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杰 《环境导报》2002,(4):16-17
近年来,江苏省紧密围绕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建立环境保护“四项制度”的要求,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方面不断创新,以赋予公众应有的环境权益。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制度、推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实施江苏省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等,在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沟通的桥梁,还广大公民知情权、监督权、议事权,激励广大公众投身到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一随着环境保护工作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环境政策方面制定了比较多的管制性政策,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比…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典型的公众物品,具有市场无法克服的外部性,因此环境保护既需要政府的干预,又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体系,就是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为社会各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长效体系,不断推进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进程,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光虹  陈锦富 《城市环境》2001,15(6):42-43,26
城市环境保护应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入手。积极倡导经济增长优先向环境可持续优先的转变,推进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开放环境建设市场、培育环保产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在城市供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我国目前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即完善立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建立环境监督委员会制度、强化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该研究对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评价中导入听证制度的必要性浙江鄞县环保监测站李飞君提倡并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环保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在我国已推行实施了十几年,对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影响评...  相似文献   

6.
现行环境公众参与立法相对分散、较为片面、法律位阶低,由此导致参与的主体有限、方式单一、程度不深。环境公众参与制度以公民环境权为基础,在环境和社会治理中有重要价值。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应当先修订《环境保护法》,然后制定专门的"环境公众参与法"。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公众参与制度是公民社会运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与传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 ,适应了环境问题的特征要求。通过公众参与机制解决环境冲突是各国环境政策、环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只有原则性的公众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规定及零散保护环境公众参与权的规定 ,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参与意识都很薄弱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尚未成为一项真正的法律制度 ,离建立该机制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基于此 ,本文将在公众参与制度产生、发展及其存在意义的基础上 ,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改变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流于形式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环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公众自身生存环境,弥补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公众参与制度存在公众参与的范围较窄,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在立法中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环境公共利益受损的救济方式,非政府的组织的力量比较薄弱等缺陷。本文主要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相关概念开始分析,探讨了公众参与制度的问题以及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美国环境法上的民众诉讼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诉讼制度作为自力救济措施是美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特色之一。该制度赋予民众借助法院的权力,监督行政机关执行环境保护法律以达到加强执法或消除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研究该制度对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环境管理的重要辅助性手段,江苏省在环境公开信息方面先后制定了《江苏省环境保护政务公开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环保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环保厅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试行)》等制度规定,并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在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本文在对江苏省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现实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环境保护已经是我们生活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政府是要起到相应的作用,可是积极的让公众参与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公众有权平等的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活动,在探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当前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是当代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象征。2012年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增加了有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环境参与的内容,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界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拟结合《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对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公众参与的立法进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使环境保护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把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到实处,江苏省决定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在近日发出的(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中提出: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完善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组成,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综合决策时必须遵循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实事求是、科学民主等5项原则,尽快建立和完善10项综合决策制度,包括: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有…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南京市环保局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首次向社会公布了该市首批企业2000年度环境行为。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环境监督管理,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增强企业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南京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江苏省环保厅的要求,经过近半年时间反复认真评判,将占该市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正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本质上也是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和改善,直接取决于各社会主体的环境意识和行为。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状分析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转型、环境形势严峻的特殊时期,为有效预防和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中国不断深化生态环保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环保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化进程,江苏省环保厅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江苏省环保形象大使”的评选活动。环境保护事业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伟大事业,评选江苏省环保形象大使,就是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宣传环保、参与环保、实践环保。“十五”期间,江苏省提出向建设生态省的目标迈进,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文明显得尤为重要。这次评选活动是要评选出一批江苏省热心环保公益活动、关注环保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环保形象大使”,以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环保事业。同时,在评选过程中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  相似文献   

17.
区域限批是环境保护法运行机制软化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管理在建立正式约束(法规、政策)方面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机制“软化”是我国制度创新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建立的环境法规不少,但是形同虚设的现象比较严重。说明环境保护法实施机制的“软化”是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措施,以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制度的作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有利于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以推动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稳定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被认为是协调工业决策过程中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其原因在于缺乏环境意识、环境保护部门与工业决策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以及缺少对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后的再评价等。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议:强化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工业决策机构之间的协调以及建立回顾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环保热情急剧上升.作为制度安排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应贯穿于环境法律实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