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O2浓度升高对湖泊浮游藻类与浮游细菌耦合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姝  郭照冰  方华  李汛  邢鹏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7):2209-2216
采用控制空气CO2浓度的围隔体系(P1: 400×10-6体积分数,下同,P2: 800×10-6,P3: 1200×10-6),在不同空气CO2浓度条件下,分析水华微囊藻对CO2的同化作用和异养细菌对藻源性有机碳的异化作用,以及二者出峰时间耦合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能够促进水华微囊藻的生长,P1、P2和P3条件下藻的数量分别达9.4×106,1.1×107,1.5×107cells/mL.同时高浓度CO2降低了藻细胞内酯酶活性但并未影响藻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在不同CO2浓度水平下,浮游细菌达到峰值的时间顺序是P1(12d)vP2>vP1,细菌活性是P3>P2>P1.高CO2浓度条件下,浮游藻类呈现高生物量和低活性的状态,而浮游细菌呈现低生物量和高活性的状态,反映出CO2浓度的改变对同化和异化作用不同的影响机制.因此,CO2浓度升高后导致的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积累可能无法通过促进浮游细菌的生长达到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2.
不同营养水平下苦草对附着和浮游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苦草对附着藻类和浮游藻类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两种藻类对不同营养盐浓度的响应,结果发现附着藻类在中高营养盐浓度下生物量较高而浮游藻类在中低营养盐浓度下生物量较高,虽然两者对营养盐的响应不一致,但其最大量都出现在中高浓度的营养盐状态下。在中低营养盐浓度下(ρTN=0.4~2.5mg/L),苦草促进附着藻类而抑制浮游藻类,即相比于浮游藻类而言,附着藻类对苦草的敏感性较低。在较高营养盐浓度(ρTN=4.5~6.5mg/L)下,苦草对附着藻类产生了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ρTN=6.5mg/L的处理条件下,苦草对附着藻类的抑制率近80%,但是在此营养盐浓度处理下,苦草对浮游藻类的抑制作用却减弱甚至消失了。  相似文献   

3.
硫酸盐对淡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远  樊娟  刘春光  庄源益 《环境科学》2009,30(8):2253-2258
为了解硫酸盐含量增加对富营养化淡水水体藻类生长及群落演替的影响,对天津市某景观水体藻类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按硫酸盐投加方式分设对照组(G0)、逐步投加组(G1)和一次性投加组(G2).结果表明,向水中投加一定浓度硫酸盐可以抑制原有蓝藻和硅藻生长,而绿藻种类和生物量增加.G0和G1组的种类数和生物量相近但是大于G2组.G0、G1和G2组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98.46、96.09和81.19 mg.L-1.对照组几乎始终是皮状席藻(P.corium)和两栖颤藻(O.amphibia)等蓝藻为第一优势种,而投加硫酸盐的G1和G2组优势种从皮状席藻和小颤藻(O.tenuis)等蓝藻向四尾栅藻(S.quadricauda)、放射多芒藻(G.radiate)和斜生栅藻(S.obliqus)等绿藻演替.群落平均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G0(1.49±0.32)相比,投加硫酸盐的G1(1.70±0.18)与G2组(1.68±0.40)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肖凯恩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3):14-19,24
根据珠江口东四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营养盐含量和比值与浮游植物生长和种群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海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及营养盐之间的比例均有关,丰富的氮、磷、硅和较高的N:P、Si:P、Si:N比,可能是形成目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类占优势的种群结构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像深圳湾这样的半封闭海湾,营养盐含量及其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尤其是N:P),将对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验证了幼鱼对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生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鲤、鲫幼鱼对浮游藻类有摄食作用,其中以蓝藻为主;随着藻类数量的降低,加之鱼类的活动,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从最初的8.23 mg/L下降到最终的5.96 mg/L;而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建立以DO、TN、TP、COD为变量的藻类数量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太原汾河景区的水质状况并为其水质保护和水华暴发预警及防治提供依据,2012年6月至10月,对该区域8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细胞密度、氨氮、总氮和总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样点总氮超标,总磷相对稳定,均不超标,氮磷比变化较明显,多数采样点以7月份的细胞密度较高,下游端较上游端浮游藻类生长旺盛,污染情况也较为严重。多数采样点浮游藻类细胞密度与总氮和氮磷比呈负相关,与总磷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支流水华频发。为研究水华生消机理,以中度扰动理论为指导,在神农溪支流水库敏感区域设立围隔实验系统,研究不同扰动强度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设置不同扰动强度,对围隔水体叶绿素a浓度(ρ(Chl-a))、浮游藻类细胞密度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无扰动的围隔浮游藻类生长最迅速,并暴发水华,ρ(Chl-a)最高值达到53.725 mg/m3,浮游藻类细胞密度最高值达到111.42×106cells/L,而有扰动的围隔浮游藻类则生长缓慢,扰动越强ρ(Chl-a)及藻细胞密度越低,它们与扰动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1=-0.918,r2=-0.845)。中度扰动理论适合本实验,存在一个临界扰动强度,浮游藻类多样性水平最高,多样性指数最高值为3.329;低于临界值时优势藻种生长较快抑制其他藻种的生长,高于临界值时不利浮游藻类生长,藻类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8.
选取沉水植物川蔓藻与浮游藻类普通小球藻、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测定在川蔓藻共培养胁迫下2种藻单独存在和按1:1(V:V)混合情况下的光密度、叶绿素a、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可溶性糖、丙二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川蔓藻存在的条件下,普通小球藻、铜绿微囊藻和二者混合藻的生长被快速强烈抑制,抑制率在第6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95%、94.18%和94.01%.3个处理组的光密度值、叶绿素a、可溶性糖及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其光合能力逐渐减弱.而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在0~6d却高于对照组,表明可能发生了浮游藻类膜质过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海洋浮游藻类的化学分类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综述了以色素分析为基础的海洋浮游藻类化学分类法的发过程,发现基础性数据缺乏和应用范围不够广阔是阻碍此项研究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藻类色素分析数据之数学解析技术的进展,对最近出现的分析软件(CHEMTAX)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对海洋浮游藻化学分类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0.
武汉东湖底栖藻类对磷的滞留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底栖藻类在武汉东湖沿岸带人工基质上建群时的生物量和藻垫中不同组分的磷含量,结果显示,建群期间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叶绿素a和无灰干质)与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显著相关.建群早期藻垫中总磷的含量随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缓慢增加而增加,随着以绿藻占优势的底栖藻类群落的发展,生物量呈指数级增加,藻垫的总磷含量也快速增加,两者同时在第28d达到最高峰值(Chl a=54.51μg·cm-2;TP=96.7μg·cm-2).单位生物量的藻垫对磷的滞留作用(TP/Chl a)随着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积累而增强(最高达2.43 μg·μg-1).藻垫中钙磷、铁磷的百分含量相对较高,两者之和接近总磷的80%.除藻类细胞和藻垫中的其它生物含磷外,藻垫负荷的磷还可能来自底栖藻类光合作用所导致的金属磷的沉积、藻垫对水体中颗粒态磷的过滤和对底泥中释放磷的截留.  相似文献   

11.
湖泊沉积物既是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储存库,也是水体营养盐的二次污染源,可以缓冲水体氮磷浓度变化,进而影响水体营养盐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藻类生长.本文以太湖梅梁湾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参与下外源氮磷脉冲式输入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和藻类生长的影响,并阐明氮磷在沉积物、水和藻类间的迁移转化及再分配过程.结果表明,当以0.30 mg·(L·d)-1的速率脉冲式输入氮时,实验组(有沉积物)水体氮浓度远低于相应的对照组(无沉积物),沉积物参与下水体氮约以0.144~0.156 mg·(L·d)-1的速率脱除,根据单位面积估算水体脱氮速率约为40.793~44.193 mg·(m2·d)-1,脱氮量约占外源氮的48%~52%;而相应对照组水体约以0.021~0.039 mg·(L·d)-1的速率脱氮,脱氮量仅占外源氮的7%~13%,可见沉积物-水界面作为浅水湖泊反硝化等脱氮过程的主要场所,对减轻湖泊氮负荷具有重要贡献.当以0.015 mg·(L·d)-1的速率脉冲式输入...  相似文献   

12.
硅酸盐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围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凌  金相灿  杨威  徐敏  钟远  朱琳  庄源益 《环境科学》2007,28(10):2174-2179
在新开湖设置浮式围隔,通过调控围隔水体硅酸盐含量,研究了硅对富营养化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生长及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酸盐浓度的增加,硅藻的生物量提高,其种类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由10.2%上升到22.1%;蓝藻和绿藻的种类比例则下降,由76.8%下降到61.5%.加硅处理中,硅藻虽然没有完全取代蓝、绿藻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出现了尺骨针杆藻(Synedra ulna)、细齿菱形藻(Nitzschia denticula)、针状拟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缢缩异极藻头状变种(Gomphonema constrictum var. capitata)、橄榄形异极藻 (Gomphonema olivaceum)等在对照处理中并未检出的藻种.中硅(原子比N∶Si∶P=16∶8∶1)和高硅(N∶Si∶P=16∶16∶1)处理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7±0.40和2.12±0.21,而对照组为1.89±0.55.试验末期,对照围隔的水体表面出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而硅酸盐含量高的围隔中,同期没有水华出现.硅酸盐的增加能够促进硅藻及其它藻类生长,改变少数几种蓝、绿藻占据优势的状态,提升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水平,并对淡水蓝藻水华的产生起到一定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二龙山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的调查,我们研究了浮游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并指出二龙山水库水质处于中营养与富营养状态之间.  相似文献   

14.
程曦  李小平 《环境科学》2011,32(11):3215-3222
对2004~2009年淀山湖浮游藻类群落生物量[以叶绿素a(Chla)表示]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数学模拟.模拟结果表明,Logistic增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淀山湖浮游藻类群落春季和夏季的早期增长.一般说来,淀山湖春季以硅藻和绿藻为主的浮游藻类群落于2月下旬进入指数级增长,到3月上旬浮游藻类密度已经达到始盛点的2倍,浮游...  相似文献   

15.
光照、温度和营养盐对滇池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研究了光照、温度与营养盐对滇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在500~5000lx光强范围内,随光强增加,比增殖速率加大;在22~35℃区间内,比增殖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温度的影响大于光照;氮磷比(N/P)值在5~10范围内,比增殖速率变化较大,N/P值为14.5时,比增殖速率达最大值。滇池湖水的氮磷比值为14.4左右,与实验值相接近。根据实验结果及限制因子的定义,总体上讲,滇池中磷是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控制滇池富营养化应以控制磷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水温和营养盐增加对冬、春季节太湖藻类生长和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水温(不增温、12.0、14.0、16.0、18.0、20.0℃)和不同营养盐浓度(低、中、高营养盐浓度)下藻类的生长及优势种群变化. 结果表明:藻类∑ρ(Chla)〔蓝藻、绿藻及硅藻中ρ(Chla)总量,下同〕随着水温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在20.0℃下∑ρ(Chla)为0.19~12.94μg/L,显著高于其他水温试验组(0.01~6.83μg/L);与较低水温(不增温、12.0、14.0℃)相比,较高水温(16.0、18.0、20.0℃)更能显著促进藻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利用. 添加营养盐后,硅藻、绿藻ρ(Chla)的日均值分别为0.52~4.07、0.17~0.52μg/L;湖水中∑ρ(Chla)呈增长趋势,并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优势种由绿藻转变为硅藻,硅藻ρ(Chla)所占比例从试验初始的50%升至75%~98%, 说明营养盐增加可加大硅藻的竞争优势;而绿藻的生长则可能同时受水温和营养盐共同作用的影响,因此太湖冬、春季节藻类的演替同时受到水温和营养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营养盐输入对太湖水体中磷形态转化及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外源营养盐输入会对湖泊水体中磷的形态转化及藻类生长产生影响.为研究其影响规律,于春季选取太湖梅梁湾水体为研究对象,以KNO3和K2HPO4添加系列氮磷负荷,在试验过程中对各形态磷的浓度、藻类生物量(Chl-a)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进行同步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春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到磷限制,加氮对其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磷至SRP=0.015 mg·L-1的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情况最好,叶绿素a的含量和生长速率(μ)最大.添加硝酸盐能显著促进APA的增长,提高水生生物对磷的吸收利用能力,加快磷循环的速率;磷酸盐对APA则具有活性诱导-抑制机制,当水体中磷酸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PO3-4-P≤0.025 mg·L-1)时,酶活性有显著提高.对水体中磷的循环转化过程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诱导-抑制机制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藻类生长过程中营养盐的补偿途径,为深入揭示藻类暴发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磊  高光  李锐  许秋瑾  蔡华珍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1843-1851
为阐释干旱地区内陆湖泊微生物群落对营养盐和盐双重胁迫的响应机制,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许多湖泊水体受咸化与富营养化双重影响的特点,通过454高通量测序16S rRNA基因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水体营养盐和盐的添加对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盐与营养盐的输入引起了水体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①随着盐度(以w计)的升高,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从对照处理的16.0%±4.6%增至SO(贫营养-盐水)处理的39.8%±18.1%;但会受到水体营养水平的制约. ②富营养水平下,微咸条件(盐度为1.5‰)有利于细菌类群丰富度的增加,BE-30(微咸-富营养处理培养30 d样品)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4.62)显著高于FE-30(淡水-富营养处理培养30 d样品,2.08)和SE-30(高盐-富营养处理培养30 d样品,1.69);③高盐(盐度为3.0‰)条件下,随着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增加,喜营养的嗜盐细菌类群大量繁殖(SE-30中无法分类的Comamonadaceae科的相对丰度达到69.3%),因而降低了水体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研究显示,α-变形菌纲和无法分类的Comamonadaceae科对盐与营养盐的变化较为敏感,可作为干旱区湖泊咸化和富营养化过程的参考类群.   相似文献   

19.
光照、温度和营养盐对滇池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照、温度与营养盐对滇池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在500-5000lx光强范围内,随光强增加,比增殖速率加大;在22-35℃区间内,比增殖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温度的大于光照;氧磷比值在5-10范围内,比增殖速率变化较大,N/P值为14.5时,比增殖速率大最大值。滇池湖水的氮磷比值为14.4左右,与实验值相接近。  相似文献   

20.
2013年5月、9月及10月采集了镜泊湖26个位点的浮游藻类,并对所采集的藻类进行了功能群划分.结果显示:镜泊湖的浮游藻类可以分为21个功能群,即C、D、F、G、H1、J、LO、M、MP、N、P、S1、S2、SN、T、W1、W2、X1、X2、X3、Y[限于篇幅,各功能群的代表性属(种)和生境特征见表 1].不同时期调查的藻类优势功能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D(适宜较浑浊的浅水水体)、J(适宜混合型高富营养浅水水体)、MP(适宜扰动频繁的浑浊型浅水水体)、X1(适宜混合程度较高的富营养浅水水体)在三次调查中的优势度均>0.02,成为镜泊湖的绝对优势功能群,镜泊湖藻类优势功能群不同时期的演替规律为5月的D+MP+X1+X2经9月的X1+P+MP+LO+J转变成10月的X1+P+MP.CCA分析结果显示,镜泊湖藻类功能群分布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水温、ρ(DO)、SD、EC、ρ(CODMn)及ρ(NH3-N)是影响镜泊湖藻类功能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