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江口九段沙水域环境及生物体内多氯联苯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滩涂水样、泥样以及水生生物体内的多氯联苯进行GC-MS检测,研究多氯联苯各单体在不同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分布状况. 结果表明:水样、泥样中的多氯联苯检出率为100%,其中四氯联苯(PCB52)含量最高; 与其他河口地区相比,九段沙水域水体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ρ(PCBs)为23~95 ng/L;滩涂泥样多氯联苯含量则较低,w(PCBs)为1.77~4.51 ng/g; 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氯联苯检出率为100%,w(PCBs)为0.12~9.40 μg/kg,低于国家标准限量; 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鱼类检出单体均以高氯类PCB118和PCB138为主,而非环境中含量较高的PCB52,反映了水生生物对于高氯类多氯联苯富集能力强于低氯类多氯联苯.   相似文献   

2.
广东电子垃圾污染区水体底层鱼类对PCBs的富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C/MS分析方法测试了广东电子垃圾回收地水体沉积物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并利用以前测定的底栖性鱼类(鲮鱼、鲫鱼和乌鳢)PCBs含量数据,计算了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和生物放大因子(BMF),研究底栖性鱼类对PCBs的富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总PCBs含量达到24.5~38.6μg/g干重,证实当地环境已受到PCBs严重污染.鲮鱼、鲫鱼和乌鳢的BSAF范围分别为0.05~2.52、0.01~1.20和0.01~5.03.根据乌鳢/鲮鱼和乌鳢/鲫鱼食物关系计算的BMF范围分别为0.14~2.23和0.14~4.93, 其中大部分PCB同系物的BMF>1,表明乌鳢对PCBs具有生物放大作用.BSAF及BMF均与PCBs的KOW和氯原子取代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是控制其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淮河信阳和淮南段沉积物中PCBs的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57种多氯联苯同系物在淮河信阳和淮南段水体沉积物、鲤鱼(Grass Carp)和三 油酸甘油酯半渗透膜生物模拟采样器(Triolein-SPMD)中的浓度.结果表明,Triolein-SPMD和 鲤鱼对沉积相多氯联苯的富集有显著相关性.利用Triolein-SPMD得到的三油酸酯/沉积物富 集因子(TSAF)和利用鲤鱼得到的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在数值上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基于Kier的分子形状指数(mJ)和新提出的氯原子位置指数(DCl)表征66个多氯联苯的分子结构,并与其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对数(lnK)关联。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方法建立多氯联苯lnK的三变量参数(DCl、2J、3J)的QSAR模型。其传统相关系数和交叉验证相关系数依次为0.854和0.837。通过“三性”原则检验,该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相关性、稳健性和预测能力。结果显示影响多氯联苯ln K的主要因素是分子内所含氯原子的数目及其所处位置。  相似文献   

5.
水体中,多氯联苯能够很快地在藻类中积累起来,积累因子为10~3~10~4。生物其积累机理在此前尚不清楚。本工作发现:①2、4——二氯联苯在死藻和活藻中有完全相同的积累因子,而且积累速度也一样。②积累速度和积累因子随着多氯联苯含氯量增加而增加。③24小时积累量随着多氯联苯浓度线性增加。在藻的浓度为0.1克/升(干重)时,线性范围对于2、4——二氯联苯,从10微克/升到1000微克/升,对于2,4,6,2,4-五氯联苯从10微克/升到100微克/升。④在多氯联苯水溶液生活得越久的藻,所积累的多氯  相似文献   

6.
利用淮河4个采样点同时采集的水、表层沉积物和鲤鱼体内多氯联苯不同同系物的浓度分析数据,讨论该类污染物在水体多介质体系中转移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场条件下观察到的水,沉积物有机碳分配系数(KOC)的对数及生物富集因子(BCF)的对数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对数之间没有相关性.但是当假定水中的多氯联苯同系物与溶解有机碳相互作用并改变了有机污染物在水中形态分布时,以游离态多氯联苯浓度重新计算得到的log KOC和log BCF正比于log KOW,因此,在评价多氯联苯污染生态效应时,溶解有机物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多氯联苯的处理可采用一段紫外线 (UV)处理和二段微生物处理相结合的分解处理技术。紫外线照射用于脱氯反应 ,含多氯联苯 (PCB)的乙醇溶液 ,紫外线吸收频谱在2 37nm左右其吸收能力最大。微生物处理时 ,将 comamonas testeroni Tk1 0 2菌种在 PCB培养液 (PCB浓度 1× 1 0 - 3以上 )中培育 ,对含氯数为 3以下的 PCB分解效果良好 ;另外 ,使用 Rhodococcus opacus TSP 2 0 3菌种在低浓度 PCB培养液 (PCB浓度 2 5× 1 0 - 6以下 )中培养 ,可对含氯数为 5以上的 PCB分解。中试表明 ,排水 PCB基准值可达 3ppb以下多氯联苯使用微生物分…  相似文献   

8.
在(298±2) K和一个大气压条件下,采用相对速率法研究了一系列酮类物质与氯原子的反应动力学.使用丙醛和乙苯作为参比物,光解三氯乙酰氯作为氯原子产生源,测得2-己酮与氯原子的反应速率常数为(1.80±0.42)×10~(-10) cm~3·molecule~(-1)·s~(-1),与已有文献报道值非常符合,验证了实验方法和所选参比物的可靠性.首次测得了(298±2) K和一个大气压条件下2-庚酮和2-辛酮与氯原子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为(2.54±0.62)×10~(-10)和(2.12±0.63)×10~(-10) cm~3·molecule~(-1)·s~(-1).与其母体烷烃的反应速率对比发现,酮类物质中羰基的存在使得其反应速率都比其母体烷烃变慢.利用所测的速率常数和氯原子的浓度信息估算这些酮类物质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结果显示,在海洋边界层或沿海地区等氯原子浓度较高的地区,这些物质与氯原子反应的大气化学寿命都在小时量级,完全可以与OH自由基的反应相竞争,是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重要降解途径.另外,在内陆污染地区或工业聚集区,氯原子的反应及其对二次污染物生成的贡献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3种氯酚对噬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雅洁  崔益斌  蒋丽娟  窦静  李梅 《环境科学》2014,35(7):2755-2761
以原生动物噬热四膜虫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3种氯酚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及环境因子对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探讨了水体硬度对3种氯酚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氯酚毒性大小依次为五氯酚(PCP)>2,4,6-三氯酚(2,4,6-TCP)>2,4-二氯酚(2,4-DCP),表明随着氯原子数目的增加,生物毒性增强.硬度实验结果显示随水体硬度升高,3种氯酚对四膜虫的急性毒性先降低后增加,但不同的水体硬度下2,4-DCP对四膜虫的24、48、72和96 h EC50值分别为3.69、3.54、3.02和2.34 mg·L-1;2,4,6-TCP分别为3.23、2.83、2.56和1.97 mg·L-1;PCP分别为0.63、0.45、0.34和0.28 mg·L-1,3种氯酚的EC50值分别在同一数量级上,表明对四膜虫的毒性影响不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EG)研究了3种氯酚对四膜虫核DNA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氯酚类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性,彗星实验可以较好地指示氯酚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台州电子垃圾拆解地附近多氯联苯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施肥基础上添加不同剂量水杨酸(5、10、20 mmol·kg-1)对土壤中多氯联苯的去除、脱氢酶活、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联苯双加氧酶基因相对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和施肥基础上添加水杨酸均能显著提高多氯联苯的去除率(p0.05),其中,三氯联苯的去除率最高(28.98%~34.53%).土壤脱氢酶活与多氯联苯去除率随水杨酸添加量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均在10 mmol·kg-1水杨酸处理中达到最大.PCR-DGGE结果显示,水杨酸处理土壤中新增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潘多拉菌属(Pandoraea)、噬油脂极小单胞菌属(Pusillimonas)、鞘脂菌属(Sphingobium)、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青枯菌属(Ralstonia).Shannon指数表明,10 mmol·kg-1水杨酸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最为丰富(p0.05).荧光定量PCR显示,bph A基因在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施肥和施肥基础上添加10、20 mmol·kg-1的水杨酸处理都显著提高了bph D.1.B、bph D.1.C、bph D.2.A和bph D.2.A/B基因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