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隐伏断裂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大部分为松散层所覆盖。作者采用氡气、α径迹、汞、~(210)钋等四种方法对其进行测量,以确定其位置及产状,其结果与钻孔资料、人工地震和精密磁测成果一致。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郯庐带江苏段是一条活动性断裂,但断层气测量结果表明,其新活动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2.
<正>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一些地震学者对其在江苏境内的最新活动期持有不同看法:1.全新世早期有活动。2.不仅全新世早期有活动,而且人文历史时期亦有活动。3.晚更新世晚期有强烈活动。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关键是对区内断裂有无错断全新世地层及一些典型剖面中全新世地层变动的认识。为了弄清全新世断裂活动,笔者对郯庐断裂带上一些有争议的剖面进行重新开挖,并将结果公布于下,以供鉴别。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由几条平行的深大断裂构成.地震波传播通过郯庐断裂带会产生多次的反射与折射,适当的条件下会产生断层隔震效应.本文报告了江苏地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人员反应,根据弹性波传播理论分析了江苏境内的汶川地震记录.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嘉山以北为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几条平行的深大断裂有隔震效应,汶川与嘉山南侧的...  相似文献   

4.
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县与建湖县交界处发生Ms4.7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建湖县冈西乡五节跳村,即东经119°55′,北纬33°31′震中烈度为V度其面积达105km~2。V度区等烈度线分布的方向和范围与北东方向的马荡—千秋断裂的展布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区第四纪断裂分布、活动性质、活动方式、活动期及活动强度在各段发展的差异,将研究区内划分为三段:安丘—郯城、宿迁—泗洪、庐江—广济段。第四纪晚期以来断裂活动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北段活动由西向东迁移,南段由东向西迁移,这些特征对潜在震源区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郯庐断裂带中段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发展的历史,活动断块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特征、活动时代及其地貌表现。在东西方向上,郯庐断裂带中段两侧均有压性活动断裂的发育。东侧的马陵山断块,在中更新世之后向西仰冲上升;西侧则相对沉降,且自北而南可分为三个北升南降的掀斜活动断块,其间为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分隔。这组活动断裂,实为区域性的北西—北西西向活动断裂的延续。文章根据带内的活动断裂,第四纪构造应力场,认为该带主压力轴的方位为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带内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断裂是北西—北西西走向的活动断裂,它为本地带主要的孕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所处区域 ,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动力学环境相似 ,浅层构造均为断陷盆地 ,深部构造均为地幔异常区 ,浅层构造与深部构造之间呈镜象对应关系 ,说明两者构造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上 ,现代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丛集性、迁移性及相关性 ,主要表现在 :每当郯庐断裂带皖东段地震活跃幕中主要地震丛 (ML≥ 3.0 )发生前后 13年 ,相应在滁河断裂带上也会发生类似级别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本文扼要介绍了 GPM 技术在郯庐带东侧断裂(江苏段)调查中的应用结果;并着重讨论了利用域值判别有覆盖层的基岩类型并通过层面的连续性和盘的比较判别隐伏断裂是否存在。同时本文还提到,GPM 技术在考古勘探中对土层扰动特征的研究,可成功应用于土层裂隙的调查,这在活断层的研究中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历史记载的地震破坏情况、现代形变测量资料、地震活动性分析和野外考察,~(14)C 年代测定等结果的综合研究,初步认为北西向益都断裂为公元前70年诸城一昌乐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长约30公里。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18°41′、东经36°26′,震中烈度Ⅸ—Ⅹ度,震源深度15—37公里。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八三年十月至十二月底,中国科学院地球所与山东省地震局联合完成了一条旨在了解华北地块与胶辽地块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的地壳测深剖面。此剖面横穿山东全境,西起聊城地区的梁水县、经济南、潍坊、莱阳至海滨荣城县,全长六百公里,并与我国著名的元氏—养南地壳测深剖面相连接。它穿越了华北断拗、鲁西隆起、鲁东隆起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并穿过了聊考、郯庐两个活动断裂带。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概况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县境内发生了5.9级地震。仪器测定的震中位置为北纬35°14′,东经115°15′,震源深度的13公里。宏观震中位置在菏泽县城西南的马岭岗公社以西和东明县的胡乔公社以东一带。前刘庄和后刘庄的震害较重,极震区的烈度达7度。震区位于平原地带,地形地貌虽不复杂,但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第三纪复盖层厚达数百米到数千米。这里曾是黄泛区,表土松散,属细粉砂土,粘性差,碱性重。地震时局  相似文献   

12.
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太仓县沙溪乡,东径121°04′,北纬31°35′。震中烈度为Ⅵ度,其面积达23平方公里,高烈度值的点沿沙溪乡洞泾至胜利大队,呈北西西向分布,衰减慢,北东方向烈度衰减较快。烈度值分布具有不均匀性特征,出现烈度异常点和异常区,这次地震极震区等烈度线分布的方向和范围,与北西向新生代断陷盆地及控制盆地发育的边界断裂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13.
<正> 安徽省地震局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七日至十日在嘉山召开了史前地震现场研讨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直属所、队,安徽邻近省、市地震局和有关大专院校十一个单位,代表共二十一名。会上安徽省地震局刘盛武同志向代表们汇报了嘉山史前地震的概况。史前地震遗迹呈近南北向展布于郯庐断裂带东界主干断裂之西侧,嘉山县明光镇北石油库附近。主要遗迹类型有:地震断层、地震裂缝(墙状体)、地震崩塌堆积、地层液化形成的喷砂冒水孔以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19,(Z1)
在前人郯庐断裂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场地勘察,对沂沭断裂带中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开展现场调查、物探、钻探工作,确定该断裂在K711+800~K711+860之间,产状陡立,略向东倾,为逆断层性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年平均垂直形变速率为0.21 mm/年,年平均水平形变速率为0.42 mm/年。根据相关规范,建议拟建高速公路在该断裂采取避让或抗断措施,避免在断裂处设置大型互通桥梁等设施,其中A类桥梁应尽量避开主断裂,其避开主断裂的距离为桥墩边缘至主断裂带外缘不宜小于300 m,A类以下桥梁宜采用跨径较小便于修复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正> 1982年4月22日07时52分27.9秒,在东台县弶港公社以东的黄海海域(北纬32°49′、东径121°04′)发生5.0地震,震源深度约24公里。到5月22日为止,一共记录到9次余震。这些余震分布在主震震中的西南侧,深度为13—18公里,最大余震震级为3.1(M_L)。根据江苏和上海台网的29个P波初动资料求出主震震源机制解如表所示。矛盾符号比为23%。该地震序列属于主余震型。主震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9.9%,按公式n(t)=n_1t~(-P)  相似文献   

16.
<正> 二十多年来对“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下简称“郯庐带”)的深入工作,使一些地学工作者对这一举世闻名的断裂带提出了疑议。这在近年来于山东,和安徽相继召开的有关学术会议上即有反映。作者在研究中也认为该带南北似乎并非是一连续的整体,而可能是由北北东向沂沭断裂带及其南延部分(简称沂沭带)和北东向响水口—盱眙大断裂及其西南延伸部分(暂称响水口  相似文献   

17.
2021 年 11 月 17 日江苏盐城近海区域发生 MS5.3 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原因引起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精确确定是必要的。本研究综合多种机构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确定了可信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保证震源区域应力场求解的精度,本文搜集了地震周围 2016 年以前的历史震源机制解数据,并利用地震观测报告,得到 22 个 2016 年之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使用结合后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求解了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周围的应力场。最终结果为: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 I 走向 104.95°,倾角 70.91°,滑动角 26.45°,节面 II 走向 5.70°,倾角 65.11°,滑动角 158.86°;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呈 ENE‐WSW 向分布,主张应力呈 NWN‐SES 向分布。将应力场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上,发现两个节面均处于相对剪应力很高的水平,说明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在剪应力最大释放节面上的地震,是应力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周边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考虑到应力场投影到节面 II 的相对剪切应力较节面 I大,并且节面 II与苏北—滨海断裂走向更为接近,确定节面 II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浅部地质构造特征。震中及余震区范围内,海底地形平缓,相对上隆。全新统(海相)厚度7—10米,较周围地区要小,上更新统最上部(陆相)厚度42—45米,较周围地区稍大,二者等厚线形态、走向都是 NE 向,与7.4级地震的余震区长轴方向(N45°E)一致。断裂较发育且数量多(6条),并多集中在震中西南4—6公里处,皆是高角度(80°)的正断层。较老的断裂在22000年前生成与活动,继承性多期活动的(NW 向,一条)、新生的(NE 向,一条)断裂在22000年之后,甚至在全新世时期还在活动、生成。断裂每次活动的垂直滑动量约3米。7.4级地震的发生主要与 NE 方向的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江苏所处的中国东部被当代横贯欧亚的北西西向环球螺旋形扭转断裂带(其东段即大别—舟山断裂)分割为南部的褶皱山带隆升区和北部的沉降区。软流圈从太平洋方向面楔入北部区,使该区岩石圈减薄,陆壳向海洋伸展、离裂,产生郯庐断裂等具有直扭性质的近南北向软流(及地幔)底辟,并伴随有多层水平拆离面,所见为高导低速的水平破裂带。绝大多数地震沿着其中埋深15km(±5km)的第一水平破裂带发生,使北部区成面积性地震区。结合高压物性实验所得的岩石微破裂规律(…分割—错位—嵌合—再分割…)判断得知,水平破裂带中的膨胀增厚部分的流体处在超压状态而成为储能体,在陆壳伸展运动中会突然释放能量而诱发地震。因此,根据已有实际分析认为:强震和频震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软流楔入和陆壳伸展,而其充分条件是储能体在软流冲击和增温效应下的爆裂或突然塌缩事件。据此可根据软流运动和岩石圈结构预测未来震中,建立中、长期预报甚至短临预报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20.
20 0 2 0 7 2 3在江苏和山东交界区的黄海海域发生了华东地区自 1 997 0 7 2 8黄海M5 .1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根据本省 2 0个地震台的测震资料 ,得到该地震三要素如下 :发震时刻 :2 0 0 2 0 7 2 3T 2 0∶47∶5 9.7震中位置 :3 5°3 9′N ,1 2 2°1 3′E ,精度Ⅱ类。震级 :ML5 1。应用江苏、山东测震台网共 3 7个台点P波初动资料 ,在上半震源球面的乌尔夫网上投影求得该震附图的震源机制解 (附图 )。图中空心小圆为初动向下 ,实心小圆为初动向上。该地震发生在海域 ,但初动资料平面投影范围已达到 2 70° ,一些关键点的分布使二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