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污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传导机制,该文构建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污染交互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利用1998-200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使用联立方程和情景模拟的估计方法,分析了该传导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的直接传导机制以及收入和政策效应的间接传导机制对工业污染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往往会促使工业污染减少:此外,工业外资在中国区位选择时的确将污染排放量视为重要的要素禀赋,这与"污染避难所"假说相符,但现实中,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外资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往往高于内资工业企业,较高的新技术研发水平与较低的污染排放强度是对应的,这意味着外资企业"污染密集型逆转"现象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齐邦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130-134
文章利用1986-2005年的历年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FDI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分两个时段就FDI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FDI主要集中长江以南地区,现有的FDI规模、区域市场容量等是主要影响因素。FDI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选取1990—2002年中国30个省市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和环境相关数据,从定性和定量描述的角度探讨贸易、FDI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CK)的影响。研究表明:贸易对中国的ECK没有直接影响。但考虑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它在引进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中国接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地区急于吸引外资,加之环境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在某些方面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以资源能源消耗与要素投入增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在带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国内的资源环境形势。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技术水平增进等三个视角,构建起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说。随后,基于中介效应法,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核算各省综合污染指数基础上,结合省级面板数据与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基本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识别与分析。多个角度开展的稳健性检验依然表明实证结果是稳健的。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推动母国经济规模扩张,导致其污染物排放增加;二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促进母国产业结构朝向服务化转型,有利于减少其污染物排放;三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引致反向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母国污染物排放减少;四是综合来看,当前中国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减少母国污染物排放。最后,本文从优化国际投资结构、强化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任务之一。企业作为经济系统的微观主体,其对外直接投资(OFDI)活动为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鉴于此,文章利用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创新性地构造了企业经营环境开放度的工具变量,并建立了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模型,以期考察OFDI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此外,企业对外投资的经营范围主要分为商贸服务、当地生产、技术研发、资源开发等。文章在理论上探讨了不同经营范围的企业OFDI提升绿色转型效果可能的渠道机制,并设计了中介效应模型来验证机制的存在性。研究结果显示: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显著提升企业绿色转型水平。②在替换被解释变量、缩短时间窗口、控制变量滞后一期、补充高管海外经历和企业政治关联的遗漏变量后,实证结果仍然稳健。③商贸服务类OFDI经由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作用机制正向影响企业绿色发展,而当地生产类和技术研发类OFDI则分别通过出口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渠道对企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文章为客观评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绿色转型效应提供了一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同时也为更好地引导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和发展建议。政府应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推进企业利用多元化形式在投资东道国开展贸易服务、生产制造和技术合作等对外投资活动,而企业则应利用自身差异化优势开展外向投资。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回顾大量关于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虑了传统的区位因子和现代工业园区布局要素条件,建立了区位条件、腹地支撑能力、微观环境、规模及发育程度和创新能力5个子系统,并相应选取了16项评价因素和40个评价指标。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权重值,然后根据权重计算出上海工业园区综合评价值,最后对上海市工业园区的投资环境做出总体评价。总体上,上海市级以上工业园区的投资环境接近中等水平,整体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子系统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程度不一,综合评价值高的园区,每个子系统的贡献率比较均匀,差异性比较小。综合评价值比较低的园区,各子系统的贡献率不均匀,差异性比较大。尤其在创新能力方面,所有工业园区都表现出不足, 今后要重点改善,以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整体工业园区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县域投资环境与投资导向分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2):109-115
从整体上看长江三角洲投资环境水平虽处于全国前列,但区内各部分如上海与杭嘉湖,宁镇扬,苏锡常通,甬绍舟等地市之间都还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种地域差异性,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县域投资环境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将三角洲地区71个县市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环境特征对其投资导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安徽沿江地带投资环境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4):302-307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安徽沿江地带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安徽沿江地带投资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就进一步完善沿江地带宏观投资环境,推动经济联合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许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2)
长江三角洲从整体上看其投资环境水平虽处于全国前列,但区内各部分,如上海与杭嘉湖、宁镇扬、苏锡常通、甬绍舟等地市之间都还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种地域差异性,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县域投资环境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将三角洲地区71个县市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环境特征对其投资导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环境投资的市场化运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政府财政资金不能满足环境投资资金的短缺现象及环境投资的低效率,本文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环境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现实中国环境投资市场化运作中政府、排污企业及金融企业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非市场行为。指出应规范政府、排污企业的环境投资行为,使其成为理性的环境投资主体,同时还应培育新的环境投资主体——环境投资公司。最终理源环境保护市场内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对于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方法仍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探讨了环保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概念和内涵,从政策服务、监管服务、治理服务、应急服务、信息服务和教育服务的六个方面明确了环保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对环保公共服务中权利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斐调查法和专家评估法,构建了以投入、资源、服务和结果的四要素为维度的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通过对2008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整体状况和问题所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够作为政府决策的量化工具,为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全国性、地区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探讨适台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显得相当重要。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对其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实例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中的应用具有把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货币形式.可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生态信息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及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且核算简单。有助于节省规划环评的时间和资源等优势,本文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Thi Binh Minh Nguyen A.T.M. Nurul Amin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2,4(3):279-297
In recent years flow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rapidly been increasing. It is now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urban growth in scor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Rapid urbanization in these countries is leading to many problems in the cities. Exist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municipal services have been unable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ed demand arising from growing population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Consequently, the environment in these cities has deteriorated alarmingly.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role of FDI in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EM) by analyzing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m for Hanoi City in Vietnam. The paper's analysis and findings are presented under three main themes: one, FDI, employment and income; two, FDI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three, potential of utilizing FDI for the provisio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UEI&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 data have been use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dra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1999-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环境效应.基于联立方程及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①对外直接投资对规模、结构与技术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此外,规模、结构与技术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于传导机制与终端影响的区域异质性,采用区域模型比采用全国模型更加合理;②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环境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有赢家,有输家,也有许多地区输赢参半.其中,受益地区往往为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华东),受损地区往往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东北).然而,赢者,其受益机制各有不同;输者,其受损机制也截然有异.③综合看来,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积极母国环境效应的一般机制在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消极母国环境效应的一般机制在于,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的非期望传导.可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性开放经济政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世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7-12
根据技术效率、经济效率、自然效率、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四个效率背离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福利损失问题。在分析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失效和价格背离现象。进一步指出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着自然资本富聚现象,并进一步分析其根源。包括:政府有效干预不足、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效率实现以对自然资本的低成本占用、机会导向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本的价值取向、对经济财富以及单一行为人的效率追逐、产权缺位等。强调需要强化环境管理的公共管理属性,并对环境资源的权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有效的界定和实施,通过制度和政策变革,干预和规范市场运作,促进资源的高效和公平配置。 相似文献
16.
Eero Palmujoki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6,8(1):1-17
This paper discusses public–private governance patterns which have emerged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se patterns
originate from a spontaneous non-governmental basis or have intentionally been created and constructe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or states. The paper identifies four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governments
and private actors.
Theoretically governance patterns in which private actors play a prominent role, pose a challenge to state sovereignty and
remould the traditional state centric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However, the article emphasises the fact that these
patterns remain no more than construc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nd governments, whose
first priorities are not alway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oldest public–private typ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organisations are in advocacy roles, refor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 more concrete
and sustainable way than the more recently emerging patterns.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internalization of negative externality,which is brought about by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conomic growth,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rnalization,it is necessary to make innovations on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system,find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establish a new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apital,and then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al capital,an exogenous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into an endogenous factor.Of this,the key of market mechanism and system innovation is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that i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apital and negative externality;the government defines the initial property righ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es environment energy trading market,so as to guide enterprises to trad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represented by carbon emission permit trading) based on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and to vigorously develop environmental finance and carbon finance. 相似文献
18.
甘昌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Z1)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企业如何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环境力),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不同的企业面对环境问题的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与企业本身的环境力有重要的关系,本文试图分析企业环境力的含义与内容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企业面对环境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98-201
结合近年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从环境权益的角度,深入剖析“环境损害”的现象与实质,兼与“环境侵权”、“环境侵害”辨析,借鉴国外立法经验,为制定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法》界定“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 相似文献
20.
环境规制相对力度变化对FDI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5-2007年间41个投资来源国和地区的数据,把41个投资来源国和地区分为25个发达国家与16个发展中国家(地区)两类,重点研究中国环境规制相对力度的变化对FDI的影响,并考察了借贷成本、双边贸易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等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进行中国环境规制相对力度的变化对FDI的影响的实证检验,为中国选择FDI的类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相对于投资来源国——环境规制相对力度越严格,来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FDI将减少;而来自发达国家的FDI并不受影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不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企业环保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其对环境规制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选择FDI的类型从外资的来源结构、产业结构、环境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