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工伤抚恤补偿归责原则的演变过程。工伤抚恤补偿经历了从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到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样一个过程。所谓“过错责任”原则 ,即对事故发生业主负有过错责任时才负责抚恤补偿 ,否则 ,业主不负抚恤补偿责任。这样 ,伤残职工很难举证证明业主有过错 ,也很难举证证明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 ,导致了许多企业不顾工人伤亡 ,不注意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事故频频发生 ,劳动力受到严重破坏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有识之士和一些开明业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保护劳动力 ,维护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便通过立法 ,对工…  相似文献   

2.
浅谈工伤抚恤补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李友淦7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对工伤抚恤补偿开始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发生工伤事故后,对伤亡职工及其家属的抚恤补偿不论业主对事故发生有无责任,都应当承担抚恤补偿责任。在此以前各国都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对事故...  相似文献   

3.
工伤保险待遇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由于社会制度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工伤保险待遇的种类、补偿水平皆有很大区别。4 .1  国外工伤保险待遇国外工伤保险待遇种类大致可划分为 3种 :医疗补贴、伤残补偿和遗属抚恤。4 .1.1  医疗补贴实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国家 ,普遍而言 ,工伤医疗待遇是优于非工伤医疗待遇的。按 195 2年国际劳工组织 10 2号公约《社会保障 (最低标准 )公约》要求 :工伤保险对工伤工人提供的所需的每一种类型的照顾 (包括矫形设备的供应和维修 )都不允许工人分担费用 ,对工人提供不受时间限制的医疗照顾。这个公约…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通过统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使年老、疾病,生育、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它对安定社会,巩固政权,保障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具有重大作用。工伤保险是国家或企业对因生产工作负伤致残而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或劳动者因工死亡后无生活来源的遗属提供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保障了职工工伤时的医疗以及医疗期间生活;在其医疗终结评残或死亡后.发给工伤补偿,伤残抚恤…  相似文献   

5.
关于工伤社会保险事故预防结合运作的思考辽宁省阜新市劳动局孙广文工伤社会保险的直接功能是对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给付抚恤补偿,促进康复医疗,增强再就业能力。但它又有隐含在深层的对于事故预防的激励作用。工伤社会保险与职业安全监察虽然运用的手段方式不同,但...  相似文献   

6.
林静 《劳动保护》2011,(7):15-17
广东省广州市是从1993年开始工伤保险工作。从起步开始,广州市就确定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大支柱全面确立的原则,特别是建立了预防优先的机制,使工伤保险在保障职工健康、促进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减轻参保单位负担,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大支柱四项重点“我认为,工伤保险工.乍只实行简单的救治补偿,  相似文献   

7.
安大夫:从立法原则上看,“公伤”与“工伤”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工伤保险条例》“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烈士褒扬条例》“为了弘扬烈士精神,抚恤优待烈士遗属,制定本条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保护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同点是它们注入的机制是完全相反的:对“工伤”注入了预防事故、减少事故的导向机制;对“公伤”则注入了倡导社会良好风尚的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科学》2005,(10):37-37
在工伤赔偿上,经历了劳动者个人责任时期,雇主过失赔偿时期,最后确立了无过错赔偿原则,即劳动者受到工业伤害负伤、致残、死亡,不管过错出自何人,雇主均有义务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该原则从工伤责任认定的责任归属上否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已成为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公认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你好:请问,工伤康复住院有时间限制吗?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工伤康复是按照"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和立足于"基本康复"的原则,利用现代康复的手段和技术,为工伤残疾人员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其身体功能以及生活处理能力、劳动能力,让其重返工作岗位的一项医疗服务。工伤康复也是中国工伤保险的3大职能之一。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3年4月颁布的《工伤康复服务规范(试行)(2013年修订)》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现行工伤保险赔付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农民工在出现工伤之后由于企业没有缴费而得不到救助。为改变这种状况,现在政府推行的扩大工伤缴费覆盖面和简化工伤受理补偿的程序,固然能够取得一些成效,而配套实行先行赔付的机制,会更为便于操作和更为直接有效。这种机制的实质是,克服传统行政管理的不足,真正运用社会化的方式,实现工伤员工享受工伤补偿的普惠性,促使用人单位、政府和司法有关部门能够把工伤社会保障的责任切实承担起来。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的工伤及由工伤产生的经济补偿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以后,就经济补偿而言,现阶段主要有4种形式:1.依据《劳动法》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在确定工伤保险改革的地区,普遍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工伤费用统筹,对工伤员工提供经济补偿。2.依据《民法通则》、《劳动法》等法律与行政法规,由用人单位或雇主个人承担劳动者工伤经济补偿。3.对所发生的工伤事故所需经济补偿费用,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自行承担。4.少数地区开办雇主责任保险以及有关意外伤害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承…  相似文献   

12.
"第二工伤基金"(SIF)是一个为某些工伤工人提供经济援助的机构.这部分经济援助用于补偿雇主或保险公司赔偿金不足的部分.在1998财政年度SIF共向120个受害人发放总金额达2,211,256美元的赔偿金.  相似文献   

13.
林静 《劳动保护》2010,(5):72-73
2010年,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工伤保险工作已由"十五"期间单纯的工伤补偿向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体制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既包括了政策的指导、机制的改革,也有各地方法规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工伤预防的措施与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工伤保险的基本方针。工伤预防是我国工伤保险"预防-康复-补偿"模式中的首要环节,它与工伤康复、工伤赔偿一起成为当前工伤保险的三大任务,其中,工伤预防处于优先地位,也就是以先预防、再康复、后赔偿的顺序开展工伤保险工作。据统计,有80%以上的工伤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这些事故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林静 《劳动保护》2011,(10):56-58
工伤康复成为中国社会工伤保险的三大职能之一,是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而来。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工伤康复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先康复后鉴定再赔偿"的原则也在各省市开始实行,各地相继在工伤保险基金中划出相应的比例用于工伤病人的康复,专款专用。如何使工伤康复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工伤康复场所的选择与设立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职工在工作中受伤或者死亡,认定工伤(亡)是获取救助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及社会对职工补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由于程序时限、利益纠葛等多种原因,因工伤认定引发的案件逐年增加,工伤认定过程往往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7.
正实习受伤害的无过错责任与工伤赔偿责任还是有所区别的,单位没有法律义务为实习生缴纳工伤保险费,对实习生的伤害赔偿也就无法从工伤赔偿基金中获得补偿,故实习生伤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宜完全等同于工伤赔偿。201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发布一起指导案例,确立一项最新的司法指导标准:农村户籍学生在城市就读,在实习单位工作中,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  相似文献   

18.
职工在工作中受伤或者死亡,认定工伤(亡)是获取救助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及社会对职工补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由于程序时限、利益纠葛等多种原因,因工伤认定引发的案件逐年增加,工伤认定过程往往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工伤补偿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在这个"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中,工伤职工面临的工伤康复困境有哪些,如何破解这些难题?2013年12月,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义联")发布了《工伤职工的康复、再就业与社会融入调研报告》。义联组织的这次调研活动历时4个多月,通过走访、电话调研、查阅文献等方式,对工伤职工的康复、再就业和重新回归社会的情况,以及有关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义联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工伤职工面临的境况并不乐观,相当一部分工伤劳动者因为工伤而陷入极度困难的境  相似文献   

20.
郭晓宏 《安全》2010,31(11):1-5
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职业康复是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三大任务或职能,但对比近些年来政府立法的内容和相关科研成果的发表情况就不难发现,在我国,对工伤预防和工伤补偿的关注度要远远大于工伤职业康复,前者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务经验摸索方面都已有了较多的积累,后者则刚刚处于起步试点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