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样线与样方法,分别于2010年4月15日至6月18日、2010年10月12日至11月18日以及2011年5月6日至6月16日对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及其伴生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熊猫常活动于坡度45°、郁闭度0.4的温性针阔混交林和温性针叶林中,活动区域海拔范围为1 885~2 821 m,主要食物为冷箭竹。(2)调查期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鹿子沟—长河坝、黑悬沟、小两河口(左)和关房沟4个区域,其中黑悬沟痕迹点最多,小两河口(左)区域遇见率最高,同时大熊猫痕迹点和遇见率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3)保护区内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有15种,其中水鹿、羚牛、藏酋猴和林麝为最主要伴生动物,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其中有9种动物位点数呈下降趋势,羚牛下降最明显;水鹿、斑羚、毛冠鹿、小熊猫和苏门羚5种动物位点数则呈上升趋势,其中水鹿增长最明显;而黑熊位点数则有升有降,但整体变化稳定。该研究可为保护区更加有效地保护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以及为栖息地建设和保护区相关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偶蹄目鹿科麂属动物,在我国种群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关于小麂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麂进行了监测,每个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数量均为60台,相机工作日分别为9 692、9 659、14 582 d,小麂的独立有效照片数分别为603、665、1 032张,并运用单季节占域模型估算了各地区小麂的占域率和探测率,分析了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以及距水源地距离等环境变量对小麂活动规律以及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低、坡度较小、植被指数较低、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齐云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植被指数较高、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小麂为明显的晨昏性动物,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7:00—19:00。其日活动节律在齐云山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则无显著季节差异,各保护区之间...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作为旗舰种和伞护种,以其为代表开展保护活动能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保护其同域物种.与大熊猫一样,大熊猫同域物种也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而导致的隔离问题,因而需要建立廊道连通被隔离的种群.目前全国已经规划了多条大熊猫廊道,为评估大熊猫廊道能否缓解其他同域物种栖息地破碎化问题,探索以大熊猫为代表的多物种廊道规划方法,以已经规划的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为例,分析4种同域物种(豹猫、中华鬣羚、毛冠鹿和小熊猫)的廊道需求与大熊猫廊道的关系,探讨多物种廊道的规划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域4种同域物种的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碎化,而108国道和G5高速是造成栖息地破碎化的最大隔离因子.共识别出32条廊道需求,其中豹猫2条、中华鬣羚9条、毛冠鹿10条、小熊猫11条,而大熊猫廊道仅与中华鬣羚的1条廊道重叠,各同域物种之间廊道的重叠范围也较小.可见,以大熊猫廊道为基础规划的多物种廊道只能满足少数物种的部分廊道需求;因此在实际保护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以大熊猫廊道代替其他物种的廊道.(图3表1参28)  相似文献   

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基于丹顶鹤迁地与就地保护单位的圈养数量调查结果,分析丹顶鹤圈养种群近年数量变化及分布现状,探讨丹顶鹤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的关系及动物园(笼养动物园、半散放动物园、开放式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对圈养丹顶鹤的保护利弊,并对丹顶鹤...  相似文献   

5.
两栖动物种群数量的衰退及多样性的降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研究有助于物种保护。在浙江丽水白云山与九龙山各布设12条样线,覆盖溪流、农田、沟渠等生境类型,于2018年4、6、8月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与动态观测。结果显示:(1)调查共记录到两栖动物1目7科20种,2个样区间物种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样区、生境类型及月份间优势物种并不相同;(2)皮尔森相关分析显示,在低海拔范围内,两栖动物的相对多度与气温呈负相关,与海拔呈正相关;(3)九龙山两栖动物的相对多度明显高于白云山,农田生境的相对多度明显高于沟渠生境, 4和6月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8月,4月的相对多度明显高于8月,生境类型和月份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辛普森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总之,浙江丽水白云山与九龙山两栖动物多样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6.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致使其栖息地破碎化,进而威胁黑麂种群生存。因此,识别黑麂适宜生境关键区,构建破碎栖息地之间的生境廊道显得尤为重要。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黑麂分布点位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MaxEnt模型评价黑麂的生境适宜性,利用Linkage Mapper廊道设计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MCR)设计黑麂生境廊道。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59和0.943,MaxEnt模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黑麂适宜生境面积为44.78 km~2,仅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7.8%;影响黑麂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阔叶林距离(29.4%)、海拔(19.2%)和距水源距离(15.2%);在选取的黑麂适宜生境关键区设计了3条黑麂潜在生境廊道,主要位于里秧田村、田畈村、库坑村及霞川村,廊道最小宽度设置为766 m,廊道总长度为12.70 km。该研究结果可为黑麂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数量(密度)特征是动物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定点研究一个野生种群生态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数量和年龄结构为进一步分析其种群的密度、移动、巢域和核域,尤其是为种群动态提供依据,也是珍稀动物保护和资源动物管理利用的先行工作和重要组成部份.关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具体统计方法,有不少的文章报道,然而从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研究大型脊椎动物却较为少见,这主要是受研究方法的限制.为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临时空间样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冶勒自然保护区林麝的数量调查研究中去.结果表明:(1)集聚分布指数CA=12.09,说明冶勒自然保护区的林麝有较高的集聚度;(2)林麝粪堆在野外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并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较好;(3)在冶勒自然保护区,生活有62~98只左右的林麝,其密度为:1.0~1.6只/km^2.林麝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呈现聚积分布的原因是由于环境和人类活动因素造成的.图1表2参24  相似文献   

8.
于2017年10月—2019年5月,采用直接计数法、瞬时扫描取样法、卫星跟踪和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木扎提河流域灰鹤(Grus grus)的种群特征、活动范围、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越冬灰鹤种群数量超过4 700只,较2016年增加1倍多,种群发展动态呈上升趋势。灰鹤主要以家庭群为主(63.90%),聚集群次之(28.62%),孤鹤最少(7.48%)。家庭群主要以2成鸟1幼鸟为主(占46.82%),聚集群以5~8只个体为主(占65.91%)。整个越冬期持续140~160 d,灰鹤越冬期活动距离为1 058 km,活动区域相对固定,活动区域面积为125 km~2。日活动面积和活动距离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温度降低,日活动范围和活动距离降低;反之,则增加。因此,活动面积和活动距离呈凹形变化,即先增加(10—11月),再逐渐减少(12—1月),然后增加(2—3月)的变化趋势。取食和警戒是灰鹤的主要越冬行为。灰鹤的46.8%日间时间用于取食,17.8%的日间时间用于警戒,用于休息、走动、理羽和其他行为的日间时间分别占13.4%、11.4%、7.4%和3.2%。日取食高峰呈双凸型,出现在8:00—9:00和17:00—18:00,分别达到57.0%和58.5%。休息高峰出现在11:00—15:00,占24.6%,呈单峰型。研究区灰鹤种群面临着放牧、农耕、天敌、道路车辆、低温和人为驱赶等诸多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两栖动物受胁迫物种增多,并且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两栖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为阐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于2018年4、6和8月,运用样线法调查该区域两栖动物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利用状况,以期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保护提出针对性建议。该研究共观测到两栖动物8种,隶属于1目4科,其中包括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及5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为保护区优势种(共计3 432只,占总个体数的64.93%)。两栖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物种多样性在调查月份间无显著差异。而栖息地类型对两栖动物数量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具有显著影响。两栖动物对栖息地的偏好及自身生态位宽度是影响该地区两栖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迁居碧峰峡新生境的适应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21只圈养于四川卧龙和3只圈养于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迁居到雅安碧峰峡全新生境,并以散放养方式保护的大熊猫种群的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环境年平均气温为13.9℃±7.5℃,夏季(6~8月)较炎热(22.3℃±3.8℃),冬季(12~2月)较寒冷(4.8℃±3.9℃);动物对竹子取食秋季最少(5.9kg±1.3kg),冬季最多(8.1kg±2.0kg),5月为次高峰期(8.0kg±1.5kg),喜食竹类为刺竹→苦竹→水竹;动物平均日活动时间6.5h,活动节律和时间与卧龙比较有极显著的改变(P<0.01,N=24);动物对环境、食物等的改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约需3~6mo;但完全适应自然气候等因素的改变则需1a;疾病的发生频率依次为:消化道疾病、皮肤病、蛔虫感染、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除气候湿热、土壤粘结、日照偏少、风雨雷电较多等自然因素外,动物在生理、行为、采食、排泄、抗病力及生长发育等各方面基本正常.图4表2参22  相似文献   

11.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是生态幅极广的世界性物种之一。在长期适应不同生境的过程中,从形态到遗传产生了高度分化,形成种内丰富的生态型。芦苇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丰富进化遗传学理论并推动其在物种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的应用。基于3个叶绿体DNA(cp DNA)的片断(rpl16,mat K和trn L-F)对我国东北、西南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生和旱生芦苇的7个种群共96个个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旱生芦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0.702,基因流为0.904;水生芦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0.826,基因流为0.431。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0.814,其中有49.0%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相对比较高;芦苇种群的基因流为0.520。虽然种群水平和物种水平的基因流都小于1.0,但这并不影响其物种的稳定性和遗传多样性,推测可能与芦苇的繁殖方式和种群数量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之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宝库,复杂的生境孕育了众多特有的动物种群,探索其内部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差异,不仅充实了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研究,同时也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稳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意义。该研究以新疆地区鸟类和哺乳动物10km×10km尺度的物种分布矢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其他多源空间数据,绘制出新疆鸟类与哺乳动物空间分布专题图,经矢量-栅格转换后进行重分类和空间统计,并据此分析鸟类与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模式及其核心聚集区,再通过矩阵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入探究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丰富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显示,(1)北疆物种丰富度高于南疆,鸟类丰富度高于哺乳动物;二者高丰富度(H-H)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天山南北侧,占新疆全域5.46%;低丰富度(L-L)区域主要在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一带,占全域面积2.85%。同一范围内二者物种丰富度存在两极化差异,即丰富度等级一高一低的地区(L-H和H-L)占2.99%,且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其余组合模式的区域分布比较分散。(2)不同的海拔高度内,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海拔高度低于0 m与高于4 000 m的地区因生态系统单一,物种丰富度整体偏低,1 000—2 500 m高程内的生态系统最丰富,是鸟类与哺乳动物生长的适宜高度,物种不仅丰富多样,且丰富度也最复杂。  相似文献   

13.
桤木混交对杉木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地区13a生杉木纯林(纯林)和8杉木2桤木混交林(混交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并比较了两个林分在群落结构上的差别.结果表明:砹翅目是两个群落在数量上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全部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52.1%和82.4%.杉木跟桤木混交以后,保留了纯林的大部分属性,各类群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中的地位基本保持不变,双翅目、蜘蛛目、膜翅目仍然是最主要的类群,但这种混交方式改变了一些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参数,多度和丰富度出现上升的趋势,均匀度显著降低.在各类群中,主要以双翅目幼虫的多度和相对多度增加幅度较大,这种变化是降低整个群落均匀度的一个主要原因.图3表2参30  相似文献   

14.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13-13
生长在山区的绵羊是狩猎爱好者最喜欢的狩猎对象。狩猎时,人们也没有忘记保持这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狩猎者要为进行狩猎活动支付大笔执照费。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加拿大盘羊的野生种群数量所做的一项长期研究,为狩猎活动对一种大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所产生的有害影响首次提供了清楚的证据。狩猎者喜欢捕杀角最大、其后代体形较大的公羊。被捕杀的公羊往往较年轻,尚未达到生殖高峰,从而导致在为期30年的研究期间这些公羊的平均体质量和角大小都下降了25%。关于这一问题,野生动物管理者应当考虑相关对策,例如,只允许狩猎者捕杀那些足够年龄、长…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夏季采用样带样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典型绿洲边缘7个断面进行植被调查,采用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Whittacker指数和Cody指数)分析环境梯度下种群多样性变化规律,利用种群分布格局指标(扩散系数、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丛生指标和聚块性指标)定量分析绿洲边缘10个植物种群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典型绿洲边缘物种多样性特征受到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限制,物种丰富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绿洲>过渡带>流动沙丘;从绿洲、过渡带到流动沙丘β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绿洲边缘10个植物种群均呈聚集分布,集群分布状态反映了干旱区植物种群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2006—2014年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越冬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种群进行同步调查,分析其中4个年度的种群分布和2个年度的生境利用、选择情况。结果表明,2006—2010年在盐城滨海湿地越冬的丹顶鹤数量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丹顶鹤种群数量稳定,且略有增长。丹顶鹤分布区域有向核心区集中的趋势。丹顶鹤对苇滩和盐蒿滩表现出正选择,对农田、盐田、水产养殖塘表现出负选择。丹顶鹤种群动态变化及生境选择与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形式、人类活动和生境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将保水剂应用到干旱山地的容器苗造林中,以丙烯酰胺-丙烯酸钾交联共聚物型保水剂作为供试材料,设置育苗时(NS)和造林时(AS)各加4.0 g保水剂的两种保水剂应用方式,利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和现代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 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NS和AS对侧柏容器苗造林一年后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对侧柏干旱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可显著提高侧柏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且NS处理根际土壤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分别比AS处理提高21.65%和8.04%;保水剂及其应用方式对造林初期侧柏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保水剂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NS处理具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最低的优势度指数;此外,同对照相比,NS处理还显著提高了侧柏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含水量,降低了相对电导率;同AS处理相比,NS处理的造林成活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1.64%和8.33%,而相对电导率降低(降低12.19%).综上说明,保水剂通过改善侧柏容器苗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而提高植物的干旱适应能力,利用添加保水剂的容器苗造林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运用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流苏石斛两个种群——A种群(21°58′N,101°13′E,保护区之外)和B种群(21°54′N,101°17′E,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型.A、B种群均表现出幼龄个体死亡率高,中龄级个体数量少,说明中龄阶段曾受到较大的人为干扰.种群的净增长率(Ro)、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较低,表现为衰退种群,Leslie矩阵模型分析表明在未来25年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及种群总数均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种群下降可能是由于当地人为的采挖和严重的生境破碎化所导致.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19.
物种资源调查和观测是我国两栖动物保护工作的前期基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20 a里,江苏省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导致栖息地丧失、栖息地破碎化/隔离以及栖息地退化,进而严重威胁两栖动物的生存与分布。为了解连云港两栖动物多样性现状及时空分布特点,于2018年4、6、8月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共记录到两栖动物5种,隶属于1目3科4属,分别为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和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其中泽陆蛙种群数量最多,镇海林蛙遇见率最低。各调查月份之间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6月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8月,4月最低。该研究基本掌握了连云港两栖动物的资源现状和分布格局,分析了该区域两栖动物面临的胁迫因素,并对两栖动物的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鼎湖山格木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种群的生态环境及生长曲线和种群动态的研究,能揭示其生态特性和种群发展轨迹,对保护、繁殖这一珍稀植物种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对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格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的基础上,以国际上通用的CTFS规范对格木群落进行野外调查.文章首次通过对格木种群运用加速单纯形迭代法,逐次把种群数量数据代入6个种群动态模型方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实际的格木种群动态模型,比较残差平方和、决定系数和F检验显著性概率值,得出格木种群模型的适用度顺序依次为:李新运模型、张大勇模型、宋丁全模型、logistic模型、密度制约模型、崔启武模型.选用李新运模型,确定格木种群大小初始值的精确值N0后,把数据迭代入李新运模型重新拟合,结果显示,拟合优度进一步提高,并且可得知,该格木种群远未达到种群饱和态,而且也没达到种群增长最快处,还处于加速增长状态.故这个时期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建立监测体系,以维系格木群落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