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天文灾害学刍议(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提出了天文灾害的概念,认为它是天文学与灾害科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作为这个题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初步讨论了天文灾害学的研究范围,简要地介绍了作为一个天体的地球的概况、地球所处的天文环境,以及天文因素与地球各圈层的物理过程的可能关系。作者将在这个题目的后续部分对天文灾害学研究的意义、进展、主要内容及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频率特征及时间序列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华  徐容乐 《灾害学》1998,13(3):7-12
根据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分形理论对其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不仅探讨了历史灾害性海潮随时间演进的频率变化特征,而且判定了灾害性海潮时间序列的分形性质,在经基础上,还深入讨论了其分维与历代灾害性海潮暴积累发生次数和累积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维随时间演进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承压深井对含水层的应力应变反映较灵敏,某些地表荷载的变化,也会引起承压井水位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前对地表荷载效应多从排除干扰的角度出发,用回归统计等数学方法求出地表荷载与水井水位变化的关系。本文以降水荷载和海洋潮汐荷载为例,利用弹性理论和地下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地表荷载影响承压含水层水头的偏微分方程,并从这些偏微分方程的解中讨论了降水荷载和海潮荷载对深井水位的影响及其与含水层物理力学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震波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波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跟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一样,是地球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其进展对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地球内部的细节及物性具有重大意义,对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对地震波非线性反演问题理论研究的进展作了评述;在简单回顾非线性反演方法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常见的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对非线性反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同时指出了目前非线性反演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的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5.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多少诗人和画家描绘它、赞美它。我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月亮的动人传说。然而,你可曾知道,月球也许是给人类制造不少灾祸的魁首。地震与月球究竟有没有关系?这是近百年来一直困扰科学家的问题。现在,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终于证实:月球引力影响海洋潮汐,在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积蓄大量能量之际,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6.
鲁10井(济南话剧团井)水位不仅能反映地球的潮汐应变,同时也记录到全世界大地震后瑞雷波绕地球表面传播所引起井水波动。震时水位波幅与震级大小相关;震时水位阶大小与震中距相关;震时水位阶起始方向与地震仪垂直向初动方向具有一致性。井水位较好地反映地震瑞雷波是与井孔的岩性、含水体导水系数、径流条件、井孔结构以及构造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检讨现今地震预报问题入手 ,正视其不足 ,寻找新的可避免其不足的途径 ,提出了依据波动信息预报地震的概念。这里所说的波动信息是特指通过地球质点传播的各种波所固有并夹带的信息如地震波信息、电磁波信息、潮汐波信息等等。本文将波动和波谱的检测与分析研究归结为 3条 :1 用什么仪器、摆成什么阵势检测可用于地震预报的波动信息 ;2 如何分析这些检测到的波动信息并确定与地震孕育、发展、发生有关的信息参数 ;3 如何将有关信息参数形成地震预报判据或指标 ,预报未来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地震地下水潮汐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井水位的固体潮效应、气压效应、地表水体潮汐效应和水井含水层的潮汐响应函数.介绍了地下水潮汐响应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结果以及地下水潮汐研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有历史记载以来渤海地震区的地震资料,通过华北、华南及东北等地震区的比较,讨论了渤海震区强震的频发性特点。同时根据渤海震区的地温场、重力场、电磁场等地球物理场及其有关反演解释资料以及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渤海震区的震源环境条件,通过与华北等震区对比阐述了渤海地震区震源环境特征。讨论了该震源环境条件对渤海震区地震频发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地球表层概念"的界定与发展和基于新概念的地球表层系统(结构)等进行了综合讨论和阐述;定义了地球表层概念的内涵,提出:地球表层是指地表和近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和渗透的地球部分,是地球上部多态(固、液、气、生物和有机态)物质相互渗透、交融并不断进行物能交换、转化和作用而结合形成的具有内部协同性和一定系统结构的有机整体,是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地表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基础;进一步确立了地球表层的空间位置和范围(外延),即包括地球表面上下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物理(能量)场及其相关作用在内的地球空间,其下界是软流圈(以软流圈为过渡层),上界为大气圈最外层,至少应包括磁层在内;岩石圈以下的地幔和地核与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均为地球表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巴黎协定》确定的1.5℃和2℃温控目标下,全球减排压力剧增,因此地球工程温控手段被多次讨论。针对地球工程中讨论最多的太阳辐射管理,基于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实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5)两种情景,以2010-2099年中国日值降雨量数据对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时空分布及其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地球工程有利于中国整体降雨量的增加。2010-2099年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呈增加趋势,且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增加趋势大于非地球工程,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变化趋势的相差幅度不大。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非地球工程呈减少趋势;七大地理分区的降雨量变化趋势在地球工程情景下高于非地球工程。(2)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研究时段在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空间分布相似,仅面积分布有所不同。地球工程实施期间多数地区降雨量减少,地球工程结束后的2070-2099年降雨量明显显著。(3)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多于非地球工程,尤其是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中国降雨量增加区域明显增多。降雨量波动特征在地球工程情景下相比非地球工程整体有所减小,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降雨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2019,(1)
在地球工程对中国极端降雨致灾因子危险性影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试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 5)日值降雨数据,以日均值降雨量的95%分位数定义极端降雨事件。同时结合IPCC SSP3情景下的中国分省人口数据,评估了中国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并对两种情景下的风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球工程能够有效降低中国整体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且实施期间的降低作用高于实施结束期。两种情景下中国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的区域差异增大,地球工程未能改变中国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的相对格局,表明在当前Geo MIP模式设定的地球工程实施当量下,人类能够有效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且不影响区域气候相对格局。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内容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讨论了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中的几个问题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在则木河断裂带宏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破裂实验成果,对包括1850年大震变形带在内的断裂产物进行定向原态采集、固结、制片和镜下系统观测,从复杂纷呈的变形遗迹中鉴别出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最后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强潮河口区引水造成的城市河道淤积问题,以杭州市某泵站为例,根据历时1年的实测资料,分析r引水含沙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引水含沙量在半日潮周期、半月潮周期和1年中的变化规律,以及随潮汐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强潮河口区引水应顺从潮汐变化规律,控制高含沙量时段的引水是减少河道淤积的关键,并据此提出了引水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海安地区近10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洪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海安地区史志资料作了搜集与整理,利用Mann-Kendall法对该区1951年以来汛期总量与夏季最高温作了突变检测分析,以对该区近1000年来洪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做一探讨.结果表明,小冰期时期湿润与波动剧烈的气候条件是研究区频繁发生水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区地势低平,极易遭受水灾、热带风暴及海潮涨溢的影响.MK突变检验表明,研究区汛期总量的突变发生时间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而历年夏季最高温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具体时间大致在1993年左右.汛期总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在其后汛期径流量又呈上升趋势;夏季最高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在其后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最高温与汛期总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大可能导致洪灾事件的增多,因而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的情景下,研究区乃至长江下游防洪抗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韩恒悦  李昭淑 《灾害学》1995,10(1):39-45
本文讨论了在秦岭、巴山地区开展山地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有关问题。并通过陕西柞水踩玉河流域的现场考察,总结研究了该流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山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致灾原因以及防御对策等。本文对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减轻山地自然灾害作了有的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在秦岭、巴山地区开展山地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有关问题.并通过陕西柞水踩玉河流域的现场考察,总结研究了该流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山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致灾原因以及防御对策等。本文对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减轻山地自然灾害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22年8月2日(中华民国十一年农历六月初十日),广东省汕头地区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台风海潮灾害,40,000余人丧生(一说死亡61,000人,待考——编者注)。这是我国本世纪死伤最严重的一次台风海潮事件,史料上简称“八二台风”。  相似文献   

20.
基于振动的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估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状况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土木工程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在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结构损伤诊断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的发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最后对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诊断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