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田土壤生态保护是从源头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湖北省998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探讨了在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生计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中,金融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2)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相比于起步期农户,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和空巢期农户更有可能施用有机肥;(3)就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而言,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农户,物质资本影响的主要是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社会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负担期和稳定期农户,而人力资本仅对负担期和赡养期农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相关建议,促使农户施用有机肥进行农业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2.
化肥经济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浙江省4个县(市)的山区农户调查数据,通过运用CD生产函数方法对化肥经济投入是否过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被调查的浙江省4个县(市)化肥施用量均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肥量,农户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中的化肥投入均过量,其中粮食作物化肥过量施用程度较严重。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化肥经济过量施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以及地块的质量、灌溉条件等因素是导致化肥经济过量施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化肥过量施用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较普遍现象,且小农家庭经营仍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因此,探究小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内在机理,是中国农业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政策调控的焦点。基于湖北东南地区775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耕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对水稻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对化肥施用强度呈显著正向影响,且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正向影响远大于劳动力老龄化;(2)耕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受地貌类型制约,其中,耕地细碎化对低山丘陵区化肥施用强度的正向影响远大于岗地平原区,而劳动力老龄化对低山丘陵区化肥施用强度的正向影响略大于岗地平原区;(3)耕地质量等级和水稻种植规模对化肥施用强度呈显著负向影响,而稻谷商品化率对化肥施用强度呈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化肥施用的决策主体,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受内在感知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系统分析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山东省苹果种植户680份实地调研微观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了内在感知和外部环境对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的影响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绿色施肥技术的采纳决策存在“高意愿、低行动”现象,且平均采纳程度不高;(2)技术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经济价值对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明显大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表征外部环境的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生态补偿对其采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为激励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加大绿色施肥技术的宣传教育,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采纳绿色施肥技术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和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格局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黑龙江省77个县(市、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时空动态视角评价了黑龙江省域及各县域的农业生态经济格局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996—2012年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林产品产出能值增长幅度较大。1996—2012年研究区的环境承受压力增大,环境负载率由6.61增加到10.21,净能值产出率由5.37减少到4.79,可持续发展指数由7.47下降到5.43,说明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正在逐年弱化。在空间格局上,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北部地区,但其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和系统可持续能力低于北部地区。为了增加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载率,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逐渐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1 086个农户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t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围绕政策激励、价值认同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受到政策宣传、政府补贴、法规约束、环境危机意识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因素影响;(2)环境危机意识、生态环境改善和农耕文明传承在政策宣传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生态环境改善在法规约束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政府补贴增强了环境危机意识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基于此,创新发展以农业绿色生产为导向的绿色补贴,积极开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教育,转变只注重技术如何使用的传统技术推广方式,以便调动农户有机肥施用积极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绿色生产技术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福建省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能显著改善茶农的收入水平。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茶农,其家庭年收入可增加32.60%。(2)绿色生产技术具有互补效应,即同时采纳施用有机肥、生物农药2种绿色生产技术的茶农,其家庭收入的提高幅度远大于只采纳1种绿色生产技术的茶农。(3)从作用机制上来看,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了茶叶的市场价格,从而促进茶农积极扩大茶叶的种植面积,以便获得规模效应。鉴于此,政府应当加强对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对多项技术联合推广的政策扶持,并加强绿色技术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刘艳菊  黄益宗  丁辉 《生态环境》2007,16(5):1512-1517
过量施用肥料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引发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减少施用农田化肥或施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肥料将有利于减少农田N、P损失。因此,世界各国尝试研究和开发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又可降低环境风险的新型肥料。生态肥料Nutrismart在甘蔗、野菜种植上均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蔬菜上的应用研究及其施用后的N、P损失研究鲜见。本研究以甜椒(Capsicum annuum var.grossum)为例,进行温室培养试验,共设8个处理,采用不施肥、纯施常规化肥和混施不同比例的生态肥料NutriSmartTM和常规化肥的技术,比较生态肥料NutriSmartTM和常规化肥混施与单独使用常规化肥对甜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土柱淋溶试验模拟研究生态肥料对土壤氮磷损失的影响,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生态肥料NutriSmartTM的施用,不仅大幅度降低化肥的用量,还保持了甜椒的产量和质量,且施用量的提高未增加土壤中氮、磷的淋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降低,在蔬菜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范农民的农药施用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从农民生产行为理论出发,运用湖北省和海南省8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施药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农药施用行为(农药安全间隔期执行、施药浓度配制、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民性别、文化程度、种植规模和家庭人口数等背景特征对其农药施用行为影响显著;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显著影响其农药施用行为,而且对农民背景特征和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但长期以来重使用、轻回收,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云南省9个典型农业县(区)入户调查获得的963份问卷数据,从认知因素和经济因素2个方面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农户地膜回收决策影响因素,并分析认知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认知因素和经济因素均显著影响农户地膜回收决策,经济因素对农户地膜回收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2)农户年龄、政府宣传、农户对残膜污染的直接认知、家庭经济状况和政策支持对农户地膜回收决策起正向促进作用;家庭农业从业劳动力人数对农户地膜回收决策起负向促进作用;农户个体特征中性别和文化程度对地膜回收决策的影响不显著。(3)政府宣传和政策支持在农户地膜回收决策中起到关键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鹏  张俊飚  单海军 《生态环境》2012,(6):1178-1183
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管理问题凸显。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户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文章通过构建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补贴政策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效率的作用,并基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管理效率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即:(1)根据不同的资源化管理方式的差异制定并实施差别补贴政策;(2)实行区域差别补贴标准;(3)延长补贴期限,实行分年度对农户进行不同数量的补贴;(4)培养农户管理意识,加强农户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 ,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肥力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 ;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 ,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的安全保障依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执法 ,合理规划用地 ,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邢开成  龚宇  王璞 《生态环境》2007,16(2):592-597
从能值的角度出发,以华北平原代表区域——河北省沧州地区2003年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地区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首次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占总能值投入的78.5%,可更新的能值投入仅占21.4%(可更新环境资源8.79%、可更新有机12.68%),说明农业生产过渡依赖于外源不可更新辅助能的投入;此外,高系统太阳能值转换率、低净能值产出率和高环境负荷率的特点,表明该地区种植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高,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综合结果说明种植业系统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必然会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基于此,提出华北平原集约农区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优化施肥为基础,合理减少化肥投入为代表,适当降低工业辅助能投入;调整农业增产投入战略,努力解决该地区以水资源短缺为主的作物增产限制因子;改变农业生产中有机能值与无机能值的投入比例,降低系统环境负荷率。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肥力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的安全保障依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执法,合理规划用地,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前我国稻作地区农户广泛采纳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水稻-小龙虾(稻虾)共作模式中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3市589个采用稻虾共作模式的农户为样本,基于农户行为选择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稻虾共作模式中农户农资(化肥、农药和饲料)投入减量化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大部分农户倾向于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和外部环境对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稻虾共作模式认知的影响程度大于外部环境;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能否减少农资投入的认知、对过量农资投入会污染环境的认知、农技部门指导、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及邻里效应等因素对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均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应提高农户的综合资本禀赋、加强农技部门指导和培训、完善扶持政策和奖惩机制、做大做强稻虾公用品牌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施用对农业产业绿色转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天门市和武汉市新洲区544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家庭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对稻农有机肥采用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力资本中,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受教育水平均显著正向影响稻农对有机肥的采用意愿;在经济资本中,家庭农业年收入越高,稻农对有机肥的采用意愿就越强;在社会资本中,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成员为国家公职人员或村干部的稻农对有机肥的采用意愿较强;在自然资本中,家庭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土地分散程度越低、土壤肥力越差的稻农对有机肥的采用意愿越强。  相似文献   

17.
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福锁  马文奇 《生态环境》2000,9(2):155-157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本文以山东省和全国作物施肥现状研究为基础,探讨了肥料投入与养分资源效率及环境风险的关系。从区域、农户和 吨粮田不同层次上的分析表明,高投入下可以实现高效率,关键是提高综合管理的科学水平;经济作物生产中存在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率分离的现象,生产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投入肥料,由此会带来极低的资源效率和巨大的环境风险;在注意经济发达地区高化肥投入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带来的低资源效率和高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低碳农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描述气候变化、固碳减排对粮食安全、土壤碳汇、森林固碳、资源循环利用等影响和促进作用,深入分析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农业领域内开发高效循环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固碳减排目的。由此,提出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之一,它是一个复合技术体系,涉及了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改造、提升低碳农业技术,改变农业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状况,实现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后提出发展现代的低碳农业产业经济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和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分别有57.7%和67.6%的受访农户对现有生态补偿政策持满意态度,愿意继续退耕或退牧的农户分别占63.3%和57.8%。这表明对现有生态补偿政策持满意态度和愿意继续参与的农户占多数,但仍有不少农户持否定态度。农户生计类型是影响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重要因素,但区域差异明显。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农户以农牧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比和牧业收入占比越高的农户,继续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越显著;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农户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计,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和农业收入占比越小的农户继续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越显著。建议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时应加强对农户生计水平和类型的考虑,将生态补偿政策与目前的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为农户提供多样化的补偿方式,从而实现转变生计和保护生态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持久性问题。本文从水稻生产的独立性,生产力水平的长期维持和提高,养分的循环损失,土壤肥力的维持与改善及经济收入五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分析都表明,有机农户系统的水稻生产比无机农户系统的持久性好。但是,有机农户系统目前的肥料投入水平和单产仍较低,有必要进一步开辟肥源,提高有机肥用量以提高单产,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如何减少化学氮素的损失,减少其用量及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其它营养元素以保持稻田养分收支平衡,进一步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则是无机农户系统水稻生产能否持续的关键之一。加强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也许能为持久性农业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