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严伟  张秀涛 《重庆环境科学》1991,13(4):19-22,30
根据废水处理理论并分析比较活性污泥法有关模式的假设和推导过程,作者导出了稳态条件下厌氧流化床的动力学模式。文中还提出稳态和动态的流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物流化床降解水中腐殖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廷林  孙昕 《环境工程》2002,20(6):14-16
依据生物流化床内的质量平衡方程 ,建立了流化床内腐殖酸 (HA)生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 ;以Monod方程为基础 ,结合生物反应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生物流化床降解腐殖酸的稳态动力学模型 ,在动力学模型中 ,引入了腐殖酸总降解系数 (K) ,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确定了该系数与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UV2 54 值的关系式。以微污染湖水中HA的降解为研究对象 ,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腐殖酸浓度条件下对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HA生物降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伟刚  于德爽  李津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2):2191-2200
研究了ASBR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稳定条件下周期内的基质动力学特性以及过程抑制动力学特性,并得到适合描述上述特性的动力学模型.其中,稳态下周期内基质去除模型是首次被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修正的Logistic模型和修正的Boltzmann模型相比Grau二级基质去除模型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而言,更适合描述稳态下周期内基质去除特性,并且通过模型得到了周期内任意t时刻下的出水总氮和总氮去除率预测公式.运用Haldane模型和Aiba模型建立了出水FA浓度与总氮去除负荷(TN RR)以及出水NO2--N浓度与总氮去除负荷(TN RR)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Haldane模型更适合用来描述基质抑制动力学特性,模型预测得到的出水FA和出水NO2--N抑制浓度分别为72.36mg/L和140.60mg/L.上述动力学模型的应用和动力学参数的获得可能会有助于ASBR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4.
王晓玲  尹军  李术宽  韦新东  高尚 《环境科学》2011,32(11):3412-3418
基于ASM2d模型建立了稳定运行的MUCT工艺营养物质去除过程的动力学反应模型,比较各种COD、TN、NH 4+-N、TP的实测值和模拟值,以确定系统在低C/N条件下运行时的动力学和化学计量学参数.模拟结果表明,稳态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qPHA、KA、KPP、YPO3-4、μAUT和ηNO-3分别取值2.90 g.(g.d)-1、3.85 g.m-3、1.35 g.(g.d)-1、0.35、1.6和0.8.其他的动力学和化学计量学参数可采用IWA给出的默认值.  相似文献   

5.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7):159-165
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是水环境中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驱动者和参与者,结构复杂。尽管对CDOM稳态光谱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其激发态特别是激发单重态(~1CDOM~*)的研究鲜有报道。该文在亚纳秒水平上研究了~1CDOM~*的衰减动力学过程,拟合结果显示~1CDOM~*的寿命小于10 ns。分析了通过积分荧光衰减动力学曲线和利用稳态荧光光谱仪2种方法得到的CDOM稳态荧光光谱的差别,并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检测器的检测性能和是否进行光谱校正。相比于强度权重平均寿命(τ_f),振幅权重平均寿命(τ_α)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不同发射波长下CDOM的荧光衰减过程。  相似文献   

6.
厌氧附着膜膨胀床(AAFEB)反应器稳态运行的过程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AAFEB反应器运行工况特点和全混合活性污泥动力学的理论出发,建立了AAFEB反应器稳态运行的过程动力学模型。并作了动力学模型参数估值、灵敏度分析,模型检验,以及运行参数影响的动力学模拟.  相似文献   

7.
由于降水的随机性,处理农业或城市径流的人工湿地通常在进水水量波动的非稳态条件下工作.为研究在非稳态条件下人工湿地的水流规律,在基于时间轴的多点示踪剂试验的基础上,利用RTD(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探讨了单峰和双峰两种水力冲击非稳态条件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的水流规律.结果表明,非稳态过程的水量变化对不同时刻流入人工湿地的液体的RTD影响明显.用基于出水流量的非线性无量纲时间变量(φ)对原始RTD进行归一化处理,所得的RTD浓度曲线[C'(φ)]在整个非稳态过程中相对稳定,具有相似的倾斜度、峰值时间(单峰冲击下为0.83~1.00,双峰冲击下为0.87~1.08)、重心位置(单峰冲击下为1.08~1.25,双峰冲击下为1.05~1.25)及相关统计学参数,表现出一种独立于流量变化之外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水流规律.与稳态基流量下的tmean(平均停留时间)相比,水力冲击使人工湿地tmean呈冲击前持续缩短、冲击后又快速回升的趋势(单峰、双峰冲击下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分别约为30和32 h);而tmean'(归一化平均停留时间)在非稳态过程中却相对稳定(单峰、双峰冲击下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分别约为0.15和0.20),适合作为非稳态下表征人工湿地水流规律和停留时间的特征参数.研究显示,归一化RTD易于模拟,可用其描述非稳态下人工湿地的水流规律以及水流规律对污染物接触反应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常温下NO在疏水型高硅分子筛ZSM-5上的氧化反应. 结果发现,NO在分子筛ZSM-5表面氧化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吸附过程,待吸附饱和后释放出NO2.相比于活性炭,高硅分子筛ZSM-5上NO氧化受水汽影响较小,303K饱和湿气下,NO稳态转化率只比干气下降低6%.在排除内、外扩散影响的条件下,于等温积分反应器中研究了稳定阶段NO氧化的本征动力学,根据不同温度下X~W/FA0及NO分压数据,计算了反应速率,建立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并获得了反应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其拟合复相关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9.
废水生物膜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主体水溶液为生物膜提供的溶解氧浓度充分大时,生物膜中的溶解氧浓度成为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唯一因素.在此条件下,以分离式氧微电极为测试工具,对生物膜中的氧分布进行检测,结合稳态条件下生物膜内扩散-反应方程,采用搜索法求解生物膜动力学参数.生物膜动力学参数估值结果为qmax=10mg(O2)/[g (VSS)·h],KO=1.2mg/L.与活性污泥相比,用该方法获得的qmax 值较小,kO 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实验在流量为3L/d,水通量变化率为1.17 L(水)/g(湿泥).d-1的动态条件下模拟自然条件下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对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形态变化以及释放速率进行考察。研究表明,内源磷释放可分为两个阶段:快速释放阶段,释放速率由铁磷释放决定;慢速释放阶段,释放速率由铁磷释放和钙磷释放共同决定。整个释放过程中内源磷形态分布有较大变化。动力学分析表明总内源磷释放在表观上符合4.5级动力学反应,铁磷释放在表观上符合5.4级动力学反应,钙磷释放在表观上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11.
黄超  潘珉  陈冬  郭艳英 《环保科技》2023,(1):31-36+59
通过模拟白鱼河表层沉积物吸附磷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过程,得到沉积物吸附磷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参数,实验室环境下模拟不同粒径沉积物、pH、水温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白鱼河沉积物12h内的吸附磷速率较快,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动力学吸附过程拟合相关度达到0.93以上;在不同浓度环境下模拟沉积物的等温吸附过程,线性linear方程Q=mC0-NAP能较好地反映低浓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过程,磷酸盐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0.035~0.044 mg/L,Langmuir方程较Freundlich能更好地拟合高浓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过程,最大吸附容量范围为1880~2066 mg/kg,沉积物粒径、溶液pH、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磷酸盐过程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认识岩溶含水介质与芳香烃BTEX之间的吸附特征,该文在实验室和洞穴条件下研究了岩溶洞穴中的固结土对BTEX的吸附动力学,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固结土对BTEX的吸附24 h达到平衡,其动力学过程适合用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R20.937),2种条件下固结土对苯系物总吸附量基本相等,分别为0.032 1和0.030 4 mg/g;吸附等温线最适合用Henry模型描述,BTEX分配系数介于0.002 7~0.004 5 L/g;苯和甲苯的解吸等温线适合用Henry模型描述,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滞后系数分别为5.93和5.00。  相似文献   

13.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与生态恢复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转换的过程、稳态阈值、稳态恢复力等方面介绍了浅水湖泊的稳态转换理论,总结了浊水稳态与清水稳态恢复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相互转换的驱动力,分析了富营养化引起的植物群落演替和稳态转换的过程.根据稳态转换理论和太湖五里湖的生态恢复实践,提出以改善生境条件为稳态转换驱动力进行生态恢复,并阐述了降低营养盐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清除某些鱼类、改善基底、调节水位、软围隔消浪等生境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热解动力学原理,建立热解过程转化率模型。并耦合非稳态导热方程建立传热模型,共同构建垃圾热解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TDMA算法编制模拟计算程序。对典型运行工况下垃圾内部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所建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垃圾在外热式热解炉内的热解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多组分条件下通过采用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进行目标污染底物H酸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及反应动力学研究,控制干扰污染物吐氏酸和变色酸浓度分别为5,10,20,25,40mg/L,控制H酸浓度100mg/L恒定不变.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组分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在Ct/C030.7条件下,降解过程遵循L-H 零级(0~12min)与L-H一级(12~20min)的混合动力学模型;在多组分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随着干扰物浓度的增加,在Ct/C030.7条件下(约0~20min反应时间段)其降解过程均对应地遵循L-H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H酸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的改变主要由耦合光催化反应器内底物和光催化剂表面H酸的浓度差异性引起.  相似文献   

16.
在多组分条件下通过采用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进行目标污染底物H酸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及反应动力学研究,控制干扰污染物吐氏酸和变色酸浓度分别为5,10,20,25,40mg/L,控制H酸浓度100mg/L恒定不变.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组分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在Ct/C0?0.7条件下,降解过程遵循L-H零级(0~12min)与L-H一级(12~20min)的混合动力学模型;在多组分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中,随着干扰物浓度的增加,在Ct/C0?0.7条件下(约0~20min反应时间段)其降解过程均对应地遵循L-H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H酸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的改变主要由耦合光催化反应器内底物和光催化剂表面H酸的浓度差异性引起.  相似文献   

17.
沉积物中重金属铅的释放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扩散通量模型(DIFS)模拟了沉积物中Pb从固相向液相释放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扩散梯度膜(DGT)测定的Pb浓度CDGT与孔隙水Pb浓度比值(R)接近1的S1样品,靠近DGT的液相Pb被消耗后,固相吸附态Pb迅速补给消耗;其解吸速率常数k-1较大,而且非稳态Pb含量较大,在放置时间(t)内,DGT表面孔隙水Pb浓度一直维持在初始浓度.而对于R接近0的S2样品(无补给情况),靠近DGT孔隙水Pb被消耗后,固相的补给很少,反映在相关参数上便是非稳态Pb含量较低,而且解吸速率常数k-1很小,DGT表面处孔隙水Pb浓度随放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对于R值等于0.39的S3样品(部分补给情况),非稳态Pb含量和解吸速率常数k-1介于S1和S2样品之间,固相的补给能力介于S1和S2之间.由以上模拟结果可知,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动力学过程受到非稳态Pb含量和释放动力学参数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超  黄廷林  丁煜 《环境工程》2011,29(5):56-59
模拟水体沉积物中石油类物质向水相中释放的动力学过程,探讨在不同石油污染强度下,石油物质在水相中饱和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过程可以用滞膜模型进行描述,释放过程为典型的一级动力学过程,沉积物中石油含量与水相中石油的释放浓度呈正向关系,在相同的释放条件下,污染强度越高,水相中石油的饱和浓度越高,释放速度也越快。  相似文献   

19.
高锰酸钾氧化水中乙硫醇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尧  张晓健  戴吉胜  许欢 《环境科学》2008,29(5):1261-1265
研究了高锰酸钾氧化水中乙硫醇的动力学规律,并考察了高锰酸钾在原水混凝条件下对原水中乙硫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乙硫醇的氧化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高锰酸钾对乙硫醇的氧化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高锰酸钾过量的情况下,氧化反应的伪一级动力学常数k'=0.025·[KMnO4]-0.008,再根据所用初始高锰酸钾浓度,得到了二级反应的动力学常数k=0.025 L(min·mg).高锰酸钾在原水混凝条件下对乙硫醇的去除效果劣于纯水条件下的去除效果,在水中其它有机物与高锰酸钾反应条件下高锰酸钾浓度变化的拟合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导了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O3/H2O2)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过程的降解,得出了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在温度288~313K和pH3.2~9.8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反应机理,认为:在酸性(pH3.2)及弱酸性(pH6.2~6.5)时,苯酚的臭氧化和复合氧化降解反应均为O3分子的直接氧化过程;在碱性(pH9.8)条件下,苯酚复合氧化降解机理以自由基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