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要介绍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和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的袋式除尘自动控制系统,介绍了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的袋式除尘自动控制系统网络结构和系统部件,包括主控制站、上位监控计算机HMI和除尘控制系统各远程I/O站,通过具体工程说明了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在袋式除尘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我国袋式除尘在工业领域应用现状和产业状况,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袋式除尘技术、过滤材料、装备制造、工业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果,强调了袋式除尘在工业烟气超低排放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可为企业大气环保提标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在硅铁电炉烟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在6300 kVA半封闭式硅铁电炉烟气除尘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铁合金半封闭式硅铁电炉烟气性质的分析,对除尘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指出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在半封闭式硅铁电炉除尘系统中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上、下位机(PC—PLC)技术在某厂脉冲袋式除尘系统中应用的一个实例,从现场使用情况看,上、下位机(PC—PLC)控制技术在大型脉冲袋式除尘系统中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火电厂除尘系统应用现状和当前环保要求,通过对袋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在火电厂燃煤锅炉除尘系统中的应用,对袋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在技术性能上的差异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以指导除尘器在目前火电厂燃煤锅炉除尘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人机界面在大型脉冲袋式除尘系统控制中的一个应用实例,从实际使用情况看,人机界面在大型脉冲袋式除尘系统控制中的应用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袋式除尘系统节能降耗的综合途径,重点阐述了影响袋式除尘器阻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技术措施。简要介绍了系统设计和大功率电机的节能方法与途径。工程案例应用表明,袋式除尘系统采用综合节能技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布袋除尘器运行过程中具有容易粘袋、滤料使用寿命短等缺点,设计研究了一种采用特殊滤料加工工艺和表面处理技术的新型高效袋式除尘器,该除尘器具有阻力小、体积小、除尘效率高、滤料强度高、憎水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以安徽刘塘坊矿业有限公司除尘系统为应用研究对象,证明了该新型高效袋式除尘器在矿山除尘系统的应用效果,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粉尘调质技术原理、分类及其在袋式除尘器中的应用。工业粉尘主要包括Mg O,AL2O3等有很强的粘性的物质,采取SO3+NH3调质的方式并应用到袋式除尘器中,除尘效率可以达到99.50%。通过粉尘调质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调质剂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袋式除尘系统的工艺特点,采用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并对其硬件和软件进行必要的开发,研制出BP型袋式除尘器电脑控制仪。经过近四年的现场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选用褐煤半焦在微波辐照条件下脱除低浓度NO,研究了微波功率、空速、停留时间和O2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功率越大,褐煤半焦温度越高,脱硝效果越好。在微波功率250 W时(半焦中心温度400℃左右),脱硝率达到92%,空速越小即停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NO的去除,O2的加入有利于促进NO的还原。褐煤半焦的脱硝性能仅次于活性炭,远高于焦炭,证实了选取的褐煤半焦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微波脱硝材料。  相似文献   

13.
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煤炭具有降解转化效果.通过对该菌种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获得了高效的煤炭生物降解转化菌株.采用PDA培养基,在pH值为7.0、温度为28℃、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进行黄孢原毛平革菌原生质体再生菌的培养和煤炭生物降解转化试验;黄孢原毛平革菌在36℃、振荡培养5~6h的条件下萌发出极短芽管的孢子,在含有Novonzyme234和溶壁酶的MgSO4溶液中进行破壁生成原生质体;进而选取酶解120 min的原生质体,在距离30 W紫外灯30 cm处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对义马褐煤、硝酸处理义马褐煤及其降解转化产物采用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效果显著,且再生菌遗传性状稳定,在溶壁酶质量浓度为7mg/mL、Novonzyme234质量浓度为5 mg/mL、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5%,再生率为9%;在紫外辐射90s时黄孢原毛平革菌原生质体的致死率为95.6%,其原生质体再生菌对义马褐煤和硝酸处理义马褐煤的最大降解率从31.84%分别提高到42.6%和60.16%,较紫外诱变育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义马褐煤和硝酸处理义马褐煤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0.05%和8.54%;降解转化产物的官能团含量发生了变化,芳香类高聚物降解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类物质及其他类物质.  相似文献   

14.
褐煤对苯酚的吸附性能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酚类废水是一种有毒且排放量较大的有机废水,排放之前必须进行有效处理。以污染物苯酚为研究对象,褐煤为吸附剂,基于实验室小试,在正交试验的指导下,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褐煤对苯酚的吸附效果,确定了褐煤用量、振荡吸附时间、温度、pH值对苯酚模拟废水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煤用量为10 g、振荡时间为1.5 h、温度为25℃、pH值为6的条件下,对100 mL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苯酚模拟废水处理效果最佳,苯酚的去除率可达70.86%。在最佳吸附条件下,一方面结合吸附苯酚前后褐煤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利用FT-IR对褐煤吸附苯酚前后表面官能团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褐煤内部孔隙发达,存在多类孔,以50 A以下的孔居多数,表明其微孔结构较复杂,且吸附行为致使孔隙面积缩小至近1/3,微孔减少明显,表明微孔对吸附过程影响很大;褐煤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为吸附苯酚提供了条件,在吸附苯酚的过程中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同时存在,褐煤主要表面宫能团—COOH、酚羟基及苯环结构骨架在化学吸附苯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方面从微观角度很好地解释了褐煤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5.
16.
为明确褐煤低温(50 ℃以下)干燥引发表面干缩现象的发展规律,采用低温(20~30 ℃)低湿(40%~60%)空气干燥的方式,开展褐煤低温干燥干缩实验,分析干燥与表面收缩规律。结果表明:低温干燥过程中,对水分蒸发速率影响显著的因素是相对湿度而非温度,70%~90%的总水分散失量在干燥初期48 h内蒸发完成,平均含水率低至12.8%;低温干燥导致褐煤发生非均匀性表面干燥收缩,表面干缩经历热胀-快速干缩-收缩稳定3个阶段,水分快速蒸发散失的前48 h干缩率低,之后进入水分蒸发速率显著降低而干缩率持续升高,最终至收缩稳定,低速蒸发阶段发生显著干缩;表面干燥收缩率与散失水分质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水分含量和蒸发速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供风量对褐煤自燃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平庄瑞安煤矿褐煤作为试验煤样,利用程序升温试验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低温氧化阶段不同供风量条件下褐煤自燃极限参数与温度、供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在40~120℃时,随着供风量增大,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温度在120~200℃,供风量为40~80 mL/min和160~200 mL/min时,随着供风量的增加,其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增加,上限漏风强度减少;供风量为80~160 mL/min时,在供风量增大的情况下,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随着供风量减小,煤样临界点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原位煤体渗透性的各向异性特征,以山西潞安常村矿3号煤层圆柱试样为对象,利用TCQT-Ⅲ型低渗煤层气相驱替增产试验装置,对煤样进行加载,并以氮气注入压力2.0 MPa的条件下,分析垂直层理和平行层理2个方向的煤体变形和渗透率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煤样在加载过程中,平行和垂直层理煤样渗透率均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平行层理方向的渗透率始终大于垂直层理方向,应力加载初期渗透率急剧下降,最后逐渐趋于平缓;径向应变的增加量与渗透率呈正相关性,且平行层理相关性大于垂直层理;沿平行层理方向的裂隙度大于沿垂直层理方向,沿垂直层理方向的应变量大于沿平行层理方向;应变增加量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煤层井网布置及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Footedness is a personal quality like handedness. Footednes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oving ability during mounting, dismounting, and jumping movements. Occupational accidents have occurred during movement at different working levels, during the use of access and exit systems, and during the mounting of vehicles. Aging can also affect accident risk and body laterality. For example, falling accidents on stairs are common among the elderly. One reason for accidents may be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access system or stair system is unsuitable for individual moving patterns depending partly on body laterality. Footedness and the way the feet are used may be contradictory to the demands of the moving situation, especially during uncommon or rapid situations. This contradiction may trigger disturbance during moving. The aims of this pilot study were (a)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briefly and (b) to describe the use of the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foot by farmers and the elderly when mounting a tractor and stairs, respectively. The study also gives ideas for future studies based on both (a) and (b).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提高滑坡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搭建灾害模拟平台获得滑坡的实验数据,在获得多组模拟实验数据后,分析各变量的特性。首先,通过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算法,对滑坡进行危险度划分;然后,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模型,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再优化SVM参数,提出1种层次分析法与GA-SVM相耦合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AHP方法划分后的数据,通过GA与SVM结合建立的模型精度较好,实验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吻合,与单一SVM相比,精度更高,结果更好,更加适用于多变量的复杂非线性滑坡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