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铁火灾防排烟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防排烟系统设计在地铁火灾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国内地铁车站在防排烟设计中有关排烟量的计算,区间隧道的排烟方式,排烟风亭与出入口之间的位置设计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结合所引用的相关试验研究及其结论,经过对上述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总结,针对地铁车站公共区和区间隧道的排烟方式和排烟装置,文章提出了适于国内地铁消防防排烟建设的措施,最后根据所引用的试验,对所提出的措施作出了分析,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高层综合楼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火灾危险性大,而火灾中烟气的毒害和窒息作用是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对该类建筑进行必要的排烟设计,既可以保证人员疏散安全,也有利于进行消防扑救。以某高层综合楼的排烟设计为例,对其排烟系统设计进行分析,重点对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进行计算校核,并提出了在排烟系统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为设计人员及消防设计审核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焱  路世昌  智会强  张晋 《安全》2006,27(5):11-15,18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庭烟气流动规律和烟气控制中的基本概念-烟羽流、区域模型、稳态与非稳态火灾等,以美国消防协会设计指南NEPA 92B为基础,讨论了中庭烟气控制方法及其相应的防排烟措施,从而保证在中庭火灾中的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4.
王红卫 《安防科技》2008,24(2):60-61,64
高层建筑的火灾中,由于烟熏所导致的人员死亡占火灾死亡人数的绝大比例,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火灾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科学地进行防排烟设计、施工、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温州的一些工程实例中防排烟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消防配电系统、消防水泵、防火卷帘、防排烟风机、非消防电源切断等几方面对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强  邱榕  蒋勇 《火灾科学》2016,25(3):148-157
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其发生火灾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火灾烟气是导致火势蔓延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问题可谓重中之重。建筑中性面的性质决定了其在防排烟设计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对建筑中性面位置的研究来优化建筑防排烟设计,减少火灾烟气对人和建筑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场模拟的方法得到样本值,并引入贝叶斯概率方法量化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了竖井结构单一参数的不确定性对中性面位置分布的影响。旨在为火灾安全工程设计和竖井模型实验台设计,以及建筑竖向通道防排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某制药厂的办公楼高34米,其中有面积近700m^2、高4.5米的地下建筑设施,且建筑中有可燃物质。在设计和建造时,地下建筑设施的通风换气系统采用了与地上建筑相同的设计,即排风和排烟共用同一系统。其排烟风机采用双速风机,高速排烟,低速排风。此系统已投入运行了6年。安全专家在对其进行现场检测评估时.发现地下建筑设施的通风换气系统在日常工作中低速运行时噪音问题突出,且排烟系统达不到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民用建筑火灾浓烟造成的人员伤亡,本文在介绍建筑火灾危害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建筑防排烟与通风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明确建筑火灾烟气流动主要影响因素及建筑防排烟与通风设计要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建筑的防排烟与通风效果,将火灾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复杂建筑形态日渐增多,其对消防机电设备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消防机电设备的安装与管理质量对火灾发生时的应对能力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概述建筑消防机电设备,重点从建设流程、报警设备、探测装置、消防控制和端子箱五个方面系统性探究消防机电设备安装要点,从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防排烟装置管理、规范安装过程三个角度论述设备管理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制定方案提供借鉴,提升建筑工程消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针对设计中遇到的疏散楼梯首层扩大前室防排烟设计问题,本文分析了首层扩大前室的设计特点及防排烟模式,根据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及各地对该标准的解读,总结了疏散楼梯首层扩大前室不同防排烟模式的设计要点,供疏散楼梯首层扩大前室防排烟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的兼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用平时运行的通风空调系统进行防排烟,既可以节省建设费用又可以减少占用空间.本文阐述了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兼用的可行性,并强调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兼用时需注意风量一致和选用风机时如何进行管路阻力计算.  相似文献   

13.
大空间建筑由于其功能、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得现有的消防规范不能满足其防火要求,特别是针对大空间建筑的防排烟设计就更为不适用。性能化设计方法是目前防火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水喷淋系统作为大空间建筑原有的消防设施其对火灾烟气输运的影响,已作为一项重要的性能参考指标。笔者从数值模拟的角度出发,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DS,研究有无喷淋情况下火源功率能量传递及羽流烟气的输运过程。通过对两种火灾场景下火羽流温度、地面传导热通量及辐射热通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火羽流流场分布形式,为大空间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某复合型地铁车站站台防排烟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斌  左剑  李元洲  黄平 《火灾科学》2006,15(3):172-177
在地铁站台火灾中,机械排烟和补风对于有效排出站台烟气至关重要,地铁设计规范要求采用正压送风方式来防止烟气经扶梯和楼梯流入站厅层。对于复合型地铁站台而言,站厅层可能与其它建筑共用,建筑面积较大,难以提供足够的风压进行正压送风。本文利用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对多种站台防排烟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析流程。本文还针对某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这一流程的可行性,并据此选择了一种将机械排烟和补风有机结合的防排烟方案。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其它类型地铁站台防排烟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工程性能的防排烟设计,最佳机械排烟量的确定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在分析火灾中烟流性状的基础上,给出了火灾安全疏散判别依据,从烟控系统性能化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最佳机械排烟量的基本思想,并利用实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综合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最佳排烟量定义是正确的,该建筑物的最佳机械排烟量为72m3/(h.m2)。研究成果对建筑物防排烟系统的性能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于隧道特殊的建筑结构,其发生火灾时的危害性,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火灾要严重的多。在隧道的消防设计中,运用纵向风排烟是隧道火灾一项重要的消防措施,如何利用纵向风的特性来有效地引导隧道火灾烟气的运动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FDS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临界风速随着火源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着火源与隧道出口距离的增大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对于6.0cm和9.0cm的火灾,临界风速与火源-出口距离关系式分别为 y=0.4+0.14x, y=0.5+0.11x。因此在消防实际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火源功率和火源在隧道中的相对位置对火灾烟气运动的影响,调节不同的排烟风速进行有效、合理的隧道排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指标约束的隧道集中排烟量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经典羽流模型计算烟气生成量来设计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排烟量存在设计量偏小的问题。从火灾烟气控制效果出发,选取排烟效率、烟气蔓延范围、烟气流动速度、人员疏散微环境4个指标,提出一套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多指标约束的隧道集中排烟量设计模型。通过FDS 5.0对某越江隧道火灾时的各评价指标参数值进行模拟计算,得到该隧道集中排烟系统在20MW火灾时的最适排烟量为140~150 m3/s。研究表明,利用多指标约束的排烟量设计模型可提高隧道集中系统排烟量设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以某大型综合性商场为例,运用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商场的排烟系统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并针对商场的不同部分的建筑结构特点给出不同的防排烟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是影响火灾烟气抽排效果的关键参数.量化评价烟气抽排效果有利于排烟风机的优化选型.基于FDS的火灾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得到隧道火灾烟气的质量生产速率,提出了排烟效率和排烟效能两个表征集中排烟系统烟控能力的计算公式.用基于大涡模拟的FDS软件对隧道火灾烟气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研究表明,随着排烟风量的增大,机械排烟效率增大,机械排烟效能反而降低.风机排烟风量增大使多个排烟阀处发生吸穿现象,但风流短路并未降低整个排烟系统的排烟效率.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合理的风机排烟风量设计区间,确定三阳路道路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最佳排烟风量为170 m3/s,对应的排烟效率为96.3%.  相似文献   

20.
李引擎 《安全》2019,40(8):1-8,80
火灾科学是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从科学发展和现实角度,提出当前的火灾科学在城市消防规划、高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综合方法、多层地下交通枢纽防火研究、安全疏散心理和机理研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关联研究、建筑防排烟技术研究、建筑结构耐火性能研究等10个技术领域需深入研究的课程,以最终实现基础理论、实用方法、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