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利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优化区域发展质量的调控手段。水利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安全阀、推进器、调节钮、稳定器等四个方面。我国《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水利发展的目标是兼顾流域水系活动规律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平衡,促进流域与区域水利协调发展。本文以淮河流域为例,分别从安全保障、推进发展、经济调节、稳定生态等四个方面,对淮河流域整体、流域内综合规划区和重点功能区的水利发展协调性进行评价。研究认为,淮河流域与区域水利发展基本协调。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不足、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调控力度不足等。认为应进一步加大治淮工作力度,加快淮河流域水利改革,重点解决淮河流域在安全保障、推进发展、经济调节和稳定生态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开发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以及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使淮河成为安全之河、富民之河、清洁之河,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复合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复合系统定义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点及系统特征,建立了概念模型,根据协调理论,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协调原则及内容  相似文献   

3.
4.
区域发展与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础上,对人的发展和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影响可持续发展三个关键要素,指出环境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农业区域的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其生态安全不仅事关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珠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农业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对贵州境内22县的样本分析,横向比较,作出珠江上游生态少数民族农业区域生态安全预警。  相似文献   

6.
基于小波网络的旅游地复合系统协调开发评价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明旅游地复合系统(简称TDCS)及其协调开发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小波网络 的非线性特性对旅游地复合系统协调开发进行评价,避免了过去只评价旅游地开发状态过于笼统,线性规律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弊病。建立了基于小波网络的旅游地复合系统协调开发评价模型,并以秦皇岛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旅游地开发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影响区域发展的传统要素作用的下降,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代表的新的影响要素正在扩大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特征的区域差异性、要素的区域流动性和区域的空间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应实行不同的区域政策,建立区际之间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合作机制,避免污染要素和污染产业的区际转移。  相似文献   

8.
安徽沿江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沿江地区虽然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城市专业化分工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长江干流地区的低谷地带。另外,整个沿江地区应发挥水运与矿产资源的双重优势,促使建材,钢铁,石经等临江工业进一步开并予以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5~2012年南京市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数据,综合运用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SE)、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和脱钩分析工具,选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典型指标,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南京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南京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总体呈升高趋势。ISE指数处于中等水平;REPI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工业废水排放绩效提高幅度最快,工业废气排放绩效水平提高幅度最慢;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状态总体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环境污染因子的脱钩状态出现短暂恶化情形。提出了提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了城市发展与人口安全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在相关研究人员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了汇总分析,指出了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发展模式粗放,发展形式单一;城镇化率内涵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城市发展"大跃进"现象突出,较少关注民生等问题。以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分析了我国人口安全的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人口安全应该关注于:一定时期内人口要素之间以及与人口要素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相互协调,以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确保国家的整体安全。构建了城市发展与人口安全互动模型,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战略基础与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该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最大的石油、天然气产区,三次产业之间极不协调,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其中石油工业占东营市经济总量的70%,第三产业偏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缓慢.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该文在分析东营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度计量模型计算得出:2008年东营市经济发展指数为1.89,相应的环境质量指数为1.04,综合环境经济发展指数为1.82,环境经济协调度为0.35,表明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失调状态.因此,提出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议:①依靠现代农业技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②以产品对环境危害最小化、生产工艺清洁化、排放物低“三废”化、技术高科技化为目标,加快绿色油田建设;③依托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推动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三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中心城市经济族群式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与财富积累与增长中心.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经济板块间的联系与关联性越来越明显.长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城市经济多中心化与模块化成为其重要表现载体,如何实现多中心的互动、关联与协调发展成为长三角未来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长三角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多中心共生作为多中心间新的关联形式,有利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利用城市经济能级、城市经济关联、城市流强度与城市外向功能指数等对长三角16个城市进行定.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经济运行态势,并在诊断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多中心协同共生、创新发展与集群式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两阶段降维的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2000 - 2008年间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协调程度,本文建立了包括4个子系统、9个子项目、1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与投影寻踪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两阶段降维分析,将高维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评价值.根据最终投影函数值对2000 -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发展趋势良好,且各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各子系统的发展情况迸一步分析后指出:对于环境、资源、生活子系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子项目分别是污染排放与治理、矿物能源和农村生活水平.为了衡量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系统间协调度的方法,在现有系统协调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经济—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活三组子系统的协调度计算结果显示:各组子系统间的协调度都在经历迅速提高后,逐渐回落波动至平稳,而环境、资源和生活子系统的发展目前仍滞后于经济子系统.  相似文献   

14.
选取我国1995-2010年关于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且进行了误差修正,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的长期以及短期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彼此的作用影响将长期持续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消费需求扩大可促进高技术产品升级和产业增值,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转型;高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长期来看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城市能源系统状况,需对城市能源体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本文在全面分析城市能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能源系统能源流动图,并对其进行简化建立适合建模的简化模型。进而对城市能源系统进行研究,归纳出城市能源系统的影响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其中对评价对象辨别能力较强的关键因素,结合相应环境因素,建立了能够全面反映城市能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次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引入到能源评价体系权重确定中来,建立了多级城市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北京市2000-2007年相关能源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评价体系能够根据优化权重结果找出评价对象问题所在,加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放大评价对象间的对比程度,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明显;同时和等权重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发现,优化后的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并更加接近城市能源的实际状况,能够为城市能源系统规划提供合理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江西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开发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盐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理论界就人力资源开发对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作用研究得甚少。从江西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开发对江西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有促进作用。江西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又对人力资源提出新需求。因此需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内,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论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容量;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年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文章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形式进行了探讨。在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3种表现形式:①对投入产出模型、非线性的扩展型生产函数及新古典经济模型等经典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②以协调发展指标、环境承载力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评判;③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表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未来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应该注意:通过采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数据欠缺的限制;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注重探究经济与环境背后作用机制;通过拓宽环境指标、模型改进、改变内生缺陷等方式来完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人文贸易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受到关注。选择以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测度一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最后对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经验研究。结果显示1985-2003年中国出口可持续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曲折缓慢上升趋势,通过灰色聚类可将各年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优、良、中、劣四等。在多数年份中国出口社会经济效益的获取要以同期环境质量下降和资源过度消耗作为代价,且中国出口规模的持续加速上升并未带来出口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这主要源于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需警惕在中国出现“贫困化出口增长”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通过社会发展环境、生活质量及人口素质等六个评价准则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赋权的基础上,通过相对熵优化理论对四种权重进行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最优权重,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典型的10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