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阐明了如何用大气环境规划的方法来最优地利用大气环境容量,给出了大气质量最优控制模型和大气环境规划中的对策模型,并从大气环境容量这一单因子计算了旅游环境容量,可为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的定量评价模型,结合盘山风景区环境特征,分析了盘山风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以及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和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是盘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景区开发管理部门应适当增加山体游览线路的长度,适当增加文化、娱乐设施,以充分开发景区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特性和影响因子,借鉴生态学的理论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性因子和最低量定律,并依此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旅游人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妍珊  杨林 《陕西环境》2003,10(6):34-35
该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特性和影响因子.根据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和数学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曲江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值,并且提出了调整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措施.为曲江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也可以为其他旅游区环境容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呼和浩特市城区大气环境容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容量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量,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本文利用城市箱式模型分析研究大气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通过对研究区中SO2、TSP的环境容量的验证计算,表明利用该模型进行环境容量的计算与实际相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解决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测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容量及合理进行景区内游客时空分流是解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利用数学模型测算出国家风景名胜区安徽天柱山的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然后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了天柱山游客流的智能化空间管理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定的气象条件、一定的自然边界条件及一定的排放源结构条件下,在满足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前提下,所允许的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本文利用A值法,根据海南省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及功能区环境质量目标,各工业区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背景值等计算参数,通过对大气环境质量、环境容量及排污总量相关性分析,得出海南省的剩余环境容量,说明海南省在满足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热环境容量的内涵,并在潮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热扩散模型.利用模型试算法计算了黄岛电厂附近海域的热环境容量和剩余热环境容量,经计算,黄岛电厂附近海域的热环境容量为1 484.10 ℃·m3/s,剩余热环境容量为1 124.52 ℃·m3/s.该结果为电厂设计方案提供环境方面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选择典型的海岛型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旅游容量体系,定量研究了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功能设施容量、空间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分别为10 400、7 200、8 910和17 000人次/日。功能设施容量和空间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景区接待规模的限制因子。提出新建和改建基础服务设施、建立淡旺季两套管理措施、新建景点和扩建游步道等措施,来提高蜈支洲岛景区的整体环境容量并缓解旅游旺季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环境容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陕西省三大区域不同条件下的水、气环境容量,并和近三年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研究,提出了现阶段环境容量研究、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水环境受到社会经济系统和旅游系统两方面影响,本文通过选取人口、GDP、灌溉面积、游客量、宾馆日接待人数、TP、COD、BOD等指标,构建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模型.同时,选取水果湖、汤菱湖和郭郑湖3个子湖对东湖风景区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对东湖风景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权重,采用典型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计算了2011年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东湖风景区水资源承载力表现为灌溉面积和GDP承载度超标,而人口和旅游指标承载度未达到饱和,水质承载力各指标的承载度超标.水果湖、汤菱湖和郭郑湖的水环境承载力分别为4.03、3.86、3.95,均大大超出负荷.  相似文献   

12.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栽力进行测算,得出: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8000人次/日,极限承载力为9600人次/日;武夷山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超载,旺季高峰日严重超载,旅游淡季适载;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九曲溪、天游-云窝景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加大对外的宣传、新增游览线路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和弱载问题.为武奏山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旅游需求快速膨胀,游客数量急剧增加,但配套设施及管理、服务水平相对落后,旅游环境超负荷承载。选择承德市11个最具吸引力的景区,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心理3个维度,定量分析各承载力分量,在此基础上根据"木桶原理"确定承德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表明:承德市全年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约为2 993万人,随着游客人数逐年递增,旅游环境承载力已接近饱和。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技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同的区域/行业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不同,使得各类规划环评的技术要点均不相同。为此在苏州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环评实践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专项规划的特点,开展了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建立、规划方案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编制技术要点的探讨,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旅游专项规划环评技术方法与编制要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城市旅游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测度2005 年和2010 年安徽省17 个城市旅游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利用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模型计算2005 年至2010 年安徽省各个城市的旅游效率变动情况;分析2010 年安徽省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上呈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分化的分布,采用变异系数(CV)分析城市旅游综合效率地域分异成因,城市旅游规模效率变异系数(0.266)小于旅游技术效率的变异系数(0.342),城市旅游技术效率是制约安徽省城市旅游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综合旅游资源、城市规模、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和接待能力等因素,分析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大地区城市旅游效率差异原因;最后,根据DEA模型的投入优化目标值,探讨提高各城市旅游效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省为例研究了温泉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论文严格按照旅游系统的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出行系统和旅游客源地系统三大子系统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温泉资源禀赋和区域环境两个方面;根据可能的客源市场位置范围,以各温泉点为中心,以限定的半径圈内计算任意点出行到温泉的平均时间作为旅游出行系统的指标;由于受温泉资源游客容量和旅游吸引度的局限性,绝大数客源市场被限定在4 h 出行区域,区域内的县级城镇作为温泉客源市场。采用AHP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到湖南省温泉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的综合值,并把湖南90 个温泉资源开发适宜性划分为高适宜性、较适宜性及不适宜性三种类型。文中最后针对各类型温泉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镜泊湖旅游业快速发展,环境压力指数化增加长,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镜泊湖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在水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计算了镜泊湖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两项指标的水环境容量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镜泊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合理有效地利用水环境容量资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满足国内外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的同时,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与人文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现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意义,探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指标体系及其程序,并提出了开展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体方案,为今后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奠定基础,为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智烈慧  张哲  白军红  李晓文 《环境工程》2023,41(1):132-140+163
旅游业发展应注重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有序,生态旅游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符合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滞缓;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围垦开发活动使得该区域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建立包含湿地生态指标的多层次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最小限制因子法,评估生态、空间、设施和社会环境容量及承载力,判识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以期诊断影响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环境日容量由1995年的-288.57万人升至2020年的11.60万人,但旅游环境承载力仍为严重超载;2)1995,2020年的最小限制因子分别为污水处理和交通设施,且仅有这2个指标超载,其他指标均为弱载,所有指标均不适载;3)199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受限于生态环境容量,而2020年旅游环境容量二级指标顺序为空间>社会>生态>设施;4)目前,旅游设施超载,而包括湿地生态指标在内的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均弱载,服务供给不足以支撑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
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及尺度研究——以江苏沿海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旅游资源评价是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尺度选取和指标建立是评价的关键。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筛选体现沿海湿地类型、生态环境、旅游期望值、海洋文化以及开发程度等项目的一系列指标,综合构建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文章提出了沿海生态旅游资源(景观)评价的时空尺度、自然人文理性尺度以及数理统计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开发潜力和综合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探讨了发展江苏沿海生态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