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笔者到某石油化工企业一线班组调研时,刚好赶上了班组交接班.只见即将下班的职工除了向接班者交接了卫生、资料填写等情况,还特意告知接班者设备存在的隐患,提醒下班工作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交班班组能否为接班班组提供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是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川维4厂供排水车间在开展"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活动中,从"交标准班"入手,建立"分析好上班,服务好下班"的交接班制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笔者的一位石化企业的朋友因为图“潇洒”而受到单位严重警告、扣除季度奖金的严厉处分。原因是几天前一天早上8时30分左右,已到了交接班时间,他换下了工作服,并戴上了MP3在值班室里欣赏起音乐来,等待下一班职工来接班。  相似文献   

4.
实行倒班制的连续性生产企业,班组的交接班是一项十分重要、不可忽略的操作环节.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提高交接班工作质量,不仅有利于生产工作的连续性、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上下班次人员进行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运行情况的沟通交底,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和有效防控,保证班组的连续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
化工工人是化工生产最直接的参与者,一个企业的安全形势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化工操作工的整体安全技术素质,取决于岗位职工对本岗位应知应会要点把握的如何.就化工生产岗位(班组)而言,笔者以为,欲实现安全操作,岗位(班组)职工至少应把握好如下的应知应会要点.  相似文献   

6.
下午4点刚一接班,窗外就飞沙走石乌云密布了.接班后,荆门分公司焦化装置的班长老刘严肃地说:"天气预报今晚有暴风雨,调度要求晚上做好防洪防汛工作,装置严防晃电停电事故."一番简洁的交接班会后,大家纷纷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相似文献   

7.
班组是生产企业最基层的单位 ,也是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落脚点”。组织开展班组安全日活动作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内容 ,对提高生产一线职工的安全意识 ,规范职工安全行为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班组安全日活动 ,以切实达到提高班组安全日活动质量的目的。1完善管理制度 ,落实各级领导责任班组安全日活动是否开展的好 ,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 ,与企业是否建立完善的班组安全日活动管理规定 ,量化的检查考核标准 ,以及各级领导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 ,各企业应进一步细化集…  相似文献   

8.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以往班组安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与建议。1 班组安全活动存在的问题1.1 领导对班组安全活动重视不够,表现为领导对班组安全活动参与较少,从而挫伤了职工对班组安全活动的积极性。1.2 班组安全活动的错位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时间不落实,活动时间间隔长短不一。二是内容上不落实,未能有效地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三是人员欠落实。四是记录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1.3 班组安全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形式教条,不积极主动。1.4 安全教育有死角。班组安全活动存在“一言堂”的教育形式。2 建议与对策2.1 车…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某单位举行的安全讨论会上,领导倡议大家不提长处,多找短处,要敢于自揭家短。笔者昕后深受启发。 长处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的确,任何一起安全事故都是由隐患所造成的,隐患或存在于职工的思想中,或隐藏在生产的某个环节。让职工自揭家短,把安全中的薄弱环节找出来,然后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平稳生产。  相似文献   

10.
日前 ,笔者所在单位某岗位操作工在例行交接班检查中 ,发现该岗位运行设备与交接班日志中的记录不符 ,却没有追问交接班人员什么原因 ,接班后也没有与相关岗位联系、了解生产情况 ,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是后工序已经停止生产 ,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从而导致后工序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 ,不但使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致使关键设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蚀 ,最终酿成一起因作业人员主观意识偏差造成的责任事故发生。从这件事故 ,我们不难看出 ,“想当然”的苛疾顽症在化工生产与检修过程中屡见不鲜 :动火作业 ,未经取样分析便“想当然”地断…  相似文献   

11.
你能做什么?     
交接班和沟通在当天交班期间,工作人员交代了泵的工作状态,但没有提及安全阀的工作状况。在控制室和维修日志上同样没有提到这个情况。对于上一班留下来的问题,交接班说明和日志记录不充分的情况一直存在,一些工人对此都很清楚。→要在你工厂的日志中,完整记录所有设备的状态。在轮班结束前,对前来接班的工人要交代清楚,不慌不忙,以确保他们完全了解全部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所有维修工作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安全、环境和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加强事前的隐患分析 ,及时采取削减措施 ,切实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班组作为企业的最小管理单元 ,无疑将直接面对各个工作环节。班组的HSE管理体系实行的如何 ,是否真正落实了用隐患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工作 ,对一个单位的HSE管理水平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介绍班组一种安全管理的方法》 (见本刊2001年第23期 )一文中 ,笔者对隐患分析方法作了介绍 ,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是不是对每项工作从隐患分析和削减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呢 ?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针对一项…  相似文献   

13.
班组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教育工作中针对性极强的一项工作 ,教育对象主要是在特定工作岗位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一线职工。班组安全教育工作搞好了 ,可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 ,有效杜绝或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因此 ,深化班组安全教育无疑是实现企业安全的重要环节。依笔者之浅见 ,深化班组安全教育关键要把握好如下几点。1 逐步完善教育内容 ,力求教育内容系统化班组安全教育针对性较强 (教育对象主要是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一线职工 ) ,而且不少教育内容重复程度高 (诸如新入厂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 ;对临时工、外包工、实习生、外来参…  相似文献   

14.
1变“软任务”为“硬任务”。每周一为班组HSE学习日 ,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将班组HSE学习情况作为评比考核的硬指标。2变“空洞”为“有针对性、教育性”。班组HSE学习内容应注重“三个结合” :与班组工作实际相结合 ,与典型事故案例相结合 ,与班组创优达标相结合。3变单一枯燥的“撵鸭式”为生动活泼的“交流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的特点 ,可采取班组讨论、现身说法等形式 ,谈亲身感受、谈想法 ,使职工乐于参与 ,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4变“突击应付”为“常抓不懈”。职工班组学习是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 ,不能搞突…  相似文献   

15.
安监部门在对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了事故隐患,一般会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如果只是责令限期整改,而后续监督措施不利,甚至无人过问,那么隐患仍然存在,等于不改,发生事故也就不是偶然的了。所以限期不如直即,一旦查出事故隐患,安全部门应立即查处,单位领导应引起重视,班组成员电应立即动手,全力以赴抓整改,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此,事故必然会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中,班组日检查、车间周检查、厂级月检查都是为了发现隐患,但是发现隐患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只有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才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隐患整改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但总结起来有三点至关重要。首先,是人的习惯性侥幸心理。一些人认为隐患虽然存在但与我无关,或者认为该隐患已经存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问题,再持续几年也无所谓。甚至认为安全管理人员提出的隐患整改计划(或经安全部门下发的“隐患整改通知书”)纯属小题大作。如果持以上观点的人是一般工人,我们只能说这名工人的安全意识不强,但如…  相似文献   

17.
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一定要搞好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这是稳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一项根本措施。1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班组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企业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抓好。而班组是企业生产组织和实施管理的最基本单元。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2 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班组职工的安全意识薄弱。主要是“安全第一”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在班组职工中扎根,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赶生产任务,而把“安全”置之脑后,甚至嫌按制…  相似文献   

18.
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福建省三明化工总厂电石厂钟永良企业中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生产现场,发生在班组,受害者大都是一线工人。一线班组职工大多数时间在没有安全职能人员监督检查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操作,基层班组往往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这充分说明加强班组自身安全管理的...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主要靠基层班组来完成 ,班组安全生产工作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措施日益完善的今天 ,一些班组出于片面追求高产量和减少工作量的目的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虚假现象 ,给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据笔者调查 ,一些班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假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假重视 ,只听雷声不见雨针对上级部署的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和有关整改措施 ,只在职工有关学习会议、班前班后会上照搬照念 ,目的为让职工人人知道上级有关要求 ,让上级部门…  相似文献   

20.
时下,许多单位都实施了HSE联系人制度,然而,有少数联系人在日常的联系过程中却存在一问三不知现象:当职工问及相关政策时,他们哑口无言;当职工请教相关知识时,他们摇头摆手;当职工要求他们协助整治隐患时,他们敷衍塞责。这类既不能“动口”,也不能“动手”的联系人,职工难免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