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2.
最近出现的两件事让汪永晨烦恼不已。一是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的”环评风暴”。风暴出现后,汪永晨的名字经常和一些环保事件联系在一起,记者身份的汪永晨反而成为其他记者追逐的对象。无疑,在这些媒体看来,汪永晨不仅是一桩桩环保事件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频繁地应付采访,打乱了她的正常生活。让她烦恼的第二件事是一场关于“是否要敬畏自然”的争论。2005年第一期《环球》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科学家何祚庥院士的文章《人类无须敬畏自然》,文中称“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文中同时强调“人定胜天”。对此持不同意见的…  相似文献   

3.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 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 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 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 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 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 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  相似文献   

5.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6.
"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 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 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 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 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 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 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 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7.
黄波 《环境教育》2005,(3):25-25
印度洋的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人类空前的灾难。这次灾 难逼使人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向来勇为人先的著名科学 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这一次又走在了前头,日前,最新一期《环球》 杂志上刊布了何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果。不过,他的答案让人震惊。何 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人类要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信心;二是 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无须对其敬畏。  相似文献   

8.
梁增然 《绿叶》2014,(10):25-32
梅雪芹教授主编的《和平之景》以敬畏自然、改善环境、注重和谐、促进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思、所为的记述,倡导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上来一个大的转变,以正视生命共同体的完整存在,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环保努力的核心就是让人们"牢牢地记住昨天,满怀希望走向明天。"今天则在连接昨天与明天的进化发展意义上起到了枢纽作用,环保运动的时效性与伦理性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海啸引发近日国内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争论, 始作俑者是以反"伪科学"著称的何作庥院士。何院士 "大自然不需要敬畏"的高论甫出,立刻引发一些环保 人士前来笔战。而以何为首的"科学派"毫不示弱,出 手阔绰地给环保主义者送上"反科学"或"无知" 的高帽子。甚至有"科学卫道士"跑到纸帽子顶 上练毛笔字,"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 是反人类"!  相似文献   

10.
抒童 《环境教育》2005,(2):56-57
谈到中国的自然保护,我们不能不谈到中国第一代环保活动家唐锡阳先生、中国的绿色圣经、自然保护百科全书--《环球绿色行》和传播绿色种子的星星之火--大学生绿色营。唐锡阳简历唐锡阳,湖南汨罗人,生于1930年1月30日。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分配到北京日报,任编辑、记者。为了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1980年唐锡阳先生还在自然博物馆工作期间,就创办了《大自然》杂志,并亲自担任主编。以后,他集中精力考察全国各种  相似文献   

11.
环保处处是空白,稍微用心就有收获。看到"环保处处是空白",这让人感觉到悲伤,也让人看到了希望。或许,毛达给中国环保界的提示,将不局限在民间环保如何作为,而是对中国学术界如何"做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创刊有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社长刘志荣(编审)我们期盼,期盼在呐喊声中起步的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能开辟出一块教育的园地,让它长满茵茵小草,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唤起人们对人类家园深深的眷恋。正是在这一期盼中,经国家环保局及全国环保界有关人士的共...  相似文献   

13.
重任在肩     
值本期《绿叶》刊出之际。“首届《绿叶》杂志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现代企业与环境保护论坛”如期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界的代表、专家学者和环保工作者出席会议。这不仅是国内知名企业和环保工作者的一次聚会,同时更是企业老总们环保意识的一次碰撞和交流,是环保理念的升华。本期刊出了首届理事会名单(见封二)。广大读者不难从中悟出,有如此众多的企业热情关注环保,关心环境文化的发展,这无疑是中国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所在。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这些有识之士对《绿叶》的支持和对环保宣传事业的帮助。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共同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空间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  相似文献   

15.
环保也能和视听沾上边吗? 当然可以。大家或许还记得,最先让我们知道爱护小动物的并不是《小学生规范守则》,而是《小蝌蚪找妈妈》和《鼹鼠的故事》;最早让我们爱上大自然的也不是《荷塘月色》,而是《动物世界》和“探索频道”。我们宁可去听班得瑞那源于大自然的空灵之音,而不愿去听环保讲座, 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而不是让别人来说教。那么,现在就请您走进我们的环保视听世界,随着我们的笔触去看、去听、去感觉,并在爱上音乐和电影的同时也喜欢上环保……  相似文献   

16.
《绿色视野》2009,(10):11-12
“毕生的执着追求只为子孙造福”,这是原安微省环保局总工程师上官渊源的座右铭,十二年的化工研究和三十年的环保事业经历.让他得出了这样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中国环保产业》2005,(4):24-24
编者的话:《中国环保产业》作为我国第一份环保产业杂志,自1995年7月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并得到了国内外环保产业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十年不仅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刊物的平台作用,办出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地贴近行业、贴近企业、贴  相似文献   

18.
以对环保产业的共同认识为基础,为了促进中、韩两国间实质性的环境合作,本刊将特辟“韩国环保产业信息”专栏,为读者提供韩国环保技术、政策及环保产业界动向。———本刊编辑部本专栏材料,由韩国环境产业协会、韩国环保技术展示厅提供;由《中国环保产业》编辑部负责编辑;得到韩国环境部,大韩民国驻华大使馆(环境官)支持。祝词大家好:与韩国环保技术展示厅(在中国北京)16家企业及韩国的优秀环境企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及中国环保企业的相关人士一同,对这次韩国环境产业协会在《中国环保产业》杂志上建立“韩国环保产业信息”…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 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 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 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 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 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毛毛是学校有名的环保先锋,《毛毛的环保日记》中那些极具个性的环保行为时时让人忍俊不止,而且看后,你会获得了一些关于日常环保行为的新启示……本刊将连载刊发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