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渗滤、挥发和降解等行为过程。探讨了吸附与解吸附机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类型、水分含量及温度等对此过程的影响。依据某些典型的化合物行为模型,论述了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渗滤的因素。有机污染物需要先从土壤深层迁移至地表,然后挥发至大气,在土壤中迁移的速率较慢,控制着整个挥发过程,可用Fick 第二定律来描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氧化- 还原、光解和水解等反应。土壤中的O2 含量、土壤有机质成分和含量、辐射强度、光谱分布、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和pH 值等都会影响非生物降解过程。其中有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还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2.
表层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然后,重点介绍了研究表层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光化学行为的实验方法,影响光化学行为的因素及影响机理,光化学反应与吸附,迁移等的互相作用。最后阐述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有机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一定浓度的有机物废水 ,在试验室内进行了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和动态土柱试验 ,对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 ,提出了描述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 :包气带对COD的吸附过程是线性的 ,可用亨利吸附模式s =Kdc +s0 表示 ,吸附系数Kd=0 .0 6 93;包气带对COD的降解曲线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 =c0 e-k1 t,降解系数k1=0 .0 4 99d-1;弥散试验测得弥散系数D =0 .0 0 2 4 2m2 /d。COD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弥散、吸附、降解等多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以重金属为主要污染物的水体中,通常把沉积物视为探索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工具。由于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的复杂性,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就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作了简要评述。包括沉积物对水生生物的作用机理,孔隙水重金属浓度的估算,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沉积物质量基准。 相似文献
6.
土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就地处置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地层介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固态4种形态存在。有机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较差,如不进行人工清除,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可能存留长达几埏年之久,对土壤、地下水资源构成长期的威胁。传统的开挖处理技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当贮赃物 地表被利用时则无法进行开挖处理(如有建筑物等)。近扯为,以地下冲洗法,土壤抽水法和地下水曝气法为代表的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7.
空气喷射处理饱和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气喷射(air sparging)被认为是修复由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饱和土壤和地下水的一种有效新技术。介绍了空气喷射技术的现场应用与研究现状,讨论了空气喷射技术的原理和各种影响因素,说明了其对于饱和土壤中有氧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分析了空气喷射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土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就地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地层介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固态4种形态存在.有机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较差,如不进行人工清除,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可能存留长达几十年之久,对土壤、地下水资源构成长期的威胁.传统的开挖处理技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当贮油设施的地表被利用时则无法进行开挖处理(如有建筑物等).近年来,以地下冲洗法、土壤抽水法和地下水曝气法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就地处置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对这3种技术进行概要的介绍,总结指出决定这些技术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是地层介质的通透能力,有机物的挥发、溶解能力及其可生物降解能力,并列出目前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挥发、溶解及生物降解能力的相对强弱作为制定具体处置技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持久性和移动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and mobile organic contaminants, PMOCs) 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并且可以通过水体循环进行迁移。由于缺乏水体中PMOCs的高效富集和准确测定方法,导致关于PMOCs在水体中存在水平的可靠监测数据较少。通过优化固相萃取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参数,建立了同时检测水中17种PMOCs的分析方法。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对水样中的PMOCs进行富集,乙腈和含10 mmol·L−1乙酸铵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PMOCs检出限为0.04~0.35 ng·L−1,定量限为0.13~1.16 ng·L−1,回收率为65.01%~98.65%。在北京潮白河、广东北江和河北滹沱河进行布点采样,并测定其PMOCs的质量浓度。实验结果表明:17种PMOCs在潮白河、北江和滹沱河中均有检出,其ƩPM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04.69、740.45和505.11 ng·L−1。潮白河地表水中安赛蜜、金刚烷胺和己内酰胺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达261.75、143.84和153.71 ng·L−1。北江中安赛蜜、磷酸三 (2-氯丙基) 酯和己内酰胺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达433.14、444.46和108.76 ng·L−1。滹沱河中金刚烷胺、己内酰胺和磷酸三 (2-氯丙基) 酯的质量浓度较高,分别高达218.10、101.14和222.60 ng·L−1。本研究结果可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中PMOCs的检测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分布与生物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持久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典型地区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其中淮河中下游的PAHs含量较高,而大连湾检测出的DDTs和PCBs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在动植物体内不断富集,据分析,有机污染物在鱼类的富集因子可高达1124.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逐级放大,对全球生态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近年来,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动物的死亡、甚至灭绝的现象,而且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的影响。最后,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指出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运移模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建立了考虑非平衡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单区域溶质运移动力学模型(简称单区域模型)和两区域溶质运移动力学模型(简称两区域模型),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定量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流动的水分的含量、不可动水区的持留释放能力是影响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中分配规律以及两种模型模拟结果之间差异的重要因素;较大的可动水区和不可动水区之间的质量转移系数,可以通过增加持留释放能力而增强不可动水区对溶质运移的影响能力,因此在模拟过程中不应单纯依据不可动水的含量大小来确定采用何种模型进行模拟,而应同时考虑可动水区和不可动水区之间的质量转移系数对模拟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常明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5):1-6
除草剂在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是支配该除草剂在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持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对于预测除草剂在土壤和潜层水中的运动也是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吸附机理、实验技术、动力学、影响因素、常数的计算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环境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典型阴离子在电动修复六价铬污染土壤过程中的迁移行为,以人工配置的Cr (Ⅵ)污染蒙脱石模拟供试土壤,蒸馏水作为阴阳极电解液,在电压梯度为2 V·cm−1的条件下进行电动修复实验;并分别对比分析各组实验的电流、pH、电导率、能量损耗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阴离子在土壤电动修复过程中的迁移顺序为:${{\rm{NO}}_3^ - \gt {\rm{Cr}}\left( {{\text{Ⅵ}}} \right) \approx {\rm{C}}{{\rm{l}}^ - } \gt {\rm{SO}}_4^{2 - } \gg {\rm{PO}}_4^{3-}}$ 。相比于酸性土壤,偏中性的土壤环境更利于Cr(Ⅵ)向阳极的迁移,而酸性土壤会导致电动修复过程能耗的增加,更容易产生聚焦现象。土壤中${{\rm{CO}}_3^{2 - }}$ 、OH−和${{\rm{PO}}_4^{3 - }}$ 的存在,能有效地缓解电动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聚焦现象,而且能加速土壤中Cr(Ⅵ)的去除;${{\rm{PO}}_4^{3 - }}$ 的存在能将Cr(Ⅵ)的去除率提高到99.9%以上。本研究结果可为电动修复六价铬污染土壤电解液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量的强氧化剂H2O2、O3引入纳米TiO2光催化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效率。本文通过对这一效应促进有机物降解的相关文献综述,探讨论述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并就其将来研究与实际污染物处理应用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