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氢、氮作为煤中占比高、作用大的三种元素,对于煤质分析、煤样化验及排放控制等工作都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采用红外-热导联合法的碳氢元素测定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出发,提出了将其升级改造为元素分析仪的方法路径。通过在硬件和软件上升级改造该设备,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TOD的应用     
TOD 是总需氧量的简称.TOD(Total oxygcn demaad)是表示水体中碳(C)、氢(H)、氮(N)、硫(S)、磷(P)、金属(M)等元素的化合物在高温燃烧氧化分解时所需要的氧的数量.在某一个样品中TOD 总数成分的测定,对于保持水的洁净和控制水污染,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小清河滨岸带土壤碳氮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小清河滨岸带土壤中碳氮组分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小清河流域土壤碳氮组分对河流的影响,该文采集小清河不同类型滨岸带(林地、草地、荒地、林草混合)的土样,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及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氮、硝氮、氨氮。研究结果显示,发现碳氮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总体均表现为从水滨到高地逐渐递减,经冗余分析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碳氮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常量元素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模拟了氮元素在水、能源、食品、林业、废物管理等多部门的代谢流动,以苏州为例构建了元素代谢系统分析模型,识别了氮元素代谢的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针对性地提出尿源分离、污泥热解、高温热解、藻类净水等四种氮回收技术及组合,分析技术应用对城市氮元素代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氮元素从外界输入160万t/a,90%来自煤炭和天然气;能源、食品和水部门是氮回收的关键环节;四项氮回收技术组合应用可实现氮元素整体代谢效率提至52%,优化调控效果最好,可促进低氮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较广,既是主要一次能源,又是工业生产重要原料,是实现四化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煤是多种极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成份以及某些矿物质的混合物。组成煤中有机化合物主体的元素,虽只有碳、氢、硫、氮、氧五种,但形成的化合物都极为复杂。另有微量的非金属元素,如磷、砷、氯、氟等,以及一些  相似文献   

6.
对元素分析仪电化学检测器法测定生活垃圾中的氯元素做了相关研究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内对2个试样分别做6次平行测定,所得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49%、1.50%;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2%~110.3%、88.3%~108.2%。  相似文献   

7.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盐类,尤其是总氮和总磷过量,导致藻类疯长,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氮元素在水体中的形态的转化规律、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受到众多专家的研究.综述了当前水体中氮元素研究的进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结合抚仙湖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样品,对野生植食性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1个组织和野生肉食性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17个组织样品碳、氮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鱼类不同组织的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显著,草鱼不同组织...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中氮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我国煤中氮的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特征,在全国主要产煤的26个省、市、区,根据各煤田的地质储量、成煤时期和煤变质程度,兼顾各矿区的煤炭产量,采集306个煤样,测定了全部样品的氮含量,并对各成煤时代、各聚煤区、各省市区的煤氮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煤中氮主要以有机形态赋存;氮含量与煤变质程度间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全国煤的氮含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90%的样品含氮范围为0.52%~1.41%,宜用算术平均值0.98%作为全国平均煤氮含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碳、氮、硒和铝在酸化水体中的形态特征。被研究的典型酸化水体中4种元素的最主要的形态分别为DOC、Se(IV)和。分析了这些元素的形态与水体中39种测定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几种主要形态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煤的脱硫     
煤作为能源利用时,除碳和氢以外,很多元素成为环境污染物,为寻求煤的利用和环境的协调,煤的脱硫是不可缺少的,现概述日本煤的脱硫方法。1 煤中硫的存在情况 煤中的硫可大致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无机硫主要是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  相似文献   

12.
浦东新区大气气溶胶中碳颗粒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元素相关性分析方法,找出浦东新区大气气溶胶中碳颗粒的污染源,确证该区大气中碳颗粒主要来自煤的燃烧。同时初步找出浦东新区大气中碳颗粒污染的时空分布和粒径分布规律,为改善浦东 新区大气污染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康  李辉  嵇鹰  马智  徐德龙 《环境工程》2015,33(5):81-84
燃烧过程中煤氮的热迁移特性决定着NOx的生成与最终排放量,并对控制和治理燃煤过程中NOx污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煤氮的热迁移过程分为挥发分氮及焦炭氮2个不同热迁移路径进行讨论,归纳了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分氮及焦炭氮热迁移的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定量解析煤氮热迁移过程"这一国际学术难题的研究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可溶性碳质物料,使用~(13)C、~1H 核磁共振(n.m.r)及元素分析的综合方法,可以得出诸如芳碳率、芳氢率、平均脂链长度、甲基和季碳含量以及芳构缩合度等平均结构参数。对于煤和油页岩干酪根等固体燃料,由于它们在普通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有限,因而使问题变  相似文献   

15.
宁南山区林地土壤原位矿化过程中碳氮转化耦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倪银霞  黄懿梅  牛丹  赵彤  闫浩  蒋跃利 《环境科学》2015,36(9):3401-3410
为了解宁南山区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之一——人工林地土壤碳氮转化的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运用PVC顶盖埋管法进行1 a的原位矿化培养实验,每隔2个月采样,研究柠条、山桃、山杏林地中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氮、无机氮以及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矿化速率和微生物固定速率在一年中的变化特征以及碳氮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原位培养过程中,61~120 d碳氮的变化最明显,主要受到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有机碳氮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转化速率显著影响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MBN转化速率,且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柠条地培养一年后土壤微生物商(MBC/SOC)、MBN/SON显著升高,而且净硝化速率、净矿化速率显著大于山桃和山杏.  相似文献   

16.
CaO对烟气中砷的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热力平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一个大气压下,1300K-400K温度范围里痕量元素砷在煤燃烧过程的形态及分布以及添加剂CaO对砷的形态和分布的影响.为探讨规律,研究的系统只考虑煤中的主量元素和砷.分析结果表明,在煤燃烧和气化的高温区域里,大部分的砷元素蒸发以一氧化砷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中,随着温度的降低,一氧化砷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相As2O5和As2S2.CaO可以大大地增强砷元素的沉积趋势,烟气中CaO的含量越大,砷酸钙作为稳定相的温度范围越宽。  相似文献   

17.
用一台自动NCS元素分析仪可快速测定土壤、沉积物、固体废弃物低浓度总碳、总氮。用元素分析仪与凯式(Kjedal)消解法得到总氮的回收率是相同的。在这项研究中,由于用元素分析仪优于消解法,因此用它测定总碳、总有机碳的回收率和精确度。在用NCS分析仪测定总有机碳(TOC)之前,所采用酸的予处理将导致总氮的回收率降低。用这台分析仪测定物质中的S,由于回收率低、精密度差,通常不采用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中的痕量元素通常是指质量摩尔浓度在10 μmol ·kg-1以下的元素,是海水的重要化学组分,其中既有铁和锌等海洋生物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而也与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地球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迁;也有铅等源于人类活动的污染物.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还可作为许多海洋学过程的示踪物和古海洋学研究的指标.然而,海水的高盐基底和痕量元素极低的浓度,加之在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过程中极易受到科考船、采样设备和周围环境的沾污,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限制了科学家获得可靠的海洋痕量元素含量数据.因此,获取无沾污的样品并加以准确定量成为研究海洋痕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与环境行为的先决条件.通过回顾国际海洋学界海洋痕量元素采样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厦门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平台建设进展,重点比较了不同采样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安德森撞击式分级采样器采集2008-06-01~2008-09-30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并用美国沙漠所DRI(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的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其中的元素碳和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有56%、55%和73%的PM、OC和EC富集于粒径<2.1 μ...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壤碳源和氮源输入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动态有潜在的重要影响.了解不同团聚体和化学成分的碳、氮组分对碳源和氮源输入的响应,对进一步揭示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土壤不同碳、氮组分及其计量比对土壤碳源和氮源输入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基于在温带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样地建立的长期(8年)地上凋落物处理和氮添加实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不同团聚体碳、氮组分、可溶性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结果表明:长期叶凋落物加倍和混合凋落物加倍(含枝、叶和球果)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碳、活性碳及大团聚体(250~2000 μm)和微团聚体(53~250 μm)碳、氮组分的含量;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氮及活性碳组分的相对和绝对含量;但土壤黏粉粒(2~53 μm和<2 μm)碳、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各碳、氮组分比值在不同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地上叶凋落物加倍和混合凋落物加倍处理显著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性.这些结果表明,高质量和数量凋落物的输入及氮添加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土壤不同碳、氮组分的含量,但并没有显著改变各碳、氮组分的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