区主压应力轴平均解为145°,即SSE向,与震源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张八岭地区的褶皱、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形成序次关系、动力作用方式等.从而进一步阐明了测区构造发生、发展以及定位机制。  相似文献   

14.
长乐—南澳构造带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多幕构造变形和多期变质作用。它们分别是: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第一幕变形;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第二幕变形;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第三幕变形。每一幕变形和每期变质作用均有各自的构造形迹和典型矿物共生组合。  相似文献   

15.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 ,结合前人工作成果 ,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 ,包括 :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 -大草滩群 (D3dc)进行分解 ,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 ,结合区域地层结构 ,将西秦岭北带构造 -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 ,即上古生界 -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 ,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 ;2 ,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 ,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 ,而且还包括元古宇 ,其中最大的矿床 -厂坝 -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 ,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 ,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 -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系列构造效应所控制 ;3 ,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 ,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 ,为中新元古代板快构造演化的记录 ,在南秦岭 ,不存在可靠的晚古生代蛇绿岩  相似文献   

16.
哈得逊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近期黑油勘探的重点地区 ,石炭系中泥岩段和东河砂岩段是勘探的两个主要目的层 ,两个层系目前均获得高产油流。笔者从烃源岩分析、构造演化、油气的运移聚集几个方面对哈得逊油田的成藏规律进行研究 ,认为石岩系中泥岩段和东河砂岩原油均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并且由于塔北的构造反转作用使得哈得逊地区原油与塔北地区具同源性质。哈得逊地区石炭系以发育低幅度背斜及受东河砂岩尖灭线控制的复合圈闭为基本特征 ,具面积大、幅度小的特点。这是在没有断层的条件下 ,不整合面作为长距离运移通道的一个典型地区 ,其中区域构造反转对后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湘东北中生代多期陆内花岗岩浆活动中 ,燕山晚期花岗岩占有重要地位 ,燕山晚期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代表一种特殊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湘东北主要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来判别成岩构造环境 ,认为该期花岗岩属于富碱质的钙碱性花岗岩 ,为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产物 ,进一步进行构造环境分类 ,判别其属于后造山PA型花岗岩 ,形成于造山作用后期的拉张环境 ,与陆内裂谷长期拉张的构造环境明显不同。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形成于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 走滑剪切造山作用后期的构造松弛阶段拉张环境 ,燕山晚期P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陆内活化由挤压向拉张的构造转折 ,同时也反映湘东北的陆内活化至少经历了陆内挤压和陆内拉张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