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太湖水体中丁基锡化合物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太湖表层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样品的丁基锡污染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表层水样中未检出丁基锡化合物;沉积物样品中丁基锡的检出率为50%,浓度在0~0.95ng/g范围内,主要以一丁基锡为主;生物样品中检测到较高含量的丁基锡污染物,总丁基锡浓度为27.05~181.23 ng/g,这反映丁基锡具有明显的生物富集效应.生物样品中三丁基锡是主要污染物,大约占总丁基锡含量的70%.太湖中丁基锡的污染来源可能主要来自养殖网箱和船舶防污涂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对三丁基锡(TBT)吸附行为,主要考察了溶液pH和盐度的影响作用.同时比较了无机锡、四丁基锡(TeBT)与三丁基锡在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行为的差异,并探讨了在多壁碳纳米管存在下三丁基锡的细胞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对丁基锡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平衡时问短,能很快达到吸附平衡.溶液pH能影响这种吸附作用.三丁基锡在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主要为疏水作用.在与多壁碳纳米管的共存体系中三丁基锡的细胞毒性效应有所削弱,这可能与多壁碳纳米管对三丁基锡的吸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据泰国沿岸收集的堆积物的分析,该国沿岸地区已受到三丁基锡、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等丁基锡化合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对南极长城站附近水域及中国台湾以南海域采集的水样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富集丁基锡化合物,由气相色谱分离后,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在两个水域均未检出三丁基锡,但存在一定量的三丁基锡降解产物,即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巯基棉预富集、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技术测定水样中痕量丁基锡化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巯基棉预富集丁基锡的环境影响因素和解吸方法。三种形态丁基锡均在pH为中性、低盐度时有最佳吸附。三丁基锡和二丁基锡在所研究水体的预富集测定中均有较佳回收率(92.5%~100.8%)。另外,对巯基棉吸附三种形态丁基锡的动力学特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洋环境中三丁基锡的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三丁基锡在海洋环境中降解的研究概况。三丁基锡的降解可分为非生物途径和生物途径,其中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决定着海洋环境中三丁基锡的持久性。海洋中不少藻类,微生物和动物能够通过顺次去丁基和/或非顺次去丁基降解三丁基锡,该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一般为4-19天。  相似文献   

7.
仲民 《环境科学》1985,(6):80-80
据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报道,暴露在某些含锡有机化合物的水生生物可损害其生长、新陈代谢和繁殖,海洋科学研究所J.K.L.Thompson领导的研究组特别提到三丁基锡在水中浓度小到200ng/即可导致损害,研究人员提醒人们丁基锡和甲基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次级河流中有机锡污染物浓度及形态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大宁河和小江回水区为研究区域,于2013年5月采集地表水样,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方法测定水样中丁基锡和苯基锡浓度,分析该时期库区支流水环境中有机锡污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大宁河和小江表层水体同时检测到内分泌干扰物三丁基锡(TBT)、三苯基锡(TPh T)及它们的降解产物一丁基锡(MBT)、二丁基锡(DBT)和一苯基锡(MPh T)、二苯基锡(DPh T).大宁河和小江苯基锡污染均以MPh T为主,但大宁河丁基锡污染以MBT为主,小江丁基锡污染以MBT和DBT为主.除大昌监测点有新近的TBT输入外,大宁河和小江水体中的TBT和TPh T输入均有一段时间,且发生了明显的降解.  相似文献   

9.
为了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三丁基锡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了萃取/薄层色谱分离/闪烁记数法分析^14C标记丁基锡的方法,研究了薄层色谱分离条件以及影响因素,首次测定了^14C标记三丁基锡在水、底泥、生物等环境样品中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0.
气相色谱法测定天然水中的丁基锡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同时测定天然水中一丁基锡、二丁基锡、三丁基锡和四丁基锡化合物的方法。首先用NaBH4还原丁基锡化合物后CH2Cl2苹取,然后经1.5%OV-101-Chromosorb G(80-100目)柱分离,由带硫片的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本方法可测每升数十纳克(以锡计)的各种丁基锡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丁基锡化合物在水体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海河河口表层底泥制成悬浮颗粒物(SPM),采用批量平衡法首次研究了模拟河口条件下三丁基锡(TBT)和二丁基锡(DBT)在该SPM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TBT和DBT均能在SPM上发生吸附,尤以TBT更为显著.吸附速率可用Kuo和Lake的经验公式描述;吸附过程受SPM的浓度及TOC含量、pH值、温度、腐殖酸浓度和盐度影响.实际河口水样中的SPM对TBT和DBT的吸附百分率也较高,因此SPM是TBT和DBT归趋的重要场所,去除SPM可使水体得到一定净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渤海湾有机锡污染对野生脉红螺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大神堂海域和南排河海域野生脉红螺性畸变发生率分别为12.5%和6.48%,交接器指数分别为9.61和12.45.脉红螺肌肉组织丁基锡和苯基锡浓度总和分别为39.04ng.g-1和46.48 ng.g-1,消化腺组织中为32.09 ng.g-1和109.03 ng.g-1.基于肌肉组织三丁基锡(TBT)浓度得出TBT对脉红螺种群的风险商为0.024.以上结果表明,渤海湾有机锡污染对野生脉红螺种群具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长江口外围重要港区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有机锡(OTCs)污染状况,主要选取长江口外围重要港区及邻近海域共29个点的表层沉积物,分析其OTCs含量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使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GC-MS/MS)对沉积物中三丁基锡(TBT)、二丁基锡(DBT)、一丁基锡(MBT)、三苯基锡(TPhT)、二苯基锡(DPhT)、一苯基锡(MPhT)共6种OTCs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MBT、DBT、TBT、MPhT、DPhT和TPhT在长江口外围重要港区及邻近海域均被检出,其含量(以干质量计、以锡离子计)范围分别为nd (未检出)~16 ng/g、nd~7.8 ng/g、nd~2.6 ng/g、nd~1.0 ng/g、nd~2.3 ng/g、nd~3.3 ng/g,检出频率分别为82.8%、48.3%、6.9%、41.4%、75.9%、72.4%. ②空间分布总体呈离海岸港口越近OTCs污染越严重的趋势,部分渔业活动频繁区域OTCs污染相对较高且TBT、TPhT可能存在新近输入. 与其他地区相比,该研究区域OTCs整体污染水平较低且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和沿岸发达地区的污水输入. ③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虽然长江口外围重要港区及邻近海域整体OTCs污染风险水平较低,但根据荷兰国家海岸与海洋管理研究所(RIKZ)提出的《沿海海洋沉积物质量指南》,TBT和TPhT的最大允许浓度分别为0.7和1.0 ng/g,仅个别位点超过最大允许浓度,且均出现在渔业活动频繁区域. 研究显示,长江口外围重要港区及邻近海域总体OTCs含量和生态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对于某些TBT、TPhT的新近输入区域应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4.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近岸海洋生物体有机锡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极地区已发现丁基锡污染,但有关苯基锡污染及有机锡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等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自2014年12月—2015年1月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周边采集了20种海洋生物共32个混合样品(即由多个同种生物个体混合而成),经甲醇/醋酸提取、四乙基硼化钠衍生和弗洛里硅土柱净化等过程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一丁基锡(MBT)、二丁基锡(DBT)、三丁基锡(TBT)、二苯基锡(DPhT)和三苯基锡(TPhT)进行测定,并讨论了不同有机锡化合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海藻、无脊椎动物、鱼类、海豹、鸟类中有机锡含量分别为n.d.~19.5、8.6~11.0、10.8、4.2~12.9、21.6~27.0 ng·g~(-1)(以Sn计,若未注明均以干重计),生物样品中TBT、DBT、TPhT、DPhT均有检出,而MBT均未检出;大型海藻对TBT、DBT有一定富集能力,且TBT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营养级生物放大效应;TBT和TPhT在食物链顶端含量最高,同时发现高营养级的生物具有排出部分有机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有机锡化合物对底栖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有机锡化合物的摇蚊幼虫等4种底栖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包括致死浓度(LC)和致死时间(LT)。结果表明:①3种丁基锡化合物的毒性依次是三丁基锡(TBG)>二丁基锡(DBT)>单丁基锡(MBT)。②TBT对羽摇蚊幼虫的24hLC50为26.86×10^-9;对六附器毛突摇蚊幼虫的24hLC50为241.55×50-9;对苏氏尾鳃蚓的24hLC50为145.55×10^-9;对霍甫水丝蚓的24hLC  相似文献   

16.
三丁基锡在水-脂质体间的分配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不同酸度条件下三丁基锡(TBT)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并用卵磷脂自行制备脂质体代替正辛醇研究了TBT在人工合成生物膜-水间的分配行为.结果表明TBT在正辛醇和脂膜中的分配均随pH的增大而增大.但将二者进行比较,发现在pH>pKa时,TBT在二者中的分配比很接近,此时是疏水性TBTOH占优势;但在低pH下,TBT+是主要存在形态,其在脂膜中的分配量要大于在正辛醇中的分配量,说明此时用正辛醇来模拟三丁基锡在生物膜中的分配是不合适的.对离子型有机金  相似文献   

17.
王新红  吴玉玲  蔡雅容  谢卫  许江 《环境科学》2011,32(7):1916-1923
通过对厦门同安湾养殖海域沉积物柱样(柱深180 cm)中6种不同形态有机锡化合物(丁基锡和苯基锡)的GC-FPD定量分析测定,并结合210Pb同位素定年,追溯了该地区近几十年来有机锡污染的沉积历史(1931~2007年).研究表明,该海域从20世纪50年代(0~80 cm段)开始出现有机锡化合物污染,总有机锡化合物的含...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几种用于沉积物中丁基锡化合物的FPD-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其中适于沉积物的方法是在冰醋酸中,以苯-己烷(2∶1)混合溶液提取沉积物中丁基锡化物,然后用NaBH4将其转变为挥发性的氢化丁基锡,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本法测定丁基锡化物的最低检出限为4—10ng/g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