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福州市20个内河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三氯生(TCS)和甲基三氯生(MTCS)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TCS和MTC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1.8~120.4μg·kg-1和未检出(n.d.)~41.7μg·kg-1,平均含量分别为50.1μg·kg-1和7.8μg·kg-1.沉积物中TCS总量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90,p0.05),而MTCS和TOC之间无相关关系.用风险熵(RQ)对TCS和MTC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发现有14个沉积物样品中TCS的RQ值和11个沉积物样品中MTCS的RQ值大于1,呈高风险;其他样品中TCS和MTCS(3个未检出样品除外)的RQ值介于0.1~1之间,均呈中等风险.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与氯胺联用工艺去除水中三氯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与氯胺联用工艺对水中三氯生(TCS)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超声功率、氯胺投加量、TCS初始浓度、pH值和自由基捕获剂等因素对TCS去除的影响,鉴定识别了降解产物并探讨联用工艺降解TCS的机理.结果表明,超声和氯胺联用去除TCS具有协同效应,可以有效地去除TCS.超声波功率为600W,TCS浓度为200μg/L,氯胺浓度为5mg/L时,120min后TCS去除率可达90.8%.联用工艺中增加超声功率可以提高TCS的去除,TCS的去除率随氯胺浓度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碱性环境有利于TCS的去除,pH值为10.7时,TCS的去除可达100%,自由基捕获剂叔丁醇TBA对TCS的去除有抑制作用. GC/MS扫描分析表明2,4-二氯苯酚(2,4-DCP)为TCS的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UV/Cl O2工艺对三氯生(TCS)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初始p H、Cl O2投加量、TCS初始浓度、腐殖酸(HA)在UV/Cl O2联用工艺中对TCS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UV/Cl O2工艺可以有效去除TCS且具有协同作用,光强为6.5μW·cm-2、Cl O2投加量为0.5 mg·L-1和TCS浓度为300μg·L-1时,单独UV和Cl O2在1 min内对TCS的去除分别为5.23%和84.93%,UV/Cl O2联用工艺TCS在1 min内去除可达到99.13%.实验范围内(p H 6~9)随着p H的增大TCS去除率从99.4%升到99.63%;增大Cl O2投加量可以提高TCS的去除,Cl O2投加量从0.5~1.5 mg·L-1时TCS去除率由98.1%提高到99.89%;TCS初始浓度与去除率呈负相关,初始浓度从100~500μg·L-1时TCS去除率由99.98%下降到94.39%;低浓度的腐殖酸有利于TCS的去除,高浓度的腐殖酸则相反.GC/MS对TCS的UV、Cl O2和UV/Cl O2的降解产物分析表明,TCS的主要降解产物包括2,4-二氯苯酚(2,4-DCP)、2,7-二氯代二苯并-对-二英(2,7-DCDD)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铁酸钾对水中三氯生(TCS)的去除进行了研究,探讨了TCS的降解机理,考察了高铁酸钾投加量、pH值、天然有机物(NOM)和双氧水等因素对TCS去除和中间产物2,4-二氯苯酚(2,4-DCP)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CS通过醚键断裂降解生成2,4-DCP,TCS浓度为550μg/L,高铁酸钾浓度为15mg/L时,600s后TCS去除率可达96.48%.增加高铁酸钾投加量可以提高TCS的去除,TCS的去除率随pH值升高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酸性环境有利于TCS的去除,pH值为4时,TCS的去除达100%,腐殖酸和双氧水对TCS的去除有抑制作用.高铁酸钾可以有效降解TCS并降低溶液的急毒性,降低水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北方大规模人工湿地在冬季对TCS(三氯生)的去除效果,在山东省境内4个典型的大规模人工湿地(即武河人工湿地、大沙河人工湿地、新薛河人工湿地和洸府河人工湿地)内于冬季(2013年12月—2014年1月)进行取样,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工湿地进出水中ρ(TCS),并分析不同湿地对TCS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TCS在4个人工湿地系统进出水中均有检出,由于各人工湿地系统均承接当地污水处理厂尾水,冬季进水中ρ(TCS)偏高,为(800.81±83.37)~(1 151.00±47.13) ng/L,并以武河人工湿地为最高. 虽然人工湿地对TCS的去除率达22.44%~78.82%,但经由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中仍含有较高浓度的TCS残留,经由人工湿地出水进入下游水体的TCS日释放量仍较高,其中洸府河人工湿地出水中高达92.60 g. 因此,冬季各人工湿地对TCS的去除效果在低温影响下有所降低,并且对下游水体和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2):159-170
三氯生(TCS)是一种新型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TCS的无害化处理受到广泛关注。该文概述了物理吸附、生物处理、化学还原及化学氧化处理TCS的优缺点,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方向。同时,汇总分析了不同方法下TCS的主要降解产物,其中2,4-二氯苯酚、氯酚和苯酚是所有方法的共性产物。由此,归纳出TCS在不同处理方法中的主要降解路径:(1)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自身产生的电子穿梭体作为载体,将胞内电子传至胞外受体TCS,最终将TCS还原成含有多个TCS骨架结构的复杂有机物;(2)化学还原法通过逐级加氢还原脱氯作用生成低氯或无氯产物;(3)化学氧化法通过醚键断裂和苯环直接羟基化2条路径生成不同的含氯产物,含氯产物进一步发生氧化开环反应实现脱氯,直至完全矿化。该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TCS绿色无害化处理方法的开发和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UV/Cl高级氧化工艺降解水中广谱抗菌剂三氯生(TCS)进行研究,对比单一UV、单一Cl和UV/Cl工艺对TCS的去除效果.考察UV光强、余氯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氨氮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探究TCS在UV/Cl工艺中的降解机理,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与单一UV、单一Cl相比,TCS在UV/Cl工艺中降解效果较好,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降解速率常数随UV光强、余氯初始浓度增大而增大,随NH4+-N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HRMS Q-TOF解析出17种中间产物,提出了降解反应路径.发光细菌毒性分析和ECOSAR预测均表明,TCS在UV/Cl工艺中产生毒性较高的中间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了毒性较低的中间产物,生态环境风险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8.
9.
三氯生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在进入环境后大量富集于沉积物中。为了解决沉积物中三氯生的去除难题,尝试通过利用沉水植物修复手段来促进三氯生的去除。选用典型沉水植物苦草进行实验,对沉积物中三氯生去除效率、溶解氧浓度、微生物活性及脱氢酶活性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在开展实验的35 d内,苦草植株的种植,使得根际周围沉积物中溶解氧浓度、微生物和脱氢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沉积物中三氯生的去除率由27.98%增长为48.68%,证明了沉水植物苦草对于沉积物中三氯生的去除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近年来,新型污染物微塑料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其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分析及控制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现有研究报道,该文章汇总了国内外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赋存差异的原因,阐述了微塑料对水环境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总结了目前处理微塑料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联合去除技术,比较了不同去除技术的优缺点,并对今后水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噁唑菌酮的环境行为以及在生物体中的残留毒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环境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环境风险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相关理论、方法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成果和转型趋势;从城市环境风险的成因分析和类型划分、城市环境风险评估的尺度效应、城市环境风险综合评估的方法、城市环境风险管控对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环境风险评估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未来应重点研究:环境风险发生的机理和时空格局、城市社会空间系统弹性、环境风险的尺度效应和精细化评估,以及大数据支持下多学科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流域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流域累计性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通过概念辨析和文献调研的方法,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3个问题: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过于宏观,健康风险评价暴露途径考虑单一以及健康风险评价不确定性未有实质改变。进而得出结论:克服上述问题,需要在加强风险过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开展多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将健康风险评价纳入我国现行流域管理以及开展完整的流域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风险评估的重点由单一源、单一传播途径、单受体转向多来源、多传播途径、多受体的评估,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概念辨析和文献调研的方法,综述了美国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的发展历史、评估流程,并对国内外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目前国内开展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存在的方法不完善、基础科研工作不足、宏观环境管理政策亟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应尽快明确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概念与管理要求,制订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的流程、框架与技术指南,加强基础数据库建立和实践探索,为长效的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