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洱海浮游动物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洱海浮游动物季节变化规律及现状.结果表明:洱海浮游动物有3大类70种,其中轮虫43种,枝角类19种,桡足类8种;优势种以螺形龟甲轮虫、长额象鼻溞为主,螺形龟甲轮虫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都是全湖第一优势种,长额象鼻溞仅在秋季成为全湖第一优势种;密度季节变化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2005年9月(丰水期)和2006年4月(枯水期)两次对长江口轮虫的分布调查,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长江口轮虫的变化规律,比较南北两支轮虫种类、密度、生物量的分布状况,分析轮虫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盐度、径流量、含沙量等的关系,探讨南水北调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轮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年9月(丰水期)和2006年4月(枯水期)两次对长江口轮虫的分布调查,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长江口轮虫的变化规律,比较南北两支轮虫种类、密度、生物量的分布状况,分析轮虫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盐度、径流量、含沙量等的关系,探讨南水北调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洱海富营养化时空分布模糊评价及成因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模糊方法对洱海富营养化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洱海营养化状况从1988~1991年呈上升趋势,且其年内分布规律为冬春低、夏秋高。空间分布,则表现为南部、北部、西部、东部较相应的中部高。并对此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洱海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洱海湖滨带的大型水生植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计发现大型水生植物32种。水生植物在洱海湖滨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南部、西部以及个别湖湾。洱海水生植物优势物种为微齿眼子菜、苦草和金鱼藻;根据大型水生植物物种优势度和群落组成特征,可分为11个群落类型。2015年4月洱海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分布面积约为1241. 86hm2,占湖泊总面积的5. 17%;资源现存量约为1. 76万t·FW,平均生物量为7352. 5 g/m2·FW。与历史文献记载相比,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的分布面积继续减少。  相似文献   

6.
洱海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洱海水环境现状及其特征,分析了洱海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洱海沉积物有机质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有机质不同组分〔TOM(总有机质)、ASOM(土壤活性有机质)、LFOM(轻组有机质)和HFOM(重组有机质)〕在洱海沉积物表层和垂向的空间分布、来源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OM)在25.7~148.9g/kg之间,w(ASOM)在4.4~62.5g/kg之间,w(LFOM)在0.2~4.2g/kg之间;w(TOM)和w(ASOM)空间分布趋势为北部湖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西部湖区高于东部湖区;w(LFOM)分布趋势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北部湖区;洱海沉积物各组分有机质均为表层富集,而在8~30cm基本稳定,有机质组分活性越强,其富集速率越大. 湖心平台沉积物中TOM富集速率最大,北部湖湾沉积物中ASOM富集速率最大,中部湖区LFOM富集速率最大. 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高、活性强、矿化程度低;与滇池相比,其表层富集速率较低. 北部三江和西部十八溪是洱海有机质的主要外源,退化的沉水植被是其主要内源. 水生植物残体沉积和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洱海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云南洱海沉水植被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1998年4月对洱海沉水植物进行了全湖大调查,初步摸清了洱海沉水植物主要优势种、群落类型与分布以及春季生物量.结合历史资料,对洱海沉水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洱海沉水植物种类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简单化,优势种以较耐污的微齿眼子菜为主,植被资源呈现退化趋势.并从水体富营养化发展与网箱养鱼2个方面对洱海沉水植被动态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蛭形轮虫常被用作生物处理性能良好的指示生物.本文以一种常见的蛭形轮虫—旋轮虫(Philodina sp.)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旋轮虫及其分泌物对活性污泥处理性能和细菌的作用方式,以明确旋轮虫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旋轮虫及其分泌物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活性污泥对COD、氨氮、总磷的去除率,且两者的提高效果相近,表明旋轮虫分泌物是旋轮虫对活性污泥的主要作用形式,即非直接捕食性的间接作用是其主要作用形式.旋轮虫分泌物对絮凝性细菌的絮凝性、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同步硝化和脱氮效能均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表明旋轮虫提高活性污泥活性的作用是通过其分泌物提高细菌活性的结果.此外,通过使用根癌农杆菌KYC55从旋轮虫分泌物中检测出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表明旋轮虫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其分泌物误导或触发细菌的群体感应所致.本文结果为研究微型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揭示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源磷负荷状况,研究了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P)为418.71~1108.34mg/kg,空间分布总体呈中部湖区>南部湖区>北部湖区;w(IP)为302.35~871.00mg/kg,分布趋势与w(TP)相同;w(Fe/Al-P)为36.22~406.40mg/kg,与w(IP)分布趋势相同;w(Ca-P)为172.34~420.38mg/kg,北部最高;Fe/Al-P和Ca-P是IP的主要形态. 夏季(7月)w(TP)、w(IP)和w(Fe/Al-P)升高,w(labile-P)(labile-P为弱吸附态磷)和w(Fe/Al-P)季节性差异显著. 沉积物柱状样w(TP)、w(OP)、w(labile-P)和w(RSP)(RSP为可还原态磷)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富集明显;w(IP)、w(Fe/Al-P)和w(Ca-P)随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洱海沉积物磷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随水深增加沉积物中w(TP)呈升高趋势,不同形态磷分布受水生生物活动影响较大. 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w(TP)高,其中w(IP)及其所占w(TP)的比例较小,磷内源可释放量较低,Fe/Al-P和RSP等生物可利用磷的质量分数及其占w(TP)的比例较大,释放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洱海流域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9年5月对洱海及其流域内的海西海、茨碧湖和西湖3个小型湖泊的水环境和浮游生物的调查,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和营养状态指数(TSI)法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流域湖泊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健康状态较差;各湖泊健康状态存在空间差异:海西海和茨碧湖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为中等,西湖和洱海健康状态为较差;而洱海湖泊内健康状态同样存在空间差异,北部和中部深水区较其他区域健康状态好.2种评价方法比较表明:洱海流域湖泊属于营养盐和生物量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响应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适用于洱海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此外,整理分析洱海浮游生物历史数据,同样采用EHI法评价得出近20年来洱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呈逐渐恶化趋势,尤其1997年健康状态最差.  相似文献   

12.
杨解昌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1):110-112
利用2000~2004年对洱海微生物的常规监测数据,探讨了洱海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并用微生物的水质评价指标,对洱海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3.
Microorganisms are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freshwaters and upslope soils remain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cterial distribution in a plateau freshwater lake, Erhai Lak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ts upslope soils.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illustrated high bacterial diversity in lake sediments and soils. Sediment and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Chloroflexi and Planctomycetes. However, a distinctive difference in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found between soil and sediment ecosystems. Water content, nitrogen and pH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across Erhai Lake and its upslope soils. Moreover,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might also be shaped by plant types. This work could provide some new insights into plateau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microbial ecology.  相似文献   

14.
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IVANOFF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湖区沉积物w(OM)较高(2.50%~11.72%),而中部的深水湖区沉积物w(TP)较高(710.29~1 961.22 mg/kg);沉积物w(OP)为212.71~526.23 mg/kg,与w(TP)分布趋势一致;沉积物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为Residual-Po(残渣态有机磷)> Fulvic-P(富里酸结合态有机磷)> HCl-Po(酸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活性有机磷)>Humic-P(腐殖酸结合态有机磷). 沉积物w(OM)与w(OP)/w(TP),w(Fulvic-P)和w(Humic-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w(Residual-Po)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w(NaHCO3-Po)和w(HCl-Po)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洱海沉积物有机磷主要以非活性有机磷(Residual-Po和Humic-P)为主(平均占58.74%),且w(Fulvic-P)占w(OP)的百分比均高于营养水平较高的湖泊,而w(HCl-Po)占w(OP)的百分比相对较低(除E7采样点外). 即洱海沉积物有机磷形态特征决定了其生物有效性较低. 沉积物有机磷赋存形态特征很可能是上覆水磷浓度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而沉积物w(TOC)/w(OP)<200则意味着其有机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5.
洱海水华蓝藻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洱海水华藻类长期监测的基础上,报道了洱海水华蓝藻群落中的优势种类共计3属12种,并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进一步讨论了近年来洱海藻类水华的发生特征和演替规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及空间分布,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其结构组分特征,探讨了DON与湖泊水质间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洱海上覆水DON含量在0.08~0.33mg/L之间,全年平均为0.18mg/L,时间分布为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空间分布呈南部 > 北部 > 中部的趋势,垂向分布呈中层 > 表层 > 底层的趋势.洱海上覆水DON腐殖化程度较高,取代基中羰基、羧基、羟基、酯等含量较少,主要以脂肪链为主;自生源指数(BIX)在0.84~1.19之间(平均值0.94),荧光指数FI值在1.58~1.66之间(平均值为1.63),表明洱海上覆水DON受陆源输入和内源生物代谢共同影响;另外,洱海上覆水DON主要组分为腐殖质类物质(平均61.82%),且在0~2m各荧光组分转化量最大,其类蛋白成分P(I+II,n)始终小于20%.洱海上覆水DON和溶解性总氮(D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9, P < 0.01),类蛋白物质与类腐殖质比值(P(I+II,n)/P(III+V,n))与TN、DTN和SRP呈显著正相关(R=0.467~0.552, P < 0.05),表明上覆水DON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洱海水质状况,特别是其类蛋白物质含量能较好的指示其水质状况,即类蛋白物质含量越高,上覆水体氮磷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7.
论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洱海流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应从控制人口、建设生态工程、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能源结构和推广生态农业等方面实施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洱海东区湖滨带现状及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洱海是云贵湖区的一个重要淡水湖泊.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造成洱海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尤其是作为湖泊保护屏障的湖滨带,其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生态功能退化,急需进行生态修复.针对洱海湖滨带的现状和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设计分区、工艺流程和设计内容,提出了洱海东区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