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水体中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凹凸棒石复合二氧化硅气凝胶进行净化石油类污染水体研究,主要考察复合气凝胶使用量及环境要素对去除水体中T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纤维复合气凝胶与污染水体的质量比为1:60,对TPH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受pH变化影响较小;当NaCl浓度在0~100 g/L,MgCl2浓度在0~2.5 g/L时,复合气凝胶对水体中TPH的去除率几乎不受盐度的影响;Fe3+、Mn2+、NH4+、NO3-均能促进复合气凝胶对TPH的去除,但受其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同时,凹凸棒石纤维复合气凝胶对上述离子也有微弱的去除作用。研究成果为凹凸棒石复合气凝胶在实际石油类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3):79-85
土壤化学修复过程中氧化剂在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是该技术提高氧化降解效率的关键理论依据。该文将电动修复技术与过硫酸盐氧化技术联合,研究直流电场驱动下过硫酸钠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分析了过硫酸根离子在未污染土壤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的迁移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的加入会降低过硫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迁移量。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中,过硫酸根离子的最大迁移速率为5.76 cm/d,平均浓度最高占投加量的37.68%,与未污染土壤相比,迁移速率降低了16.4%。石油烃的去除率在过硫酸钠投加量为80 g/L时,最靠近阴极投加点的S5区域最高为38%。研究结果可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水源地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土壤中石油烃含量的测试,分析了水源地地下水中的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以及污染来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源地受到了石油烃的污染,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为HG,石油烃含量达到9.35 mg/L。在水源地上分布的众多的排污管线,渗坑以及生产设备等均是地下水石油烃的污染来源。水源地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中石油烃含量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石油烃污染问题较为普遍,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为探究污染场地地下水环境中石油烃含量、健康风险及其与微生物群落分布关系,对天津市某污染场地地下水石油烃开展健康风险评估调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石油烃浓度,利用污染场地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估软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①5个监测井的石油烃污染情况有显著差异,A1~A4监测井石油烃浓度较低,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A5监测井石油烃浓度是其他4个监测井的60~100倍,总石油烃危害商为44.990,为可接受值的45倍,健康风险较高. ②4个监测井地下水中均含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说明这两种细菌对石油烃污染有一定耐受能力. A5监测井细菌Chao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说明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且该监测井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绝对丰度均较高,说明一定浓度石油烃的存在会促进具有降解石油烃功能的细菌生长. 研究显示,一定浓度石油烃的存在使石油烃降解菌绝对丰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增强了石油烃的自然衰减能力,有利于降低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
张辉  刘振鸿  杨青  赵振  孙从军 《环境工程》2013,(Z1):597-600
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石油烃污染威胁地下水安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地质雷达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原位探测技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地下水监测,由于石油烃在地质雷达图谱上通常显示出高阻异常特征,这为探测地下水中的石油烃污染提供了可能。简述了地质雷达探测石油烃的原理,探测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列举了部分国外实例,证实了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大庆贴不贴泡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石油烃污染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贴不贴泡是大庆某石油化工总厂生产废水排放场地,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水面较大的氧化塘.在纳污泡周边分别采集土壤及地下水样品,以研究其对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纳污泡附近地下水及表层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石油烃污染,但除第1个采样点外,其余各采样点污染程度随距离变化不明显;土壤纵向以40~60cm厚度层污染最为严重.说明大庆地区草甸黑土对石油烃滞留能力很强,使石油烃在其中的迁移速度很低,特别是水平迁移速度更小,才使污染近30年的场地地下水受到的石油烃污染不是十分严重.表层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由于雨季纳污泡内污水溢出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石油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对降解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有显著影响。为探究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石油烃污染物分布的关系,文章对某污染场地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多种指标并进行微生物高通量测序验证降解机制。研究表明,沿地下水流向,依据石油烃浓度研究区地下水可划分为重度(Ⅰ)、中度(Ⅱ)和轻度(Ⅲ)3个污染带。在石油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中,变形菌门是主要的石油降解菌门,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高浓度的石油污染会抑制微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微生物群落与TPH、COD、DOC、SO42-等环境因子相关性显著,不同分带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不同(Ⅰ带以Pseudomonas、Proteinniphilum为优势菌群,Ⅱ带以Pseudomonas、Sulfuritalea等为主,Ⅲ带微生物种类增多,以Pseudomonas、Hydrogenophaga、Flavobacterium为主)。结合水化学和微生物群落推测Ⅱ带可能发生了以硫酸盐为主的石油烃生物降解机制。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石油烃在环境中的分布和降解机理,促进生物降解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真菌-细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韩慧龙  汤晶  江皓  张敏莲  刘铮 《环境科学》2008,29(1):189-195
提出并研究了真菌和细菌协同强化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从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刺孢小克银汉霉菌(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在泥浆体系中考察了Cun.echinulata和E.cloacae的生长及其对石油烃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混合培养体系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最高分别为其纯培养体系的3倍和20倍,细胞衰亡则被明显推迟;混合培养体系中石油烃的去除率高于真菌和细菌纯培养体系石油烃去除率的总和;采用多次接种新鲜菌种的培养方式能够强化混合培养体系对石油烃的降解.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中接入由Cun.echinulata和E.Cloacae所组成的真菌-细菌微生物制剂实施原位修复,结果表明,Cun.echinulata和E.Cloacae的生长及其对石油烃的降解不受土著微生物的抑制,最适工艺条件为:水和木屑含量分别为25%和6%(质量分数),Cun.echinulata和E.cloacae接种量分别为2.5×104和2.5 × 107CFU/g.接种上述真菌-细菌40 d后石油烃去除率可达约65%,而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烃去除率为16.0%.  相似文献   

9.
石油烃具有生物累积性,能长期留存在环境中。准确掌握环境中石油烃的行为及归宿,对有效控制石油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生物降解是石油烃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归宿的主要途径。重点阐述了石油烃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来监测生物降解过程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酵母菌-细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和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并监测修复过程中土壤脱氢酶活性、石油污染组分的变化. 结果表明:酵母菌-细菌混合菌剂在对石油烃的去除中表现出协同作用,连续培养32 d后混合菌处理组对总石油烃(TPH)的去除率达到29.9%,较单菌处理组高约50%;混合菌处理组脱氢酶活性高于单菌,并与石油烃去除率呈很好的相关性;前期低分子量烷烃降解效果明显,对于C15~C21的高分子量烷烃的降解效果主要在第32天时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