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现状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每15秒钟就有1名工人死于职业事故或职业病,每15秒钟就有160名工人发生职业事故,每年有234万工人因工死亡(其中202万人死于职业病,32.1万人死于职业事故),每天约6 300名工人死于职业事故和职业病,其中工作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约有5 500例,并且这些数  相似文献   

2.
海外新闻     
<正>美国劳工部发布2014年致命职业伤害普查结果9月17日,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发布了2014年致命职业伤害普查结果。2014年共发生4 679起致命职业伤害,平均每10万全职员工3.3起,与2013年持平。2014年的事故总数比2013年修正后的4 585起增长了2%,工作总时长也有所增长。劳工部部长托马斯·佩雷斯说:"美国每天有13名工人失去生命。2014年拉丁裔工人死亡人数为789人,2013年为817人。人数虽然已经下降,  相似文献   

3.
背景最近几年,全球生产事故持续增长。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约发生2.7亿起职业事故,200万人死于职业事故和与工作相关的疾病,1.6亿人遭受职业病。每年约增加90万起职业病新病例。约有17万农业工人因工作而死亡,几百万农业工人因农药中毒或因农机事故造成严重受伤,约4万人因农药中毒而死亡。石棉每  相似文献   

4.
全世界每年有200万职工因职业事故和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失去生命。据保守估计,全球每年发生2.5亿起工伤事故,1.6亿工人患职业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正工伤,又称"工作伤害"或"职业伤害",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责任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七种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  相似文献   

6.
赵瑞 《安防科技》2004,(3):37-37
滑倒、绊倒与坠落是仅次于交通事故造成个人伤害的原因.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人因滑倒、绊倒或坠落而受伤,估计每年造成近三十万劳工受到伤害,仅就坠落而言,每年便造成11,100人死亡.滑倒、绊倒与坠落事故占了职业伤害补偿费用的15%到20%.  相似文献   

7.
美国安全生产监察简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职业伤害和职业病迅速增长,安全生产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美国当时有位专家统计,“在过去的25年中,有超过40万工人死于和生产有关的事故和职业疾病.并且有接近5000万工人忍受着在生产过程中引发的事故致残的痛苦。”、“这些伤害,不但给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每年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在此背景下,经过美国朝野的努力,1970年.美国颁布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法》。  相似文献   

8.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每天因职业事故和与工作相关的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5000人。全球每年发生的职业事故为2.7亿起(死亡和非死亡),与工作相关的疾病为1.6亿例,有三分之一的疾病造成4天或4天以上工作日损失。因工伤害、死亡以及职业病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4%(约为12.514亿美元)。因工死亡和职业病造成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损失高于所有政府提供的援助  相似文献   

9.
环球博览     
表1 2002年度全世界与生产有关的职业死亡统计世界与生产有关的职业死亡人数近万人,其中因罹患与生产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职业疾病死亡160万人,事故死亡35.5万人。该统计数据还不包含路途伤害。在各类职业性疾病中,因工作条件恶劣导致的恶性肿瘤成为职业人群死亡的第一大杀手,每年因此死亡占职业死亡总数的32%。对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进行区域分布的分析发现,亚洲和非洲是两个事故高发区。其中,中国和印度成为两个事故大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安监三司 赵瑞华编译)经济人口死亡总人数其中:与生产有关的职业疾病死亡人数(保守统计) …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世界职业安全卫生日2006年世界职业安全卫生日活动将于4月28日举行。今年的活动重点是全球共同促进和建立体面的工作环境,活动主题为“体面的工作,安全的工作,艾滋病预防”。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目标是每年减少职业事故死亡人数,其中包括因艾滋病毒感染死亡人数以及不得在工作场所歧视或侮辱艾滋病毒感染员工,使他们体面的工作。今年的活动像往年一样,仍然是由政府组织、雇主组织以及工人组织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海外新闻     
<正>英国公布2018/2019年度职业伤亡数据2019年11月1日,英国职业安全健康执行局(HSE)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8/2019年度职业伤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该年度英国有58.1万名工人遭受非致命职业伤害,147名工人因职业安全事故死亡,另有140万人出现了职业健康问题。全年职业伤病共导致2 820万天的工时损失。  相似文献   

12.
欧盟每年因作业场所事故而导致平均缺勤3天以上的人数大约有500万人并造成1460万个工作日损失。有些事故对职工造成永久性伤害,影响人们今后的工作及生活。工伤事故在各行业无处不有,包括滑倒、绊到、跌倒、物体坠落以及涉及车辆和机械的事故。欧盟每年因职业事故造成的损失费用很高,其中包括: 病假工资、加班费、临时替代劳动、提前退休、招聘新的劳动者、再培训: 生产和经营的损失; 工厂、设备、材料和产品的损失; 处理事故的时间损失; 日益增加的保险金和律师费用; 工人道德低劣。据有关部门统计,欧盟的中、小型企业(SMEs)事故风险往往较高。50名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重点早已由"预防事故"转向了"预防伤害"。同时,加拿大强制推行员工伤害保险赔偿机制,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好职业伤害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1901年~19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面对工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事故频发倾向论”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第一个单因素理论(认为有的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应运而生。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格林伍德(M.Newbold)。  相似文献   

15.
1901年~19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面对工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事故频发倾向论”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第一个单因素理论(认为有的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应运而生。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格林伍德(M.Newbold)。  相似文献   

16.
宁丙文 《劳动保护》2009,(5):110-113
在全世界,每15s就有1名工人死于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有160名工人遭受工作事故的伤害。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00万名工人遭受工作事故的伤害,5500名工人死于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如果每天有5500人死于飞机坠毁事故,一定会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你好!我单位一名员工在应急救援的救火过程中腰部受伤,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认定为工伤?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事故伤害的。认定工伤的关键就在于患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基于事故伤害(外因)导致的患病,  相似文献   

18.
<正>职业伤害给员工本人、家庭、组织与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有证据表明,如果员工能始终如一地安全作业,很多类似事故都可避免。因此,人们逐渐重视起员工的行为安全,行为安全管理也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效果看,行为安全管理方法确实可以降低事故数量,利于企业安全绩效的好转。但是,它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们广西岑溪县建筑公司是1976年成立的一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保护工作实在太差。在公司领导人眼中。党和国家的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建筑业的安全规程制度好象都和我们公司无关。公司成立6年来,除给每个工人发过两个安全帽(近两年没发)、每年发5副手套外,其他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一点也没有。工人对此很有意见。 由于领导不重视安全,6年来因发生事故已死2人,重伤多人。1981年10月23日,在县人民银行工地施工中,又因无安全带和安全网,有个工人从五楼上摔下来(经抢救侥幸未死亡)。 我们要劳动保护,希望公司领导听听工人的呼声,也希望有…  相似文献   

20.
《现代职业安全》2014,(8):71-71
<正>如何避免事故后的二次伤害5月26日,湖北省孝感安陆市发展二路一城市道路改造工地发生坍塌,1名工人被埋压。接警后,孝感市公安消防支队迅速调集安陆中队赶赴现场施救,在抬送被困工人过程中,3名消防官兵和被救工人被突然发生的大面积塌方埋压,全部遇难。这起事故由于二次伤害,导致了后果的进一步扩大。其实,类似的事故曾经也发生过很多起。那么,在事故发生后,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二次伤害,避免事故后果进一步扩大呢?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截稿日期:2014年8月2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