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频发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区域联防联控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和评价方法,这对已有的监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区域监测体系中需要增加臭氧、细粒子等区域性污染物及其前体物的监测,同时设立区域监控点使监测网络覆盖面由城市建成区拓展到广大近郊及农村地区。采用移动式柱浓度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多样化监测手段结合超级空气站来增强区域综合监测和源解析能力。在区域内搭建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和实时发布机制并建立区域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区域内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案,城市监测点质控工作由所在省市管理,区域监控点质控工作由国家统一直管。采用分区分层次的区域空气质量评价方法,评价因子包括所有六项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环境》2013,(3):43
(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区域空气质量集成展示与实况发布技术》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团队与中山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区域空气质量集成展示与实况发布技术研究,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的技术方法,研制了实况发布的业务平台。本书正是旨在对空气质量集成展示与实况发布的相关研究进行成果的交流、技术进展的探讨以及工作经验的分享,见教于环境监测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同仁和专家学者,并供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工作的有关人员以及相关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族  相似文献   

3.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事业最具基础性的支撑,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信息是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具体体现。本文总结了美国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重点分析了美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提出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体制中的基础性作用,设立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分局,成立第三方质量保证和控制的专业机构,完善大气监测信息的管理机制,推动社会第三方参与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是监测数据准确性、可比性的重要保障.在区域大气联合观测项目中,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两部分,但目前我国对这类项目质量保证尚无统一标准.针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简称"大气攻关项目")外场观测任务量大、承担单位多、监测项目复杂的特点,为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避免出现由于监测和质控方法不统一造成的数据可比性差、结果矛盾的问题,提出了大气攻关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机制.其中,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制定总体要求(技术文件、监测项目及质控要求)、外场观测质量保证(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项目外场观测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实验室遴选、项目实验室分析多级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比对和飞行检查)和数据质量控制(数据线上审核、项目实验室分析质控报告、项目数据质量评价)4个方面.管理机制为项目管理办公室、质控实验室和承担单位三级主体,两级监督的分级管理模式.通过项目实践,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达到了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可比性的预期效果,为揭示区域雾霾形成机理、突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区域大气联合观测项目的数据质量保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优化北江流域自动监测网络思路与方案,在此基础上,深化网络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构建网络化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实现流域监测网络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地方传真     
《环境工作通讯》2013,(7):70-71
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日前与广东省环保厅共同发布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12年的监测结果报告。数值显示,监控网络自2006年启动至今,区内多种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已明显下降,反映珠三角区域的空气质量近年持续改善。与2006年相比,监控网络在2012年录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值分别下降62%、17%和24%,  相似文献   

7.
正中科云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云天")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重点孵化的环保高科技企业,致力于构建网格化大气监测传感网络及环境空气质量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提供专业的网格化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服务。目前推出的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平台GridAIR和小型化网格化大气监测微站(简称"网格化微站")已成为地方区域空气质量预警预测,污染物排放全天候监管,污染成因分析的有效支撑。通过"物联  相似文献   

8.
以开发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信息管理与展示平台为核心内容,基于该管理展示系统平台,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并行计算技术、Web GIS技术和高效网络传输技术等当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大连市大气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建设,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共享、空气质量统计预报、空气质量数值预报、预报会商和信息发布,为进一步明确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及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目标、方向与重点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的质量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措施息息相关,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的顺利开展和工作人员的素质、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监测仪器设备的性能等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全过程,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才能为环境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0.
设置各种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应以监测网络的监测目的为根本出发点,并同时考虑点位功能和空间代表尺度、点位环境条件以及实际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一个完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应涵盖各类功能的监测点位,从而达到监测网络建设的多目标要求,然而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以空气质量评价点为主,其目的是掌握城市整体空气质量状况和长期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但这类监测点位的功能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公众了解详尽的空气质量状况信息的需求。未来,随着监测投入的增加,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地方监测网络建设,使之涵盖不同功能的监测点位,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和健康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