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生态功能区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受人类发展影响,多年来一直存在水土流失、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罗山县位于大别山区西侧北缘,具有典型的生态地质特征。为查明罗山县主要的生态地质问题,进一步为研究区生态地质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罗山县张家大庄岩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测分别从风化壳、成土母质、土壤、植被等因子归纳其基本生态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风化物,山顶以残积物为主,山脚以坡积物为主,其中对研究区成土母质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形地貌和土壤,且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特点。(2)植被和土壤形成互馈作用,土壤为植被提供充足养分,植被反过来保护土壤,防止土壤肥力流失。(3)针对生态地质问题,建议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以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建议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正> 金伯利岩,这种移至地表的含金刚石的超深岩石,含有橄榄石、镁铝榴石和其他矿物的浸染体。一般认为,这些浸染体是金伯利岩岩浆在深处结晶时产生的。 Б.А.Мальков等利用K-Ar法测定了橄榄石、镁铝榴石、铬透辉石及其周围金伯利岩的年龄,发现这些矿物的年龄有很大的差别。例如,雅库特《露头》岩筒内,破碎的沉积岩年龄为137百万年,镁铝榴石浸  相似文献   

3.
岩矿的光谱特征与岩矿的化学成分,颜色、粒度和表面状态等因素有关。在400—1300nm范围内,它们的光谱特征是由某些阳离子的电子跃迁引起的。在1300—2500nm范围内的吸收特征是羟基、水、碳酸根等离子团的分子振动造成的;Fe~(2+)在2150nm附近具有反射谱带特征。岩矿光谱的这些特征为进行地质体属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成为光谱遥感地质找矿的依据,并在新疆进行的试验研究中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湘中锡矿山锑矿田是世界闻名的超大型锑矿田。本文系统地叙述了该矿田该中各矿床蚀变硅化岩及其原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稀土元素所反映的地质意义。研究表明 ,尽管硅化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岩相比有所改变 ,但仍可根据硅化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恢复原岩 ;根据硅化灰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测硅质岩的物质来源于地壳上部 ,结合本区硅化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特点 ,可以推测硅质交代中的硅来源于周围地层 ;硅化岩的稀土元素变化特征证明了岩性为石灰岩的层位易于发生硅化 ,从而有利于矿化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电气石岩是一种与元古代层控矿床有关的常见的岩石类型,在野外往往难以识别。这种岩石常以整合条带状石英-电气石岩石单元的形式产出。在拉姆章格尔,电气石岩产于最老的沉积岩(砂屑岩和菱铁矿岩)中。清晰的层理、滑动褶皱、撕裂碎屑以及与成岩黄铁矿共生,这一切都表明为沉积环境。细拉的浅绿色电气石晶体具有雁行状裂隙,这有力地支持了电气石是在变形前形成的观点。这种电气石晶体在平行c轴方向有光学分带和化学分带现象,还有不规则的生长层宽度——这支持电气石的区域性变质作用前成因说。分析结果表明,该电气石为富镁的变种“镁电气石”。大多数电气石岩可解释为水下海相沉积成因。更为可能的是,这些电气石岩形成于湖泊浅水蒸发环境,尤其是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适当的含硼流体可通过热采活动而产生,且为富CO_2流体所活化。与化学沉积物的共生,说明电气石岩也具有一种化学沉积物前身。在拉姆章格尔,有充足的证据支持该地的电气石岩的形成环境为大陆裂谷环境的看法。局部的热泉活动有助于含硼流体随相应的pH、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而沉积出化学沉积物。成岩蚀变产生了现在看到的电气石岩。在成因上,这些电气石岩可以根据产于大陆裂谷环境的现代硼酸盐富集来模拟。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地分析球状风化体混合花岗岩边坡的稳定性,采用传统极限平衡法,考虑球状风化体含量为0%~40%共9种不同情况,利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IGMA/W模块和SLOPE/W模块研究了球状风化体含量、直径和位置对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球状风化体含量的增加,混合花岗岩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增加,边坡最危险滑动面向深部发展;当球状风化体的直径逐渐增大时,混合花岗岩边坡的滑动面深度会由深变浅,其稳定性系数会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球状风化体的位置分布对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当球状风化体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的上部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最小,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的中部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次之,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的下部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最大,球状风化体分布在混合花岗岩边坡浅层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比分布在边坡深层时大,球状风化体位置分布对混合花岗岩边坡稳定性具体的影响关系表现为:边坡下部>边坡中部>边坡上部,边坡浅层>边坡深层;与无孤石边坡对比,加入孤石以后,边坡最危险滑动面会随着孤石的加入而改变,呈现明显的绕开孤石的效应。该研究成果可为混合花岗岩边坡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 1905年Thomson首先发现Rb具有天然放射性,1906年Campbell和Wood证实了这一发现,三十年以后Hemmendinger和Hahn等人才将Rb~(87)确定为自然界实际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Goldschmidt首先提出应用Rb~(87)的衰变原理来测定地质体的年龄,接着Hahn和Walling讨论过利用Rb~(87)衰变成Sr~(87)来测定含铷矿物年龄的可能性,几年后他们曾利用这个方法作了第一次年龄测定,但由于当时分析技术落后以及难于精确测定Rb的衰变常数等方面的困难,此法仅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离子交换色层分离技术,固体同位素分析质谱计  相似文献   

8.
<正> 一、概史 古地磁年代学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十九世纪M.Melloni(1853)对意大利火山岩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变的测量发现,它们的磁化方向大致平行地磁场方向,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火山岩的剩磁是在岩流冷却时由地场磁化而获得的。但是古地磁研究中一个极其重大的成果是发现了反向磁化岩石的存存。1906年,B.Brunhes对法国熔岩和其下伏的烘烤粘土的剩磁测量结果发现,它们的方向与  相似文献   

9.
<正> 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简称TL)又名热发光,热发光是我国的早期译名,近年来大多命名为热释光。从产生TL的原理出发,并且为与其它发光相区别,称做热释光较恰当。热释光测定岩石、矿物和古陶的年代是通过测量剂量的方法来完成的。热释光现象早在1663年就被人发现,并有文字记载。被广泛应用于辐射剂量防护、放射医学、地质学、矿物学和考古学等各个领域,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对粤西进行金银成矿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两类不同成因的混合岩类,第一类为基底混合岩,第二类为断裂变质混合岩,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它们的形成时间、分布空间、成岩方式、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与金银等元素的成矿作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各自特点,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基底混合岩化作用与金银的成矿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断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与金银的成矿作用关系则主要表现为前者或其邻近的构造带对后者的空间上的控制,其次才表现为成矿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改进粘土除氟剂的制备方法制备出球状颗粒吸附剂,考察了球型状粘土吸附剂除氟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并通过连续运行实验验证了其再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将粘土、氯化铝、碳酸氢铵按比例20∶5∶0.7(质量比)充分混合,喷洒少许水摇成的球状载铝粘土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较强的机械强度,饱和吸附量可以达到0.423mg/g.  相似文献   

12.
第1期第四纪年代学现况评述····················································,··,·································,,···……(1)第四纪沉积物研究的若干动向····,····,····················,·······,········‘····························……(工l)海底堆积物的年代测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苏联各地区发现并研究了花岗岩及外貌上与正长岩相似的长石交代岩,与其有关的矿化有铍、钽—铌、锆、稀土以及萤石或冰晶石等。 它们形成一种独特的矿床成因类型(或成因组),其主要特征在有关的文献中已有描述。 长石交代岩的矿床,有的产于地台基底长期活动作用带内,少数是在有中间岩块的褶皱区。它们大部份都是分布在前寒武记的深大断裂带中,而有时则产于这种断裂带与次生共轭断裂的交叉处。成矿交代岩  相似文献   

14.
锆石是锆的正硅酸盐(ZrSiO_4)矿物,正方晶系。它是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副矿物之一。锆石对化学作用及机械作用都很稳定;它在所有岩石类型中的分布,对每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在矿物结构中含有类质同象置换锆的放射性元素;矿物中混入普通铅的含量不大,所有这些都使地质年代学家从这一门科学建立的最初年代起就对锆石发生特殊的兴趣。尽管  相似文献   

15.
<正> 普通铅法是铅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计时方法相比,普通铅法在样品采集、分选、化学处理和质谱测定等方面都显得较为简便,它不仅可以用于测定地质体和天体的年龄,而且是探索其物质来源和成因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虽然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裂变径迹是1959年由哈威尔(Harwell)英国原子能研究组织的两位研究人员E.C.H.Silk和R.S.Barnes发现的。他们用重元素裂变所产生的离子去照射云母样品,发现这些离子的速度被减慢了,最后由于与矿物晶格原子发生一系列相互作用而被阻止下来。当这些离子减慢和被阻止下来以后,他们就留下了一些细小的线状轨迹。这些轨迹就是裂变碎片的“潜伏径迹”。  相似文献   

17.
<正> 铀系方法(铀钍系、不平衡铀系)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一种方法,它是应用自然界放射性核素衰变规律来确定各种地质对象的年龄。采用不同半衰期的核素测定的年龄范围也不同。原理上,铀系方法测定年龄范围在百万年以内。  相似文献   

18.
以五水硝酸铋,氯化钾,乙二醇和P123为原料,用微波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具有花球状的BiOCl.通过优化微波功率,温度和微波保持时间3种因素,发现微波功率为600W,温度为120℃,保持时间为30min时制备的BiOCl在模拟太阳光下对甲硝唑的降解效果最为显著.利用XRD和SEM对制备的BiOCl进行表征,考察了BiOCl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特征.同时研究了BiOCl投加量,甲硝唑浓度及pH值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iOCl的投加量为2g/L,甲硝唑的初始浓度为5mg/L,体系初始pH值为3时,BiOCl对甲硝唑的降解效果达到98.3%.通过自由基捕获剂实验,发现光催化降解甲硝唑反应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空穴(h+)和过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钙/磷物质的量比条件下合成羟基磷灰石(HAP),选用除氟容量最高的产物成球,并用FTIR、XRD、SEM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球以后羟基磷灰石的结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吸附试验表明,球状滤料的吸附过程受到吸附时间、温度、pH的影响;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80 min内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的最佳pH值在3左右.吸附过程接近单层吸附,吸附过程的△Hθ>0,△Gθ<0,说明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过程.吸附过程中的ASθ为0.0292 kJ·mol-1·K-1.  相似文献   

20.
<正> 1954年P.H.Abelson首先在化石中发现了氨基酸,后来P.E.Hare和R.M.Mitterer等人指出了氨基酸的地球化学意义,并且认为有可能应用地质体中氨基酸的外消旋反应程度来测定地质年龄。 J.L.Bada较系统地研究了应用氨基酸外消旋反应或差向异构反应测定地质年龄问题,并且研究了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