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国际自然灾害防御和减轻协会、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委员会海洋自然灾害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将于1993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我国青岛市举行。会议内容很广,包括:地质灾害(地震、火山、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由中国气象学会牵头,会同中国水利、地球物理、地震、水土保持、天文、农学、作物、地质、环境科学、地理、林学、海洋、土地、城市科学和自然资源等16个学会共同发起和筹办的第二届全国减轻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4~26日在青岛市召开。近百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交流了相关交叉学科对灾害理论及成因的综合研究;1993年及近期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研  相似文献   

3.
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潮灾害是三大海洋灾害之一,它恶化海洋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是赤潮灾害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之一.赤潮灾害在本质上仍属自然灾害,依据赤潮灾害的危害特点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内涵,阐述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义,就赤潮灾害危险度评估和海洋社会经济易损度评估两方面内容,论述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4.
辽宁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省,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部比较频繁。本文在总结上述灾害的基础上,指出了辽宁自然灾害的特点,即自然灾害的分布严格受自然地理和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人类生产活动恶化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从而加速了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灾害类型多,成灾面积广;灾害的频度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由中国水利学会牵头,联合中国地震、地球物理、气象、天文、地理、地质、环境、海洋等14个学会共同举办的“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于1990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全国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田纪云到会并讲了话。田副总理说;要实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在坚持改革开放,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同时,做好减灾工作,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1 背景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236/44号决议,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目的为了提高防御灾害所必须的公众意识。 1995年减灾日(1995年10月11日星期三)主题是: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与其它联合国纪念日一样,是提高公众关于“预防优于治疗”的意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布2001年国际减灾日文告 每年一次纪念国际减灾日,为国际社会关注防御自然灾害以及改善防灾效果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过去的岁月中,自然灾害增长的势头似乎并没有得到抑止。秘鲁、萨尔瓦多和印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非洲及南亚遭受洪水的破坏,持续的干旱给阿富汗、中美和斯里兰卡带来了灾祸,此外,火山活动再一次袭击了厄瓜多尔。 全世界遭受的破坏和人员死亡,摧残了许多家庭,并使经济萎缩。在一些情况下,自然灾害还能加重人为灾害,正像我们从阿富汗出现的事件中所看到的。 随着自然灾害数量的增长,灾害的易损…  相似文献   

8.
1992年6月1日至1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今年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对保证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确是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把自然灾害管理纳入发展规划,或者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改善灾害管理,这不仅是灾害管理部门关心的问题,也是计划部门关心的问题。为此,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特办刊物《Stop Disasters》第7期登载了美洲国家组织秘书处S.O.Bender的文章,现摘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依据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风险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之后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而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深入探讨,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影响因素的认识.在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学界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认识的基础上,力求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做进一步的诠释,进而从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再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致灾因素的强化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的系统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为制定科学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受中国科协委托,由中国气象学会牵头,联合中国水利、地球物理、地震等16个全国性学会共同筹办的“第二届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定于1992年10月21~23日召开.重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城市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快速城市化的深圳,其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更有必要。深圳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3类,它们是自然变异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深圳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规模,加大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对城市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危害,使深圳的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造成退化。最后针对深圳市自然灾害的特点,阐述了它们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科协倡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等11个学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全国第二届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11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20—24日在湖南慈利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黄委会、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灾害学杂志社等15个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翁文波、名誊理事长顾功叙向会议发了贺电。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发了贺信。《科学年鉴》、《科学》和《自然》杂志编辑部派员与会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为了宣传联合国制定的今年国际减灾日“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的主题,决定在今年减灾日向全世界出版、发行主题为减轻儿童灾害的彩色纪念专刊《认识自然灾害——为您和您的朋友准备的游戏和辅导材料》。并在中国印制中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国际灾害医学会议于1985年11月27日至30日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召开,46个国家的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用英、法、西班牙语同步翻译;法国电视台播放了讲演和会议活动情况。会议还举办了商业性的展览,各国厂商展出了最新救灾医用器材。学术交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既包括自然灾害,又包括人文灾害,还有关于灾害医学研究现状的报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中国灾害法律法规文件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鹏  李宁  范碧航  刘雪琴  温玉婷 《灾害学》2011,26(3):109-114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库查询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总结中国近30年自然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建设成就。通过对中国已经颁布的与灾害相关的国家级法律法规、预案的查询,明确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和更新频率为9.6年/次。并提出4条建议,协调灾害法律法规文件出台数量不平衡现状;查清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更新程度;修正未能随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的灾害法律文件;制定灾害管理过程中仍然缺失的必要灾害法律法规文件。  相似文献   

19.
灾害从来不是真正自然的1997世界减灾日活动(1997年10月8日)我们人类在引起灾害或防止灾害方面起了什么作用?许多人相信自然灾害是“天灾”,认为人类在防止灾害或减轻灾害影响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增加过快,已不能完全将其归因于...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2007,22(4):F0003-F0003
在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研讨防灾减灾工作,很必要,也很有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强化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防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