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滇池受损湖滨带堤岸处置及基底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滇池实施了规模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使滇池湿地面积减少约23.8 km2,使湖滨带原有的天然湿地大量消失,水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复存在,1980-1990年间,滇池环湖修建防浪堤113 km,使湖滨带生境条件进一步急剧恶化,彻底切断了湖泊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消落带消失,湖滨带湿生、挺水和沉水等大型水生植物难以生存,湖泊生态系统遭到重创,对湖泊生态系统带来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文章重点分析了滇池湖滨陡岸带防浪堤处置及基底修复对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及技术研究,为受损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水质净化、蓄水调洪、固碳释氧及气候调节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潜藏着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作为削减滇池入湖污染的重要措施,环湖湿地是滇池水环境治理重要建设工程之一,具有改善滇池水质进而提升水环境价值量等作用.基于EFDC模型识别湿地的削减负荷与滇池水质的响应关系,可得到有、无湿地建设工程条件下滇池水质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污染-损失”模型计算滇池水质改善带来的水环境功能价值;进而从湿地本身及滇池两类对象的生态服务价值出发,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等手段评估目前正在运行的11块环湖湿地的综合效能.结果表明:(1)湿地自身总价值量为24 981.2×104元,对滇池价值的提升量为2 450.4×104元.(2)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功能,该功能价值量最高的为东大河湿地,达8 535.8×104元,旅游休闲、物质生产也在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中占一定比例.(3)湿地综合效能的评价聚焦于湿地本身和滇池两类对象,其综合效能和单位面积综合效能排名有所差异.参评湿地中,东大河湿地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滇池湿地公园是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价值、供水价值、生产价值以及可贵的云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科研文化价值,而且为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态多样性和稀有物种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滇池周边湿地公园生态服务功能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可持续环保利用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滇池东北岸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因为缺乏最基本的生态补水、水体流动性差,湿地出水口缺乏拦截蓝藻的措施,湿地植物配置不够完善,部分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等原因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崩溃。须有针对性地采取蓝藻阻隔、水动力改善、植物配置优化等措施,以逐渐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湿地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滇池湖滨湿地保护现状,客观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能够为滇池湖滨湿地的保护乃至滇池的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6.
滇池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垦湿地和改变用途会引发一系列生态恶果。目前,滇池湿地面积大减,生态功能减弱,应抓紧时机,恢复重建滇池湿地,以维持其整体生态功能,促进整个滇池生态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模型,针对滇池目前生态环境问题,以滇池为对象、生态环境影响源为压力,构建滇池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NP结构模型,进行滇池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滇池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8.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4,自引:8,他引:64  
以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湖泊内物质循环为基础,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体系、指标和综合健康指数,评价指标包含外部指标、环境要素状态指标和生态指标,并以滇池为例进行评价.1988年、1994年和2001年,滇池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从0 847下降到0 814和0 787,这说明滇池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下降,且已处在一种稳定的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湿地具有水质净化、增加生物多样性、旅游休闲等多种效益.本研究以滇池11块环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两个维度出发建立湿地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从而对湿地效益进行评估,并考虑改进措施对湿地效益提升的价值.结果表明,对滇池TN、TP、COD净化幅度权重占据综合权重的前3位,而包括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子准则层指标所占权重均较小;不同湿地的综合效益评分差异较大,参评湿地中,草海2号片湿地综合效益评分最高,草海流域湿地综合效益总体优于其他区域湿地;水质净化效益对环湖湿地总效益的贡献最大,而资源利用效益贡献最小;对评分较低的湿地实施规模扩建的改进措施后,湿地对滇池水质的净化能力提高,湿地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升.本研究可为滇池环湖湿地综合管理及生态修复工程优化运行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滇池湿地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水生植物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和原则以及水生植物的选择、配置和生物浮岛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滇池湖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之一,在修复和建设滇池湖滨生态、维护整个滇池流域的生态系统平衡,以及进一步改善滇池水质方面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其理念、经验和措施为我国湖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湿地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湿地更是生态系统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湿地的功能、生态学意义,以及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现状的阐述,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有效措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和生态保护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滇池湿地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水生植物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和原则以及水生植物的选择、配置和生物浮岛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蓝藻暴发原因的分析,说明了滇池污染治理要从根本上改变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抑制蓝藻的繁殖,逐步培育滇池水生生态系统,使滇池流域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以环滇池生态廊道为例论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廊道总体规划思路。以环滇池区域良好生态本底为基础,从滇池生态保护与治理需求出发,科学评估区域现状问题与发展潜力,通过湖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和环湖慢行系统实施,贯通环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形成一条依附于滇池沿岸并向城市内部渗透的生态绿脉,在进一步巩固夯实滇池生态保护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塑造集生态、文化、休闲多元功能于一身的环滇池生态保护屏障,推进滇池保护治理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滇池自然生态系统与昆明城市生态系统的共荣共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蓝藻暴发原因的分析,说明了滇池污染治理要从根本上改变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抑制蓝藻的繁殖,逐步培育滇池水生生态系统,使滇池流域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滇池湿地中的11种水生植物对滇池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氨氮的净化能力,兼顾考虑它们对滇池蓝藻中的主要种类:微囊藻、鱼腥藻、束丝藻的克藻作用以及它们的经济价值,探讨改善滇池水生生态环境的合适植物种类搭配。  相似文献   

18.
滇池水生植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从滇池大型水生植物种类、滇池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与水生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和滇池水生植物与水生生态系统等方面,对滇池水生植物群落动态和演替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为滇池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重建及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真实反映艾比湖周边居民对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认知及对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意识的强弱.结果表明:(1)艾比湖周边居民对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危害有较为清晰地认识,99%被调查者意识到了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对周边环境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78.2%调查对象认为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信息不够通畅;(2)调查对象对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情况持有较高的关注度,但支持度不高,85.6%的被调查者对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有支付意愿;(3)65.5%调查对象对艾比湖湿地生态恢复有信心,但对当地政府宣传和保护艾比湖湿地的力度满意度不高,因此政府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艾比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0.
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环境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原因之一。目前,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已被发达国家广泛接受并运用于湿地保护与管理,针对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现状,迫切需要运用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来研究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制度。本文首先概括分析了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对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滨海湿地实行生态系统管理的必要性,最终提出了三条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创建滨海湿地信息共享平台及利用"多规合一"优化滨海湿地空间布局。将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运用于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制度中,有利于实现滨海湿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实现滨海湿地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