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袋除尘器结构改进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锐  刘根凡  邓翔  樊宁 《环境工程》2015,33(3):77-81,91
为了解决布袋除尘器内部流场分布不均匀、布袋局部烟气速度过高等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对布袋除尘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在布袋除尘器内部设置一种新型的混合式导流板。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增添了混合式导流板之后,进入布袋除尘区的烟气平均速度和轴向速度都大幅减小,同时内部流场分布也更加均匀,为布袋除尘器结构改进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 布袋除尘器的种类很多,一般多用于冶金、建材、铸造、化工、农药等行业的作业岗位除尘.以及在常温状态下的干性粉状物料的回收。而直接用于高温锅炉消烟除尘的布袋除尘器并不多见。现就辽宁省海城县玻纤扁袋除尘设备厂生产的ZB型振打式玻纤扁袋  相似文献   

3.
回转反吹布袋除尘器近年来在我国除尘环保装备方面占有特出的位置。1979年,机械部第一设计研究院在上海机修总厂试制了第一代的ZC型设备。短短五年来,已推陈出新,生产出第五代回转反吹布袋除尘器。其间,有第二代崇明新村除尘器厂的S-Ⅱ型产品,有第三代无锡太湖除尘设备厂的微震扁袋除尘器与无锡广丰环保设备厂的VB型微震布袋除尘器,有第四代无锡太湖除尘设备厂的LMF-Ⅰ型脉动反吹扁袋除尘器。第五代产品,是无锡红旗除尘设备厂DHF型与海宁除尘器厂的大气回转反  相似文献   

4.
LLJP系列除尘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脉冲布袋除尘器的喷吹工艺,降低了喷吹的气源压力.致使滤袋的使用寿命提高,受力保持均匀.传统的布袋除尘器内还有滤袋文氏管,而被LLJP系列除尘器给取消掉.LLJP系列布袋除尘器结合了脉冲电磁阀和分室侧喷,既提高了滤袋的使用期限,也避免了结露糊袋.而且清灰的效果比较好,不需要在停机状态下换掉滤袋.由于传统的脉冲布袋除尘器已经不能适应于工业建材等诸多行业,因此,LLJP系列除尘器的出现也成为了必然.本文就此对LLJP系列过滤式低压脉冲布袋除尘器的研制进行探讨,对LLJP系列除尘器的喷吹工艺的改变做出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陈应茂 《环境工程》1992,10(2):33-36
<正> 我厂1983年投产的两台35t/h抛煤炉采用的布袋除尘器各有8个除尘室。每个除尘室有φ300mm,高10m的玻璃纤维布袋32只。除尘器设计效率为99%。采用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长×宽×高=11×7.6×25(m)。两台除尘器投资83.4万元。我厂布袋除尘器采用负压下进风,布袋上口有密封盖,含尘烟气从除尘器下部进入布袋,经布袋过滤后烟尘被留在袋内,微细的烟灰从玻璃纤维布袋缝隙中钻出,从各除尘室顶部引出,经蝶阀进烟道由吸风机从烟  相似文献   

6.
电力行业中电除尘器与布袋除尘器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除尘器在我国电力行业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与大量的工程业绩,但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布袋除尘器开始进入电力行业.以2个具体项目的烟气条件为例,分析比较了电除尘器与布袋除尘器的技术特点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新型静电布袋除尘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的静电布袋混合式除尘器 ,并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 ,进行了原理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带高压静电的布袋除尘器组合了静电除尘和滤袋除尘 2种技术 ,在布袋与极板间形成了很强的静电场 ,,使荷电粉尘无法靠近滤袋而向极板沉积 ,过滤速度大为提高 ,阻力系数是各种过滤方式中最小的。新的静电布袋除尘器的经济性将优于现在的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和组合式除尘器。  相似文献   

8.
龙开富 《环境工程》2004,22(5):45-47
针对压缩空气输送白灰进入矿槽的空气动力学特点 ,用压力损失的预定值和脉冲间隔时间计算方法选择配带通风机的仓顶式布袋除尘器 ,既除尘又达到了卸压目的  相似文献   

9.
林炜  许明海 《环境工程》2011,29(1):121-122,41
由于半干法脱硫工艺对布袋除尘器的特殊要求,使得其配套的布袋除尘器构造不同于以往常规的布袋除尘器.从布袋除尘器的过滤风速、滤料选择、沉降室设置、布风均匀性、灰斗特性、旁路系统的要求做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布袋除尘器和活性炭滤布对烟气中二噁英类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了布袋除尘器、活性炭滤布吸附器以及二者的组合对小型垃圾焚烧炉烟气中二噁英类的去除效果.在炉膛温度850℃~900℃的条件下,3种方法对烟气中二噁英类的去除率分别为39.7%、61.9%、93.4%采用布袋除尘器+活性炭滤布吸附器能够在降低运行费用的同时使二噁英类的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李宁 《世界环境》2006,(6):94-94
2006年9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北京共同发布了《环境流量河流的生命》一书的中文版。该书是2003年IUCN水与自然动议(Water & Nature Initiative)组织出版的“水资源与环境丛书”中的第二册。该书最大特点是超越了国际上在单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理论探讨的普遍做法,而是以跨学科的综合角度和具体案例来说明环境流量的概念,将社会、生态、水利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使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能够共商河流系统管理的最佳方式,并为参与设定环境流量的有关人士提供了操作指南。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钾素流动与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桦  曾思育  董欣  陈吉宁 《环境科学》2013,34(6):2493-2496
我国钾矿资源匮乏,自给率低,主要的使用和流动过程集中在种植业活动中.本研究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200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钾素的流动和循环过程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钾素平均亏损量达到50.4 kg·hm-2,大量钾素由陆生生态系统进入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资源流失.伴随降雨径流进入水环境的钾素达231.2万t·a-1,占当年化学钾肥施用量的40.97%.生活污水排放是钾素进入水体的另一主要途径,城市和农村区域的年排放量分别为67.1万t·a-1和54.7万t·a-1,占进入水环境钾素总量的19.00%和15.50%.其中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进入地表水环境中钾素为50.5万t·a-1,占城市区域排放总量的75.25%.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除尘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除尘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斜气流这一新型技术,对该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和细致探讨,并对该气流分布状态进行可视化研究;为我国电除尘器气流技术的发展提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压裂气井裂缝内的气体流动速率较大时,天然气在裂缝中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渗流阻力显著增大,气井产量明显降低。此文修正了高速非达西渗流时裂缝有效渗透率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基于支撑剂数法的压裂设计方法,得出了高速气井非达西渗流的裂缝参数设计方法,给出了裂缝参数设计的步骤。通过实例计算得出,天然气在裂缝中为高速非达西渗流时,裂缝有效渗透率大幅度减小;当压裂所用的支撑剂质量一定时,设计所得的最优裂缝缝长明显缩短,最优裂缝缝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论文采用国家铁路省际间煤炭资源的交流数据、动力煤价格数据,以全国最大的煤炭输出省--山西为例,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资源区域流动的驱动因子。基于场论,提出了测度资源区域流动潜力的方法。主要结论有:①资源区域流动的主要驱动因子有距离、价格差;②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区域煤炭价格差与晋煤净输流量呈正向变化,但线性无关,源汇间距离与晋煤净输流量呈线性负相关;③2005年晋煤净输流量与源汇间距离符合F=e9.091-0.003D的Growth回归模型;④资源势差涵盖了影响煤炭流动的流量和距离等2个主要因子,是测度资源流动潜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及标量传递信息的获取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基于CFD模拟技术,研究了微通道中气液两相及气液固三相的流动过程。开发了颗粒孔隙尺度网格处理方法,获得了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随气液流速及气相入口尺寸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了催化剂颗粒缝隙气泡的变形、破碎等情况,为微反应器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针对小流量污水现场处理的工艺--OxiSequencer。解释了工艺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等情况。说明OxiSequencer是一种适于分散小流量污水现场处理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反应器理论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水流流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反应器理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IVCW)的水流流态,由示踪剂试验得到水流停留时间分布(RTD),从而确定了IVCW在水力负荷为200~800mm/d时,停留时间为19~35h,并由RTD曲线的特征值确定IVCW的水流流态介于理想推流与完全混合流之间,同时应用离散流模型,不仅较好地模拟了IVCW的实际水流流态,还得到了水流的Peclect准数在11~19之间.通过有植物与无植物系统的对照发现植物根系有利于IVCW的水流流态接近理想推流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间隔流动分析和流动注射分析的原理、仪器构造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了SKALARSANplus间隔流动分析仪和它在环境监测中的 7个检测项目 :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氰化物、硝酸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磷酸盐  相似文献   

20.
物系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PeterHeck 《福建环境》2003,20(3):30-34
该文回顾德国自60年代以来,从“末端治理型”环保政策到现在提出“物系管理”的发展变化,介绍了德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与不足。从物系管理的产生背景出发,探讨了物系管理的概念、意义、应用实践、面临的困难。此外,该文还阐明物系管理可以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及时、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