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心理环境,是指对人的情绪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外在环境的总和。企业职工心理环境,就是指形成和影响职工心理状态的企业内部环境。其主要内容如下:领导行为心理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对企业的兴衰及职工的切身利益起着决定的作用。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表现,对职工的心理状态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企业领导是否锐意进取,是否廉洁奉公,是否具有民主作风,对职工的心理影响更大。天津大港石油机械  相似文献   

2.
5月29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加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力度,强调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相似文献   

3.
重视职工安全心理与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职工安全心理过程 ,职工个性差异 ,管理人员安全心理以及职工安全需要的分析 ,阐述了其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关系 ,并提出了满足职工安全需要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要提升和长久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员工心理资源的开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疏导”一词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铁路安全生产中从业人员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形成的各种问题及对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分析和探讨,尝试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以破解各种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问题。提高铁路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在安全生产中对从业人员心理疏导的重视,建立健全心理疏导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将心理疏导纳入到日常安全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立体化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体系,将各种心理矛盾和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铁路企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部队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疏导等工作,从整体上看还处于初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的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在官兵心理素质综合训练、心理应急干预的研究和实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就深化部队心理卫生工作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煤矿职工安全心理重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防或控制煤矿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煤矿生产活动的特点介绍,分析了煤矿生产活动对煤矿职工心理的影响和煤矿职工的主要安全心理问题,阐述了煤矿职工安全心理在煤矿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为避免或减少煤矿职工出现不安全心理及不安全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索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从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尊重职工的安全文化心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建设安全文化制度、开展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开展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及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从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尊重职工的安全文化心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建设安全文化制度、开展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开展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及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理契约最先出自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按照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家卢梭(Rousseau)给出的定义,心理契约指的是员工与组织的互动过程中,员工感知到的自身对组织的种种责任和义务(简称"员工责任")以及组织应当对员工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简称"组织责任")。企业文化、领导人(组织代表)的示范作用、员工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在企业的职务层次等)等,都会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心理契约与安全感内涵,进一步探讨煤矿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形成过程及其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模型,指出心理契约是影响员工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根据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特性,提出煤矿企业员工安全感3阶段培育策略。指出通过生产设备本质安全化、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行为矫正与安全心理培训等手段建立良性互动的心理契约,是培养煤炭企业员工安全感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可以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约束,提高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干预能力,进而增强煤炭企业员工的安全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遏止煤矿重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安全信息认知对员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把握信息时代背景下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趋势。基于安全信息认知的背景与特征,构建心理安全感的安全信息认知流程模型。通过描述安全信息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机理,从需要、动机、意识、期望剖析心理安全感的安全信息认知动力,归纳心理安全感的安全信息认知偏好,并从风险管控、安全氛围、安全管理落地、安全防护措施设计、员工安全生产积极性方面论述心理安全感在企业的应用对策。研究表明,员工安全信息认知对其心理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是引起心理安全感波动的关键因素,也为心理安全感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psychosocial working condition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so far but som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nditions are more favorable in small enterprises. This coul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workers’ mental health.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anxious or depressive episodes. Methods. Data from the 2010 SUMER – Surveillance Médicale des Expositions aux Risques professionnels (French periodical cross-sectional survey) were analyzed; N?=?31,420 for the present study. Anxious or depressive episode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were psychological demand, decision latitude and social support as assessed with Karasek's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The indirect effect was tes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proposed by Preacher and Hayes. Results. In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risk of anxious or depressive episodes was found to be lower in micro enterprises (2–9 employees). Formal tests pointed to a significant indirect effect of enterprise size on mental health through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with a larger effect for psychological demand. Conclus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as an expla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nterprise size.  相似文献   

14.
基于心理契约的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许多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仍然停留在表象层面,并没有形成员工的理性安全自觉,难以实现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研究证明,心理契约是安全文化构建的基础与着陆的关键环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首先考察心理契约与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的内涵,其次挖掘心理契约与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相互影响的机理,最后提出全新的煤炭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认为只有基于心理契约,以本质安全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本质安全制度文化、本质安全行为文化、本质安全物质文化为支撑,方能构建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真正实现人-机-环境的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从尊重生命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种程度上,工作场所承担一定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危害不能被替代或消除,就要采取措施使员工的接触风险降到最小,如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训练员工安全作业、提供健康安全教育。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议程中阐述,体面的工作必须是安全的工作。让企业员工安全地工作,必须做到意识在先、教育在先。由此,笔者提出搞好安全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理念,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弘扬尊重生命的理念、引入新的培训模式。首先要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将人文关怀引入到培训中,引导员工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另外探索适合成年人的培训模式,实现以行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当员工愿意思考培训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时,我们则有理由相信,培训已经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ression pose a threat to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health. Social relationships at work are important potential buffers against these threats, but the correspond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re still unclear. We propose that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high‐quality relationships with supervisors (i.e.,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is one of the protective factors against psychological health issues at work and that this effect is mediated by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We tested these assumptions with two studies (one cross‐sectional and one time lagged) on diverse samples of employees from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The first study employed emotional exhaustion as the outcome measure; the second used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both studies support the proposed process by showing that LMX positively affects empowerment, which negatively affects emotional exhaustion (Study 1) and depression (Study 2). Additionally, Study 2 also showed that Team–Member Exchange is as important as LMX for preven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issues among employee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Thriving at work is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characterized jointly by learning and vitality.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some initial research indicate that such thriving benefits both employees themselve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tests thriving at work by linking it to a theoretically important personal outcome variable (self‐development), refin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entic work behaviors (task focus and heedful relating), and proposing and testing two new antecedent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upervisor support climate).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n a sample of 198 dyads (employees and their supervisors), strong support was found for the theory‐driven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 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and behavior in general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recently emerging positive construct of employees' thriving at work.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生产经营企业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行为及心理特征,从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人的因素3方面,现场调研182名员工。通过系统聚类分析,获得4个典型因素。根据卡方检验,建立疏散影响因素列联表。从不同企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4方面,分析火灾中个体疏散行为及心理特征。结果表明:火灾中人员的逃生意愿跟学历背景有明显关系,学历越高自我逃生的意愿越强。定期应急演练及日常安全学习,能够促进人员安全疏散。在帮助他人、逃离现场、采取控制措施等方面,女性与男性有明显区别。企业应在日常应急管理中,关注不同学历、性别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及应急器材使用和事故控制措施的演练,以提高员工应对火灾事故的能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9.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制多方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制效果影响因素和管制力度相对不足的问题,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和煤矿员工四方博弈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监管效果受到企业预期损失、安全生产管理成本和中央政府给予举报者的奖金额的影响。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中小煤矿企业有其自发管理的动力,地方政府监管力度较低;企业需要改进管理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合理制定员工事故赔偿额标准,降低员工的遵守规章的难度,并适度提高对员工遵守规章行为的奖励力度,以降低员工从事不安全生产行为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员工-组织社会交换与安全绩效的作用关系,以广东省5家制造业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运用Mplu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74个团队468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组织社会交换对安全促进心理所有权和安全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组织社会交换可以通过安全促进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最终影响安全绩效。服务型领导跨层调节员工-组织社会交换与安全促进心理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并可进一步调节安全促进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