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对四川省安岳县823户农户的入户调查,对户主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流转特征等因素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总体上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较高;户主年龄、土地自主经营能力、人均耕地面积、土地闲置情况、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或村委会参与情况、土地流转已参与情况等因素对土地流转意愿有显著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户主年龄越大、土地自主经营能力弱、人均耕地面积越多、有长期闲置土地的农户或尚未参与过土地流转、有政府或村委会参与引导的情况下,土地流转意愿更强。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1土地资源四川省土地资源的特征表现在:①土地总量丰富,但人均量少。四川省总土地面积48.77万km2,耕地面积45.43万ha,但人均土地0.58ha、耕地0.055ha,林地0.08ha、牧草地0.14ha,分别占全国人均水平的58.0%、55.3%、6.7%和52.5%。②耕地和林地比重低。耕地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27%,林地占13.33%,其中林地中有林地比重低。③地域分布不平衡。全省92%的耕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有林地和牧草地则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山地。④土地质量低。冬水田及坡耕地比重大,多数属重点改造的中低产田地,且山区面积广大,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3.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我国现行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对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构建科学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资本与产出GDP的要素关系模型、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关系模型和时间序列的ARIMA建设用地模型。对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对4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成都市建设用地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5个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用“35”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开展了中国典型省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道路研究,从城市-农村-自然三大景观差异、演变、协调、互动等角度,提出了正确认识农村的新思维、科学划分农村的新方法和探索新农村健康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综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对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进行了测算,对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各地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进入土地市场隐形流转已相当普遍。实践发展迫切要求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新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制度。因此,研究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高效、符合河南省实际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措施,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选择以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探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规范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村庄整治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村庄整治规划内涵丰富,包含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与思想,是多个规划的综合体。通过村庄整治规划案例的总结,阐述了村庄整治规划的涵义、目标与原则,并从整合多个规划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找到彼此之间的结合点,为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面向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牵头并联合四川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相关单位共同组建了"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创新团队"。团队汇集土地、水、生物、气候、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学科专业人才以及地理信息、测绘技术、环境工  相似文献   

9.
土地状况     
《环境教育》2007,(7):24-24
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人均农用地7.50亩,人均建设用地0.37亩。农用地中,耕地18.27亿亩、园地1.77亿亩、林地35.4亿亩、牧草地39.29亿亩、其他农用地3.83亿亩。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3.95亿亩、交通运输用地0.36亿亩、水利设施用地0.54亿亩。  相似文献   

10.
何晓英 《四川环境》2013,(Z1):133-137
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ASG地埋式园艺化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在四川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邢成举 《绿叶》2010,(12):80-86
税费改革之后龙村出现了新一轮土地抛荒现象,抛开关于土地抛荒原因层面上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等陈旧论调不说,这里至少有两个新因素我们要着重考察:村民的土地权属观念在土地二轮延包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导致农民对土地归属的私有化想象;第二,基层干部还有一些村民都认为政府的政策太"软"了,没有力度,也缺乏统一的执行尺度。村民不再觉得农村可以承载其幸福生活和价值实现,出现了农民"逃离"村庄,大量的土地抛荒。新土地抛荒的出现将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形成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蓬安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嘉陵江中游。全县幅员面积1334.02km2,总人口6698万人,人口密度为502人/km2,人均耕地0.07ha,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太地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对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1后备土地资源现状1.1后备土地资源的构成蓬安县后备土地资源主要有本利用地、河滩地和低产地。据调查表明,该县未利用土地2.3万ha、河滩地0.sl万ha、低产地2.22万ha、后备上地资源总量达5.l万ha,占幅员面积的朋.24%。l·2后备土地资源的特点蓬安县后备土地资源的特…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冷热点分析模型、离差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0—2020年哈长城市群人口与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分析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规模变化协调和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并划分类型,最后利用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协调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哈长城市群各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不同步,总体呈“人减地增”的发展趋势;(2)研究期内,规模变化协调度持续下降,以中度失调为主。耦合协调度呈小幅上升趋势,以中度失调为主,哈长城市群东南部协调度高于西北部,地级市市辖区协调度高于县(市);(3)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财政支出对哈长城市群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大批农村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批房屋空置和土地资源浪费。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户主要以土地经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仍然是土地资源。因此,想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土地流转现状的研究尤其重要。北京市通州区是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也是北京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在建设新城的过程中土地流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山西省泽州县属于煤炭工业发达地区,当地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北京市通州区与山西省泽州县土地流转情况对比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家仍未放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政策的束缚,主要是因为土地可实现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障功能,在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因此抵押风险(失地风险)是农户抵押中最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行,在开展土地抵押试点时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案例,在运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取建设资金时,如何利用Berman原理对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进行动态决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一次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四川省2000~2009年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2000~2009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并且增大趋势明显;2000~2009年四川省碳排放强度年平均下降率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未能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17.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数据收集、资料整理和现状调查,分析了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染、农村生产污染的产生量、负荷和处理方式等,指出了四川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四川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建议,以期为下一步四川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配置土地资源起到显著的优化作用,可为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科学基础。针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开发与利用状况,运用DPSIR(Driving-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模型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可拓学理论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分析自规划实施以来(2006—2015年)该区域土地利用与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基于分析结果,对该地区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和环境质量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自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自然环境质量整体上呈正向发展趋势,但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等指标是影响该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尚科  刘孝琴  李锐 《四川环境》2004,23(1):108-110
本文对长江流域泸州沱江二桥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该站的试运行情况,总结出了该站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希望能为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今后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垦区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分析指标,对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总量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部分农场场址道路建设用地过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