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前存在大面积光伏阵列建设在山坡上,其所处山坡地形下的风环境与平地的风环境区别较大,但针对不同山坡地形下光伏阵列的风荷载干扰效应研究鲜有涉及。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的方法,对0°风向角下,不同山坡坡度、不同倾角的2列3排的光伏板阵列进行风荷载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平地光伏阵列,山坡光伏阵列的光伏板所受风荷载并未因所处海拔高度变高、接触来流风风速增加而变大,反而有所减小;当坡度为30°时,山坡地形的光伏阵列中各板风荷载大小关系与平地的不同。研究成果可为山坡地形的光伏阵列的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荷载是影响高层建筑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不同的风环境会对高层建筑的风致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高层建筑多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获得了结构原始加速度时程曲线,采用随机减量法对其气动阻尼进行识别,分析了风场类型对高层建筑气动阻尼比和风致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横风向气动阻尼比随折减风速的变化起伏较大,顺风向气动阻尼比随折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折减风速小于特定值时,地貌类型对气动阻尼影响较小;随着风场类型从A类变化为D类,结构横、顺风向的气动阻尼比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气动阻尼比的正峰值减小,正峰值风速增大。高层建筑横风向的加速度响应大于顺风向;风场类型从A类变化为D类的过程中,横、顺风向的加速度响应均减小。风向角对气动阻尼比和加速度响应均存在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不同p H值条件下干湿循环作用对红粘土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的影响。p H值相同条件下,干湿循环次数增加时红粘土的粘聚力会降低,干湿循环次数越大,降低得越明显。红粘土的内摩擦角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但是当循环达到一定次数时,则会降低。干湿循环次数一定时,随着p H值的增大或减小,红粘土的粘聚力均会减小。在干湿循环次数相同时,溶液酸性或碱性增大时内摩擦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无明显变化规律。干湿循环作用使红粘土的压缩模量减小,压缩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4.
以洞庭湖大桥桥塔(主塔)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平台,模拟了主塔塔顶表面的风压分布。采用3种不同的湍流模型对主塔塔顶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选取合理的湍流模型;并探讨了不同风速及不同风向角对主塔塔顶表面风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型模拟的结果均与实测试验结果变化趋势一致,而Realizable k-ε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测试验结果;不同风速对主塔塔顶迎风面及侧面风压系数影响较小,而对其背风面风压系数有较明显影响;不同风向角对主塔塔顶风压系数影响显著,尤其是对其拐角处。研究结论可供湖区复杂高耸结构的抗风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的非稳态分析,对某带钢塔高层建筑工程所处的区域风场进行计算,获得了作用于其表面的时程风荷载,再将荷载施加到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上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再对不同钢塔基频与场地风向角等因素下的风致动力性能与位移响应能量密度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钢塔基频与主体结构基频相近时,钢塔尖部的位移值达到最大,鞭梢效应最为强烈;不同风向角时塔尖位移迥异,由位移响应极值确定的最不利风向角为135°工况。塔尖位移响应频谱特性对建筑群的互扰效应与风向角的变化较为敏感,并会对结构的振动响应产生影响。当旋涡脱落频率与结构频率接近时会引起钢塔较大的耦合振动,设计时应注意避开不利环境,减小风致动力响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雷诺平均方法对下击暴流作用下单立柱三面式广告牌结构风压分布进行三维数值计算。首先,通过模拟下击暴流风场风剖面验证计算模型及参数准确性。然后,主要分析径向距离和风向角对广告牌风压分布特性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径向距离和风向角对广告牌风压分布特性有较强影响,当结构置于 R=0Djet时,广告牌内外表面均承受较大压力;而 R=1Djet时,广告牌各面板所受压力达到最大值,然后随径向距离逐渐增大其数值不断减小。随风向角不断增大,广告牌各面板前后叠加风压系数逐渐增大,广告牌迎风面风压系数分布由不对称逐渐转变为对称分布,受高压区域面积也随之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落石棚洞冲击试验,考虑不同落石重量、高度和冲击角度对落石冲击力的影响,分析了落石冲击力在这三个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发现落石高度与棚洞顶板倾角共同变化时,随着落石高度的增加和棚洞顶板倾角的减小落石冲击力增大,增大幅度达80.02%;落石高度与重量共同变化时,当落石重量较小,落石冲击力随着落石高度增加后的变化幅度较小,反之较大,最大值较最小值的增大幅度达182.10%;棚洞顶板倾角和落石重量共同变化时,落石重量比棚洞顶板倾角对落石冲击力的影响大,增大幅度达48.99%。然后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发现落石重量是影响落石冲击力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落石高度,最后为棚洞顶板倾角。最后通过回归分析获得了棚洞落石冲击力计算公式,并通过方差分析证明了棚洞落石冲击力计算公式与各因素间的回归关系高度显著,因此该公式可用于落石棚洞设计时冲击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方法不能有效求解架空输电线路温度和允许载流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技术求解输电导线径向温度和最大允许载流量的方法。建立了输电导线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和JL/LB1A-300/50型钢芯铝绞线输电导线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有限元ANSYS软件对该模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输电导线存在径向温度差,以及径向温度分布受输电线路载流量、空气对流散热、光照强度以及风速等条件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求得在不同气象环境条件下输电导线的径向温度值和最大允许载流量,有利于提高输电线路运行安全稳定性,实现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提高线路输电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相对密度为30%的福建标准砂,利用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进行了复杂初始固结条件下应力路径变化的应力控制式单调排水与不排水剪切试验。试验过程中,控制平均主应力保持不变,分别探讨在排水与不排水条件下中主应力系数和主应力方向角对饱和砂土剪切特性和强度的影响。通过对比表明:在排水与不排水试验中,与排水条件无关,中主应力系数对归一化的应力—应变关系具有影响,但对体变或孔压的影响并不明显;当其余初始条件相同时,偏应力比随中主应力系数的增大而降低。主应力方向角的影响同样显著,排水试验的主应力方向角不同时,应力—应变关系所表现出的变化规律取决于水平面与竖直面上受到的剪应力作用,相变及峰值偏应力比和内摩擦角与主应力方向角之间存在抛物线型关系。不排水试验的峰值有效偏应力比随着主应力方向角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对于不同的主应力方向,排水条件改变会影响试验得到的抗剪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台风下不同环境风场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对分析建筑结构的风效应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8号台风"玛莉亚"过境时温州实测点A多普勒声雷达及实验楼B屋顶风速仪的风速实测数据,依据对数、指数和D-H模型理论,运用统计学的积差法及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实测点A水平及竖向风剖面曲线进行变化规律探索,分析总结得到如下结论:不同地貌类型下高度相同两个相距6. 21km实测点的水平平均风速及风向线性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风速越大、时段越短,则相关性越强;水平方向风剖面拟合曲线在影响期与指数律模型相当接近,在稳定期则趋于D-H模型,风剖面拟合粗糙度指数a随水平平均风速的增加而减小;由风廓线样本计算获得的边界层高度平均值为1 421 m,较荷载规范取值及良态风计算值分别增大3. 06倍、1. 78倍;相对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均速度变化激烈,竖向风廓线指数律拟合指数随竖向平均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在研制的室内模型箱中,进行不同筋材配筋率和铺筋层数下加筋土挡墙模型试验,不同拉拔速度筋-土界面原位拉拔试验,分析了配筋率和铺筋层数对加筋土挡墙变形及土压力的影响及拉拔速度对筋-土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挡墙顶部沉降在筋材与面板连接处及挡墙后部较大,挡墙中间部位沉降较小。随着配筋率和铺筋层数的增加,挡墙顶部沉降和刚性面板倾角变小,面板受到的土压力减小。加筋土挡墙最优配筋率为60%~70%。拉拔速度对筋-土界面黏聚力几乎没有影响,但筋-土界面摩擦角随着拉拔速度的增加有增大趋势,从而导致筋-土界面的抗剪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increased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2)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is a long-term climate hazard with the potential to alter the intensity, temporal pattern, and spatial extent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Particula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including high temperature, low cloud cover, and low average wind speed—tend to intensify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nalyses of existing archived climate data for the vicinities of Newark and Camden, New Jersey indicate urban to suburban/rur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ver the previous half-century. Surface temperatures derived from a Landsat thermal image for each site were also analyzed for spatial patterns of heat islands. Poten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HI effect and project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cloud cover are then examined under a range of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encompassing differe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jectories. The scenarios include those utilized in the Metropolitan East Coast Regional Assessment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and the A2 and B2 scenario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

The UHI effect was detected in Newark and Camden in both satellite surface-temperature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irtemperature records.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n urban—nonurban minimum temperatures was 3.0 °C for the Newark area and 1.5 °C for Camden. Extrapolation of current trends and the selected 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s) project that temperatures in the case study areas will continue to warm in the current century, as they have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An initial analysis of global climate scenarios shows that wind speed may decline, and that cloud cover may increase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se generally small countervailing tendencies suggest that urban—nonurb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may be maintained under climate change.

Overall warmer conditions throughout the year may exte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of the urban-suburban heat complex. The incidence of heat-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likely to increase with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eat waves and the UHI effect. Camden and Newark will likely be subjected to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areas experiencing UHI-like conditions and temperature extremes will expand. Thus, urban heat island-related hazard potential is likely to increase in a warmer climate.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已经认识到相对高度对低矮平屋面建筑风荷载分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双坡屋面房屋气动特性与之存在差别。为研究相对高度对双坡屋面建筑风荷载分布与风致干扰效应影响,以2016年莫兰蒂台风登陆东南沿海某地区实测强风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不同高度的两栋低矮建筑与该地区不规则低矮建筑群模型的屋面风荷载进行数值模拟,并研究其风致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两栋低矮建筑,当高度比小于2时,随着高度比的增加,受扰房屋背风屋面负风压系数绝对值减小。在迎风屋面上,当高度比大于1时屋面风压为负,且随着高度比的增加迎风屋面负风压系数也随之增大。对于此不规则低矮建筑群,60°为抗风最不利风向角。整体上,高度增加的房屋其屋面负风压系数出现增大,高度不变的房屋屋面负风压系数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套箍加固RC轴压中长柱的承载力理论计算分析方法,采用切线模量理论,根据材料本构关系和内外力平衡条件,推导了套箍加固RC轴压中长柱的弹塑性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均低于实测值,且二者的偏差在15%以内。根据所推导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了核心柱初始荷载水平β、柱子长细比l0/b、套箍层混凝土强度、套箍层配筋量四种参数对加固柱承载力Nu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Nu总体上随β增大而减小,当β<0.7时,减小趋势不够明显,β>0.7后,减小趋势变得明显;l0/b对Nu有明显影响,Nu随l0/b的增大而减小,但二者不是线性关系;Nu随套箍层混凝土强度提高而增大,随套箍层配筋量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一一·二四”海难渤海风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中尺度数值模式 MM5对 1999年 11月 24日烟台附近发生重大海难事故的渤海风场进行了数值模 拟,探讨了该次冷锋大风的风场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用90km的粗网格可以成功地模拟地面冷高压 与锋面的发展和移动,以及高空环流形势的演变.而通过30km细网格的模拟发现,在冷锋后的行星边界层 中.存在着一条宽度为 200 kin的中尺度强风带,最大风速位于 925hPa,它与高空的极锋急流并不相连;细 网格还模拟出了渤海中尺度低压的发展过程,它使近地面层大风的强度显著加强.模拟还表明,海陆差异对 近地面的风场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强风带移入渤海后,在渤海海域形成一个 200—300 km的中尺度强风 区.因此,采用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提高渤海大风的预报水平,避兔海难事故的发生更具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跨长悬挑钢-混凝土高柔结构的动力性状决定了其风振系数不能采用我国规范中的方法来计算。制作气弹性模型进行了动力性状、脉动风作用下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扭转响应、气动力稳定性等问题的相关试验,计算得到了风振系数,分析了风速、风向角、风机、周围建筑物等因素对风振系数的影响,给出了风振系数的建议值。将试验结果与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偏大,符合风洞试验原理。研究结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孔锋  孙劭  王鹏 《灾害学》2021,(2):89-96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值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从气候态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年际波动特征和1990年前后的差异特征诊断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8年来中国风速均值和极端值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8年中国平均风速具有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而最大...  相似文献   

18.
骆正山  刘璐  张新生  王小完 《灾害学》2022,(1):68-71+76
为保障能源储备安全,探究雷电和静电对储气库安全的影响。根据雷电和静电理论,构建储气库雷静电概率模型,分析雷静电对储气库的影响。考虑天然气扩散的特殊性,选取高斯烟羽模型预测气体扩散范围,并结合闪火后果准则对闪火危害范围进行分析,构建CCPS-BST模型对爆炸危害范围预测,分析风速及大气稳定度对三种危害后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雷静电会增加储气库泄漏后发生闪火和爆炸的概率,气体扩散范围和闪火后果沿主导风向呈梭形分布,蒸气云爆炸后果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三种危害范围都与风速和大气稳定度呈相反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多因素下储气库安全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为降低灾害后果和维护储气库的日常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干热风灾害致灾因子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也是干热风灾害危害最重、影响最广的地区,本研究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81个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小麦成熟期和干热风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在81个测站中,有23个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或极显著,但大部地区成熟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有63%的站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干热风致灾因子达标日数和相似系数的分析表明,达到干热风灾害阈值的概率依次为14:00风速>14:00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是形成干热风的主要限制因素,轻干热风的发生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起主要作用,重干热风则是高温胁迫起决定作用,低湿条件使胁迫加重,风速只起辅助作用。揭示了该地区干热风危害总体减轻的气象条件基础,即干热风3要素表现为最高气温略降、14:00相对湿度略增、14:00风速明显减小的特征,3要素均向有利于减轻干热风发生的方向变化,对于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是有利的。但灌浆成熟期内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意味着气温日较差减小、小麦夜间呼吸消耗增大,对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林区落叶松林可燃物模型及火行为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白山林区不同龄级的落叶松林处设置样地,在样地上设置小样方。采集每个小样方内的死草、活草、凋落物层、半分解层以及1hr,10hr,100hr的杂乱物和灌木,做了可燃物参数的测定。利用Rothermel模型对落叶松林可燃物的蔓延速率、单位面积的热量、火线强度、火焰长度和最大可靠风速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根据火行为状况,制定了相应的火灾扑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