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姝桦  韩芸  郝婧姝  卓杨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981-2989
针对高含固污泥热水解传热差的问题,通过向剩余污泥中添加餐厨油脂协同污泥热水解以达到加速热水解过程的目的,探究了热水解时间和油脂添加量对污泥有机物水解及中温(35±1) ℃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脂与污泥协同热水解可有效促进污泥中不溶态有机物的水解,当热水解温度为165 ℃、水解时间为90 min时,油脂与污泥的质量比为0.4∶1时,有机物水解效果最佳;添加油脂能提高热水解速率,当油脂与污泥的质量比分别为0.2∶1、0.4∶1、0.6∶1时,污泥中不溶态有机物的水解速率分别提高了23.30%、43.63%和62.98%;油脂的添加可提高甲烷产量和产甲烷速率,但会延长延滞期,综合考虑热水解与厌氧消化的性能,建议预处理时间为90 min、油脂与污泥的质量比为0.2∶1为最佳条件。添加餐厨油脂可加速高含固污泥的热水解过程,有助于实现污泥的高效处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臭氧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特性及厌氧消化的影响,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对污泥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预处理后污泥厌氧消化产气的实验。结果表明,当臭氧处理时间为15 min时,污泥上清液中SCOD含量达到最高为1 006.08 mg·L-1,较未处理污泥提高了420.85%。污泥上清液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在臭氧处理时间为10 min时达到最高。氨氮的含量在15 min时达到最大值。三维荧光结果显示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污泥中的富里酸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臭氧处理时间为20 min时富里酸类物质减少量最为明显。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结构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坏。厌氧消化结果显示当臭氧处理时间为10 min时,污泥产甲烷率达到最高为318.39 mL·(g·VS)-1,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396.00%。  相似文献   

3.
张严之  王卉  张翼  赵洪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12):7255-7259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高含固污泥(含水率≤80%)为对象,实验考察了剪切速率(2.5~100 r·min-1)、温度(13~80℃)、含水率(65%~80%)3因素对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范围内,污泥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大而迅速减小,幂律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污泥具有假塑性流体的特征;污泥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且二者呈线性关系,实验数据与阿伦尼乌斯公式拟合结果表明温度对污泥黏度的影响程度小于剪切速率;污泥黏度随含水率的降低呈指数增长,在低温下表现得更明显。综合分析3个因素对污泥黏度的影响,污泥在持续加热至80℃,保持以转速≥62.5 r·min-1(线速度≥0.010 5 m·s-1)搅拌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减水至含水率达到60%,根据黏度值判断依然具有泵送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以高含固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碱投加量下热碱联合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溶胞效果和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并运用3种动力学模型对剩余污泥生物化学产甲烷潜力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热碱联合预处理有助于促进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并且随着碱投加量的增加,溶胞效果不断增强,当碱投加量为80mg/g(单位质量SS的NaOH投加量计)时,COD、氮、磷的溶出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 622.2、1 792.8、790.3mg/L,溶出率分别为54.9%、45.7%、37.6%。热碱联合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但碱投加量过大时对可能对产甲烷过程带来抑制作用,碱投加量为60mg/g时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累积产甲烷量最大,为158.9mL/g,较不进行热碱联合预处理的空白组(106.5mL/g)高49.2%。3种动力学模型中,锥体模型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不同处理条件下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均在0.990以上,该模型可准确预测最终的累积产甲烷量,预测误差均在2%以下。  相似文献   

5.
污泥作为典型的不透明非牛顿流体,在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场具有复杂性,难以直接进行流场测试分析。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分析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场分布情况,探讨污泥在反应器内混合效果和对消化过程的影响,以验证校核反应器优化设计和运行,改善污泥在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动和混合性能并最终提高反应器性能。在综合文献及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并重点关注了CFD数值模拟过程当中多相流模型和湍流模型的选取、污泥流变特性应用、反应器流场评估优化及耦合生化模型等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最后总结了目前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CFD数值模拟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在考量污泥流变学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传质模型将反应器流场和生化过程相耦合,构建流场-生化耦合模型,获取基质转化规律,为优化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设计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是CFD应用于厌氧消化反应器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污泥固体停留时间(SRT)为20 d的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实验,建立一个3层BP神经网络,以前1~20 d的进泥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当天消化罐pH值和碱度共22个参数为输入,预测污泥消化系统日产气量,结果表明,网络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泛化能力和辨识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系统日产气量。此外,根据进泥VSS不同,利用网络预测能力,调节pH值和碱度到合适的值,系统日产气量有明显提高,进一步证明了网络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糖纸厂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后剩余污泥进行热水解厌氧消化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热水解预处理工艺能够有效改善污泥性质,SCOD与VFA分别提高5.2和7.6倍,在厌氧消化过程中随着水力停留时间(HRT)缩短,消化罐有机负荷和比沼气产率提高,在2.5 kg VS/(m3·d)、HRT=12 d条件下达到28.1 Nm3/t。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无过度酸化现象发生,沼气甲烷含量稳定,平均达到60%。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温酸化——中温甲烷化两相厌氯消化工艺为主,对城市污水厂污泥进行了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与传统厌氧消化工艺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总停留时间均为10天的情况下,两相消化工艺对VSS的去除率比中温传统消化工艺提高50%左右,比高温传统消化工艺提高35%左右。高温酸化0.5天后,中温甲烷化8.5天,即可达到中温传统法20天的处理效果。另外,该两相厌氧工艺对大肠杆菌群和粪源大肠杆菌群的灭活量在2~3个数量级,灭菌效果优于中温传统法,且产甲烷反应器中保持较高的缓冲能力。因而,高温酸化——中温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可达到对城市污水厂污泥的稳定和灭菌,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新型污泥处理工艺,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蒸汽爆破装置对脱水污泥进行了预处理,研究蒸汽爆破对污泥溶解性和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汽爆处理后污泥的絮体结构遭到部分破坏,1 MPa条件下的汽爆污泥液相中可溶性糖、挥发性脂肪酸和DNA的浓度较原污泥分别提高了806.38%、577.36%和300%,BOD5/TCOD上升了35.58%;厌氧消化过程中累积产气量和甲烷平均含量分别为320 mL和42.32%,比未处理污泥提高了611.11%和726.56%; VFAs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07.0 mg/L和1 758.7 mg/L。同时,压强升高可进一步改善污泥溶解性和厌氧消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于污泥与洒精糟液共厌氧消化体系中添加聚丙烯酰胺,在35、45、55℃下消化稳定后对污泥的脱水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没有添加聚丙烯酰胺时,55℃厌氧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最好;随着聚丙烯酰胺添加量的增加,35℃厌氧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逐渐变好,55 ℃厌氧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逐渐变差;当聚丙烯酰胺添加量增加到20 g/k...  相似文献   

11.
邰明明  杨春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5):3115-3119
高固污泥的厌氧消化速率低下,严重限制了有机物的利用。在序批式反应器中探究了臭氧预处理对高固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能够显著促进高固污泥的消化,且最佳臭氧的剂量为80 mg·g-1(SS),相应的最大甲烷产量为238 mL·g-1(VSS),是空白对照组的1.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臭氧的投加能够促进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溶出。最后NH4+-N和PO43--P的溶出量进一步验证了臭氧能够促进高固污泥的溶出。  相似文献   

12.
采用耐酸驯化的厌氧消化污泥处理餐厨垃圾,在酸性条件下(pH=4.5),对实验装置容积负荷从1.0 kg VS/(m3·d)分9次逐级增加到5.0 kg VS/(m3·d)的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并较深入地研究了驯化污泥代谢活性和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H 4.5的耐酸厌氧消化污泥,最佳投加负荷约为4.5 kg VS/(m3·d),此负荷下容积产气率,CH4含量平均值均达最大,分别为1.68 m3/(m3·d),75.0%。耐酸厌氧消化装置持续增料运行46 d,产甲烷菌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其COD去除率范围为40.4%~75.0%,仍能保持pH 7.2时处理效果的65.0%~91.8%,表明在低pH、低碱度下实现稳定的产甲烷过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耐酸厌氧消化污泥处理餐厨垃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耐酸驯化的厌氧消化污泥处理餐厨垃圾,在酸性条件下(pH=4.5),对实验装置容积负荷从1.0kgVS/(m3·d)分9次逐级增加到5.0kgVS/(m3·d)的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并较深入地研究了驯化污泥代谢活性和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H4.5的耐酸厌氧消化污泥,最佳投加负荷约为4.5kgVS/(m3·d),此负荷下容积产气率,CH4含量平均值均达最大,分别为1.68m3/(m3·d),75.0%。耐酸厌氧消化装置持续增料运行46d,产甲烷菌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其COD去除率范围为40.4%-75.0%,仍能保持pH7.2时处理效果的65.0%-91.8%,表明在低pH、低碱度下实现稳定的产甲烷过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污泥溶胞破解是提高污泥厌氧消化产气量的重要手段。实验比较了热预处理、碱预处理、热碱预处理以及电化学热处理4种破解方法对市政污泥厌氧消化产气量的优化效果,通过分析比较沼气累积产量、日产气量、日产气速率和CH4在沼气中的含量占比等指标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不同的破解方法对市政污泥厌氧消化产气量的优化程度是不同的,其中,电化学预处理破解方式的沼气累积产量最多,为648 L·kg-1(以VS计),同时其CH4在沼气中的含量也最多,从5 d后的56.2%一直持续上升到40 d后的64.8%,表明该种方式对于市政污泥厌氧消化产气量的优化是较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15.
臭氧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促进剩余污泥减量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臭氧氧化对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及污泥厌氧消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SS)、可挥发性悬浮物(VSS)逐步减少,而剩余污泥上清液中的溶解性COD(SCOD)、总有机碳(TOC)、蛋白质和多糖则明显增加.经臭氧预处理(臭氧投加量为0.050 g(以每克SS计))后,剩余污泥中温(35℃)厌氧消化效率明显提高,经65d稳定运行后,总挥发性固体(TVS)去除率为67.58%,与未经臭氧预处理的剩余污泥相比提高50.61%;甲烷平均产率为0.303 L(以每克TVS计),与未经臭氧预处理的剩余污泥相比提高54.59%.可见,臭氧预处理能有效促进污泥厌氧消化,从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以制药废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技术研究了污泥破解过程中污泥溶解性、沉降性、温度pH和粒径分布等变化情况,以及超声预处理对污泥后续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能强化污泥的溶解性,在超声比能耗0到250000 kJ/kgTS范围内,污泥上清液的SCOD、TOC、TN和TP值均大幅增加,当比能耗相同时,高能短时的超声条件更利于污泥破解;污泥经超声波处理后,温度上升至40~52℃,pH值在6.9±0.2范围内有所波动,体积平均粒径削减58.75%~72.81%,污泥沉降比SV30由35%急剧升高至95%左右,使脱水性能变差。经ES 250000 kJ/kg TS的超声预处理,污泥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提高了36.81%,VS去除率由33.89%提高到53.11%,TCOD去除率由16.65%提高到89.23%,促进了污泥厌氧消化的产气效率和减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