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斜长石,这种低温下稳定的KAlSi_3O_8三斜晶系,空间群为Cl。Al和Si是有序的,在结晶学上占有特殊的位置(Eailey and-Taylor,1955)。微斜长石双晶借形变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机械剪切作用生长而成。伯吉尔德(Boggild,1911)记述了具三斜晶系外形的无双晶微斜长石的出现呈蔓生状(Cvergrowth)于十字格子状微斜长石之上。十字格  相似文献   

2.
一、序言钾长石按 Al/Si 的有序度是从单斜晶系向三斜晶系变化的。戈尔德施密特(Goldsmith)和拉维斯(Laves,1954)用 X 射线研究了透长石与最大微斜长石之间的中间矿物的构造。他们论述了关于三斜度和双晶晶域大小的问题,认为正长石系由非常小的晶域构成的,其幅度和有序度一起变化。从单斜晶系开  相似文献   

3.
在可吸入性颗粒物粒径范围内(d_p<10μm),上海市区大气中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分布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μm左右(积聚模态粒子区)和4.5μm左右(粗粒子区),且呈现大粒径处峰值大于小粒径处峰值的趋势。与质量浓度分布曲线相似,质量概率密度分布也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8μm左右和4.0μm左右。模拟结果表明,上海市区大气中气溶胶粒子质量概率密度分布规律符合双重分布函数:y=exp[-(a_4d~4 a_3d~3 a_2d~2 a_1d a_0)],所表征的类型,应用双重分布函数能解释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段化杰  邓正栋  邓非凡  许艾 《环境工程》2018,36(11):147-151
为反演岱海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和悬浮物浓度,在获得2017年8月10日水面以上遥感反射率R_(rs)(λ)、去水吸收系数an-w(λ)和悬浮物浓度C_(SM)等40组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基于QAA(quasi-analytical algorithm)模型,选取参考波长λ_0,反推出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b_(bp)(λ)并对其幂指数Y拟合,构建改进的QAA模型,并建立基于b_(bp)(λ)的C_(SM)反演模型。将改进的QAA模型应用于Sentinel 3 A OLCI遥感数据,得到岱海C_(SM)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710 nm适为参考波长;反推出的40组Y范围为0.99~2.65,与水下反射率之比r_(rs)(400)/r_(rs)(560)的线性拟合精度R~2为0.851;在400,440,560 nm等处an-w(λ)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7%以下;b_(bp)(665)与C_(SM)线性拟合精度R~2为0.915,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4.44 mg/L和9.73%;岱海悬浮物浓度呈现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增高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β-环糊精对4种有机农药溶解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3种有机农药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β-环糊精能够促进西维因、草枯醚、五氯酚的水溶性,并且相对增溶倍数随着β-环糊精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依次为西维因:St/So=0.1185Co 1.039;草枯醚:St/So=0.17C。 0.81;五氯酚:St/So=0.546Co 1.12)而对多菌灵的溶解度反而降低(y=-0.048x 1.00)。增溶作用主要是由于农药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互花米草沼泽湿地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及垂向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河口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空间变异的关键因素,采用PCR-RFLP技术及测序分析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及垂向分布进行了研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划分为3大类群: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微菌目(Methanomirobiales)和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在不同的土壤深度,产甲烷古菌的群落结构呈现出空间变异的特征.0~10 cm土层占优势的产甲烷古菌菌属为Methanoregula和Methanobacterium,分别约占46%和43%;10~20 cm土层主要菌属为Methanoregula、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lobus,分别约占66%、13%和12%,Methanoregula为优势菌属;20~30 cm土层主要菌属为Methanoregula、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genium,分别约占65%、11%和12%,Methanoregula为优势菌属.Shannon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计算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H'=2.69,D=0.073)和20~30 cm土层(H'=2.47,D=0.093)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明显高于0~10 cm土层(H'=1.60,D=0.292).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燃煤中汞含量较高,在贵州省农村分散式燃煤的使用是个普遍现象。为了解煤在分散式燃烧过程中造成的汞排放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江南煤都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高汞含量煤产区,黔西南州兴仁市厂头村为研究区,对农户所用煤和燃烧过程中的炉渣、烟气以及周边农用地表层土壤样品中的汞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监测了当地农户室内和室外空气汞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煤中汞含量为0. 34±0. 18 mg/kg,炉渣中汞含量为0. 13±0. 10 mg/kg,烟气中汞含量为23±16μg/m~3。研究区的土壤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的含量分别为0. 37±0. 08 mg/kg和0. 64±0. 35μg/kg,THg与MeH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 375,P0. 05)。土壤总汞浓度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总汞风险筛选值。地累积指数法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总汞和甲基汞污染指数分别为0. 18±0. 33和0. 15±0. 79,存在一定的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巨牡蛎(Crassostrea sp.)对燃煤电厂脱硫海水中汞的生物累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锡尧  袁东星  陈耀瑾 《环境科学》2013,34(4):1374-1379
研究了巨牡蛎(Crassostrea sp.)对配备烟气海水脱硫装置电厂的脱硫海水中汞(Hg)的生物累积.在电厂的排水口(实验点)和参考点分别吊养牡蛎群,定期采集样品,测定海水中的Hg浓度和牡蛎的Hg含量(均以干重计).实验点和参考点海水中的总汞(THg)浓度分别为(120.6±55.5)ng.L-1(n=5)和(2.7±1.0)ng.L-1(n=5),甲基汞(MeHg)的浓度分别为(0.30±0.44)ng.L-1(n=5)和(0.28±0.31)ng.L-1(n=5).在7 d内,实验点牡蛎体内THg含量从(138.3±14.3)ng.g-1(n=6)迅速增加到(3 012±289)ng.g-1(n=6),且在后来的34 d内,一直保持在2 935~4 490 ng.g-1的高含量水平;而参考点牡蛎对THg未见明显累积,为60.7~137.5 ng.g-1之间.暴露期间实验点牡蛎体内MeHg的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保持在55.4~73.1 ng.g-1之间.而参考点牡蛎MeHg含量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在15.6~55.6 ng.g-1之间.本研究表明,燃煤电厂排放的脱硫海水中的THg可被牡蛎迅速累积至很高的含量水平,有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脱硫海水中MeHg的浓度很低,其在牡蛎体内未见明显累积;在本研究的条件下,未观测到牡蛎自身合成MeHg或将无机汞转化为MeHg.  相似文献   

9.
采用Co(Ⅱ)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有机染料,主要评估了Co(Ⅱ)/PAA体系的氧化性能并考察不同因素对酸性橙(AO7)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Co(Ⅱ)/PAA体系能有效脱色有机染料,其氧化能力与Co(Ⅱ)/PMS体系相当并优于Fenton体系. AO7的脱色效果随PAA和Co(Ⅱ)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Co(Ⅱ)]_0为0.01 mmol·L~(-1)、[PAA]_0/[AO7]_0为4/1时,反应60 min可使92%的AO7脱色.弱酸或中性的环境有利于AO7的脱色,存在Cl-和HA时不利于AO7的脱色.采用抑制剂抗坏血酸、叔丁醇、甲醇等实验方法,推测Co(Ⅱ)/PAA体系中产生的CH_3COO·和CH_3COOO·是对AO7起主要降解作用的自由基.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该自由基主要攻击AO7分子中的偶氮键及萘环结构,从而达到AO7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0.
2.3.2元素的群分析及其意义本文集中江段平水期的55个样本(a=0.05,f=45~55,r=0.27~0.29)20种元素共1000余个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了R型群分析,研究了20种元素变量之间的关系.图2把20个元素按亲疏关系达显著水准以上(R=0.3以上)的作如下组合,第一组为Ca、Co、Na、Si、K、Al、Fe、Mn、Mg、As、Ni、Zn、Sr、Cr、Pb、Cu,该组包括全部第一类元素和第二类中的大部份亲疏元素和亲石元素;根据岩矿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温饱和溶液蒸发法,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与钻(Ⅱ)发生原位反应得到一种新型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单晶Co(C3H6NS2)3·C6H12N2S3;通过单晶x衍射、红外光谱和C、N和H元素分析对该单品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单晶的空间群为P-1,在不对称单元中有1个Co(Ⅲ)中心,3个新配体C3H7NS2和1个TMTM;Co(Ⅲ)呈现出稍微偏斜的八面体的配位几何构型.利用该单晶催化氧化降解了直接蓝6和直接绿28;结果显示,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染料的降解率和矿化率都较高,这是因为活性中心Co(Ⅲ)提高了H2O2的效率.当投加量在1 200~1 600 mg·L-1之间时,处理90 min后,直接蓝6和直接绿28的降解效率可分别达到94.39%和94.78%.相比之下,不加该单晶光催化剂,其它条件完全相同时,处理90 min后2种染料的降解率均不到45%,降解缓慢.使用后的单晶,通过过滤,可反复使用,有利于降低处理成本.此外还研究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反应遵从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2种染料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为3.03×102和6.25×102mg·(L·min)-1,吸附常数K分别为1.52×10-4和7.23×10-5L·mg-1.  相似文献   

12.
污泥厌氧发酵生产乙酸是实现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污泥中的ρ(乙酸),分别考察了Fe2+、Co2+、Cu2+、Zn2+和Mn2+5种微量金属元素的投加影响. 结果表明,5种微量元素都可以促进污泥中乙酸的产生,作用大小依次为Co2+>Mn2+>Fe2+> Zn2+>Cu2+. 但当Fe2+、Co2+、Cu2+、Zn2+和Mn2+投加量(以w计)分别超过0.100 0%、0.006 0%、0.002 0%、0.004 0%和0.100 0%时,ρ(乙酸)却明显下降. 分别选取Fe2+(0.040 0%~0.150 0%)、Co2+(0.002 0%~0.008 0%)、Cu2+(0.000 5%~0.006 0%)、Zn2+(0.000 5%~0.010 0%)和Mn2+(0.040 0%~0.150 0%)进行响应面条件优化试验. 在Fe2+、Mn2+投加量均为0.090 0%,Co2+、Zn2+投加量均为0.005 0%,Cu2+投加量为0.003 5%的组合优化条件下,ρ(乙酸)高达3 452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61.80%. 最优的微量元素投量组合条件下获得的试验结果与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值(3 475 mg/L)拟合率高达99.34%,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13.
城市湖泊沉积物微塑料污染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王璇  牛司平  宋小龙  饶竹  战楠 《环境科学》2020,41(7):3240-3248
近年来,出现在环境中的微塑料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选择马鞍山市雨山湖和南湖等典型城市湖泊,研究春夏两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物理形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湖泊中微塑料的来源.结果表明,春季沉积物中微塑料平均含量为(0.028 4±0.059 7)g·kg~(-1),平均丰度为(278.9±529.1)n·kg~(-1);夏季微塑料平均含量(0.031 7±0.077 8)g·kg~(-1),平均丰度为(277.1±395.6)n·kg~(-1),利用配对样品T检验法发现春夏两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含量(N=22,t=-0.269,P=0.791)与丰度(N=22,t=0.035,P=0.973)无明显相关差异性.根据形状将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分为纤维、薄膜和颗粒这3种类型,相应占比分别为52.9%、 28.9%和18.2%.粒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微塑料的粒径小于1 mm,可占总数量的83.9%,微塑料主要为聚乙烯和聚丙烯且表面严重风化.人流量大、车流量大和水上活动多的区域污染较为严重,揭示了湖泊沉积物微塑料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性.大气沉降(纤维类)、地表径流、衣服洗涤(纤维类)、湖内大塑料降解和渔业活动(渔网、发泡类)等为湖泊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硫酸盐对淡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远  樊娟  刘春光  庄源益 《环境科学》2009,30(8):2253-2258
为了解硫酸盐含量增加对富营养化淡水水体藻类生长及群落演替的影响,对天津市某景观水体藻类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按硫酸盐投加方式分设对照组(G0)、逐步投加组(G1)和一次性投加组(G2).结果表明,向水中投加一定浓度硫酸盐可以抑制原有蓝藻和硅藻生长,而绿藻种类和生物量增加.G0和G1组的种类数和生物量相近但是大于G2组.G0、G1和G2组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98.46、96.09和81.19 mg.L-1.对照组几乎始终是皮状席藻(P.corium)和两栖颤藻(O.amphibia)等蓝藻为第一优势种,而投加硫酸盐的G1和G2组优势种从皮状席藻和小颤藻(O.tenuis)等蓝藻向四尾栅藻(S.quadricauda)、放射多芒藻(G.radiate)和斜生栅藻(S.obliqus)等绿藻演替.群落平均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G0(1.49±0.32)相比,投加硫酸盐的G1(1.70±0.18)与G2组(1.68±0.40)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代伟  赵剑强  丁家志  刘双 《环境科学》2019,40(8):3730-3737
采用稳定运行在高盐高碱环境厌氧/好氧/缺氧(A_n/O/A)模式下的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考察在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硝化反硝化过程及N_2O产生特征.结果表明,在C/N为5、2和对照组(C/N=0)时,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8. 17±0. 42)%、(65. 78±2. 47)%和(44. 08±0. 27)%; N_2O的产生量分别为(32. 07±2. 03)、(21. 81±0. 85)和(17. 32±0. 95) mg·L~(-1); N_2O转化率(N_2O产生量在去除总氮中的比例)分别为(29. 75±0. 93)%、(30. 04±2. 17)%和(41. 69±0. 80)%.高盐高碱条件下,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受到很强的抑制作用,硝化过程基本停留在亚硝酸盐阶段.由于高盐高碱环境对N_2O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使得异养反硝化过程产生了大量N_2O,随着碳氮比的增大,有更多的碳源用于反硝化过程,因而总氮去除率和N_2O产生量均随之增加.随着碳氮比的增大,N_2O转化率随之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异养反硝化过程氮素还原酶对电子的竞争所形成的,碳氮比越高,电子竞争越弱.高通量测序表明:在SBBR中,氨氧化细菌(AOB)被富集,而几乎不存在NOB;优势异养反硝化菌属主要是Thauera、Azoarcus和Gemmobacter.  相似文献   

16.
太湖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空间分布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对太湖生态湖区进行分区的基础上,监测各湖区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动力学参数以及常规水环境化学指标,探讨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APA)、最大反应速率(Vmax)值及碱性磷酸酶反应米氏常数(Km)值分布均呈空间异质性;APA与Vmax值具有相似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即西岸河口区水体中APA值与Vmax值最大,分别为(9.43±5.30)nmol.(L.min)-1和(13.70±7.42)nmol.(L.min)-1,在其他湖区依次为湖心区>草型湖区>梅梁湾区>竺山湖区>贡湖区;草型湖区Km值(20.50±11.30)μmol.L-1>贡湖区>竺山湖区>梅梁湾区>湖心区>西岸河口区(9.17±3.46)μmol.L-1.太湖水体中Vmax与pH、总磷(TP)、叶绿素a(Chla)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pH=0.651 2**(p<0.01)、rTP=0.488 5**(p<0.01)、rChla=0.765 6**(p<0.01),但与水温、溶解性总磷(DTP)、正磷酸盐(PO43--P)无显著的相关性;Km值与TP浓度间呈显著的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河流甲烷排放的关键因素,采用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测序分析对浑河底泥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浑河底泥产甲烷古菌划分为4大类群: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微菌目(Methanomirobiales)、甲烷胞菌目(Methanocellales)和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产甲烷古菌的群落结构呈现出空间变异的特征.河流上游占优势的产甲烷古菌菌属为Methanosarcina和Methanospirillum,分别约占46.2%和20.8%;中游主要菌属为Methanosarcina、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methylovorans,分别约占40.9%、20.7%和15.2%;下游主要菌属为Methanosarcina和Methanobacterium,分别约占46.7%和22.1%.浑河底泥中Methanosarcina为优势菌属.Shannon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计算结果表明,河流上游(H'=1.56,D=0.33)和中游(H'=1.79,D=0.26)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与下游(H'=1.65,D=0.32)均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长江输送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模拟不同采样时间长江输送悬浮态颗粒物实验,通过测定藻类增长潜力来讨论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悬浮物中生物可利用磷(SSBAP)含量在不同采样时间(2001年2月、5月、12月和2002年8月)的平均值分别为(288 3±49 4),(228 2±38 2),(251 6±32 9)和(182 0±8 1)mg·kg-1.不同藻种的SSBAP BAP平均值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lnosa)54 2%,斜生栅藻(Scendesmusobliquus)60 3%.在4次采样中,通过大通站的BAP浓度均大于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值(0 02mg·L-1),说明SSBAP对长江流域、河口及近海区营养盐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颗粒态磷是长江河口及近海区富营养化的潜在污染源,它对河口及近海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过氧化氢在常温常压下对模拟含硫废水进行受控氧化,探讨了受控氧化过程对单质硫收率的影响,并对氧化过程中固相产物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投加量为9 m L·L-1、初始p H为6、反应时间为10min条件下,将反应体系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在(30±5)m V时能较好实现含硫废水的受控氧化,此时单质硫收率达76.35%,当体系ORP由(-50±5)m V升高至(50±5)m V时,副产物S2O2-3收率显著下降,由26.54%下降至5.3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氧化过程中的固相产物主要为正交晶系斜方硫;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液相中的单质硫由多个极小的颗粒聚集而成,其粒径由纳米级逐渐增大至微米级.同时,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分散剂证明了单质硫颗粒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颗粒间发生了团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活性炭上负载铁、锰和铈离子的方法,制备Fe-Mn-Ce/GAC催化剂,并研究其在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反应(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zonation process,HCOP)和尾气利用-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反应(ozone reuse-HCOP,ORHCOP)深度处理生物制药废水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HCOP工艺中,在反应时间为120 min,初始pH为9,催化剂投加量为2 g/L,催化剂粒径为0. 15~0. 35 mm条件下,COD和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0. 78%和94. 35%[出水浓度分别为(57. 03±0. 57),(0. 38±0. 06) mg/L]。OR-HCOP工艺中,ρ(COD)和ρ(NH4+-N)进水分别为(294. 46±2. 11),(5. 99±0. 06) mg/L,尾气催化氧化后分别降至(103. 63±3. 20),(0. 97±0. 08) mg/L,臭氧催化氧化后进一步降至(39. 42±4. 71),(0. 32±0. 02)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6. 62%和94. 59%,且可回收臭氧57. 47%。在HCOP最佳工艺条件下,Fe-Mn-Ce/GAC至少可循环使用6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