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评价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糜烂性毒剂芥子气(HD)模拟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CEES)、G类模拟剂磷酸三甲酯(TMP)和甲基对硫磷农药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对模拟剂的增溶倍数服从线性规律.HP-β-CD和亚碘酰苯甲酸 (IBA)包结物对CEES和丙氟磷农药(DFP)的催化降解结果表明,CEES被HP-β-CD包结,与空腔中的IBA相遇,部分水解,部分被IBA氧化;DFP在包结物消毒剂溶液中的降解呈拟一级反应,水解速率随IBA浓度的提高呈线性增加,降解速率比IBA胶束溶液提高了近6倍,推测在反应过程中DFP进入HP-β-CD空腔,IBA催化DFP发生P-F键断裂降解反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3种羟丙基环糊精(HP-α-CD、HP-β-CD、HP-γ-CD)和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Triton X-100)对土壤中2-硝基联苯的解吸行为的影响。通过比较摩尔增溶比率(MSR)的大小,确定了这5种添加剂对2-硝基联苯增溶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Tween 80,Triton X-100,HP-β-CD,HP-γ-CD,HP-α-CD。在5种添加剂中,HP-β-CD对促进土壤中2-硝基联苯的解吸最有效,且促进作用与其用量成正比。HP-α-CD对解吸过程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Tween 80和Triton X-100由于易吸附于土壤中的特性,在低用量时对2-硝基联苯的解吸产生了负作用,只有用量足够大时才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糊精因其具有包合增溶特性,单独或与高级氧化技术(如Fenton氧化)耦合可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污染修复,然而环糊精的稳定性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环糊精在Fenton体系中的降解动力学及转化产物,评估了环糊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β-环糊精(β-CD)在Fenton体系中反应速率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加,符合二级动力学过程.环糊精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在酸性条件下(p H=3)分别为3.9×10~9L·(mol·s)~(-1)(β-CD和甲基β环糊精),6.5×10~9L·(mol·s)~(-1)(羟丙基β环糊精),7.2×10~9L·(mol·s)~(-1)(γ-环糊精),中性条件下(p H=7)为2.9×10~9L·(mol·s)~(-1)(β-CD),3.1×10~9L·(mol·s)~(-1)(MCD),3.2×10~9L·(mol·s)~(-1)(HPCD),3.3×10~9L·(mol·s)~(-1)(γ-CD),显示环糊精在酸性条件下降解加快,且绝对速率常数的种类差别较大,而在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且种类之间差别不大.产物质谱分析表明,环糊精空腔骨架上的羟基被氧化,生成了含有醛基和羧基氧化产物;反应前后总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别,表明环糊精及产物的空腔结构稳定,未被开环破坏.  相似文献   

4.
9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9α-OH-AD)是重要的甾体药物中间体,多用于生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微生物法转化植物甾醇生成9α-OH-AD,将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极大便利.从榨油厂、油菜花田等多处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效转化植物甾醇为9α-OH-AD的菌株,根据16S r DNA序列比对并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鉴定其为分枝杆菌属,并将其命名为Mycobacterium sp.LY-1.该菌在往复式摇床中培养,当培养条件为温度30℃、转速120 r/min、转化时间7 d、底物添加浓度为5 g/L时,9α-OH-AD产物得率达到16.2%.为解决底物植物甾醇在水中溶解性较差的问题,考察了助溶剂(吐温80、β-环糊精)对植物甾醇转化产甾药中间体9α-OH-AD效率的影响.经过筛选,最终确定最适助溶剂为0.1%的吐温80.在此条件下,当底物投料浓度为15 g/L时,9α-OH-AD的浓度达到3.9 g/L,产物摩尔得率提高至35.1%.本研究表明菌株LY-1转化效率好,可为后续的代谢工程改造提供便利并为后期用于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赭曲霉43的菌丝体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甾醇和1个腺苷,根据波谱数据,将它们鉴定为:5α,8α-表二氧-(20S,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3)以及尿苷(4),其中化合物3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图2表1参16。  相似文献   

6.
9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9-羟基-雄烯二酮,9α-OH-AD)是一种重要的甾体药物中间体,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类和性激素类药物的生产,可由微生物转化法降解植物甾醇而得.植物甾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生物可利用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微生物对植物甾醇底物的利用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目的产物9α-OH-AD的摩尔得率,以前期诱变筛选的Mycobacterium sp.LY-1作为出发菌株,考察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对9α-OH-AD摩尔得率的影响,筛选得到最适表面活性剂,并建立高效的油水转化体系(油水体系的HLB=7.3).结果表明,HLB值为15的表面活性剂Tween-80有利于提高9α-OH-AD的摩尔得率,当添加4.0g/L Tween-80时,9α-OH-AD的摩尔得率达到38.5%.在该工作基础上,发现添加促溶剂100.0 g/L的大豆油对分枝杆菌转化植物甾醇生成9α-OH-AD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添加4.0 g/L Tween-80和100.0 g/L大豆油时,当植物甾醇质量浓度为30 g/L时,9α-OH-AD摩尔得率为36.9%,9α-OH-AD质量浓度达到8.17 g/L,较对照提高了324.1%.本研究表明建立的油水转化工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底物质量浓度,提高了菌体的转化能力,结果可为甾醇生物转化体系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7.
首次对生长于蒙古的食用大型真菌——林地菇(Agaricus silvat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甾体、1个神经酰胺、2个芳香酸和1个糖醇类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技术以及与已知化合物进行比对的手段,将它们分别鉴定为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1)、麦角甾醇(2)、过氧麦角甾醇(3)、(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4)、啤酒甾醇(5)、(2R,3S,4R,6E)-N-[(R)-2′-hydroxytetracosanoyl]-1,3,4-trihydroxy-2-aminooctadeca-6-ene(6)、苯甲酸(7)、肉桂酸(8)和D-甘露醇(9).图1参20  相似文献   

8.
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双倒数法,在pH=7.40的缓冲溶液中系统研究小分子荧光素与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摩尔比法确定小分子荧光素与β-环糊精的包合比n_(β-CD):n_(FL)=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30×10~4L/(mol·cm).双倒数法确定结合常数K~Θ 18℃=7.21×10~5L/mol.热力学分析方法计算得到:(1)Δ_rH_m~Θ=7.93×10~4J/mol,Δ_rH_m~Θ为正值,说明包合作用吸热;(2)Δ_rG_m~Θ 291.15 K=-3.27×10~4J/mol,推测β-环糊精与荧光素的包合作用有自发进行的可能;(3)Δ_rS_m~Θ 291.15 K=384.68 J/(mol·K),由此可知,β-环糊精与荧光素的相互作用为熵所驱动.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9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9α-OH-AD)是一种重要的甾体药物中间体,分枝杆菌转化植物甾醇的过程中,9α-OH-AD的分解是导致其产率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之前的研究已表明,3-甾酮-Δ~1-脱氢酶(3-ketosteroid-Δ~1-dehydrogenase,KstD)在9α-OH-AD的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耻垢分枝杆菌mc~2155(Mycobacterium smegmatismc~2155)菌株基因组中存在6个编码3-甾酮-Δ~1-脱氢酶基因,通过对这6个脱氢酶基因分别进行外源表达和活性测定,发现只有KstD1、KstD2和KstD3具有脱氢活力;使用CRISPR-Cas12a辅助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失活kstD1、kstD2和kstD3的菌株,结果显示单独失活基因kstD1能够产生9α-OH-AD,但随着转化时间的延长,9α-OH-AD会降解,无法积累,同时失活kstD1、kstD2和kstD3的菌株以5 g/L植物甾醇为底物时,转化14 d内9α-OH-AD能够稳定存在,产物浓度达到2.86 g/L.可见,耻垢分枝杆菌mc~2155中kstD1基因对9α-OH-AD积累起关键作用,随着转化的进行和产物的积累,kstD2和kstD3的作用逐渐显现,同时失活3个3-甾酮-Δ~1-脱氢酶有效提高了菌种生产9α-OH-AD的稳定性和产率,本研究结果可为构建9α-OH-AD生产菌种及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图6表5参30)  相似文献   

10.
9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9α-OH-AD)是一种卤代皮质类激素的重要前体,具有重要的商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目的产物9α-OH-AD的产量,在本实验室前期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乙氧乙烯醚(TX-40)替代大豆油进行Mycobacterium sp. LY-1转化植物甾醇的基础上,通过考察16种助溶剂与TX-40复配对菌株LY-1转化植物甾醇生产9α-OH-AD的影响,确定最适助溶剂为司盘-20.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司盘-20的最优添加浓度为0.1%.进一步考察不同浓度细胞膜结构抑制剂甘氨酸、鱼精蛋白、异烟肼对菌株LY-1转化植物甾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以上转化体系中添加1.0μg/mL的鱼精蛋白时,9α-OH-AD的摩尔得率最高,达到46.4%.最终确定菌株LY-1降解植物甾醇的两相转化体系为TX-40 0.7%,司盘-20 0.1%,鱼精蛋白1.0μg/mL.该体系于植物甾醇的投料浓度提高至35 g/L时,目的产物9α-OH-AD的摩尔得率仍能稳定在32.5%以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Mycobacterium sp. LY-1高效转化植物甾醇的两相体系,结果可为其工业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图4表2参26)  相似文献   

11.
研究低剂量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大鼠幼仔肝脏中microRNA的表达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并且从microRNA分子角度探讨PFOS对肝脏相关功能影响的分子毒性机制及预测其他一些潜在的毒性效应。PFOS染毒剂量为3.2mg·kg-1,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含2%的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乳化剂(Tween 20),利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观察了胚胎期和哺乳早期经PFOS染毒后出生第1和7天(PND1和PND7)大鼠肝脏组织mi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FOS能够引起仔鼠肝脏microRNA表达量的变化,PND1和PND7时显著变化的microRNA个数分别为46和9个。miR-125a-3p、miR-23a*、miR-25及miR-494同时在PND1和PND7显著性表达,PND1呈现下调性变化,PND7呈现上调性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发现:PFOS具有大鼠肝脏早期发育毒性,而且胚胎期的毒性效应强于哺乳早期;大鼠幼仔肝脏早期发育中,PFOS对其糖脂代谢及细胞凋亡过程具有毒性效应;胚胎期和哺乳早期,在低剂量PFOS暴露下,β和ω氧化代谢是肝脏脂肪酸代谢的主要方式;脂酰COA合成酶、脂酰COA脱氢酶及烯酰COA水合酶等脂肪酸代谢过程的关键酶,是PFOS暴露下microRNA潜在的靶分子。研究表明,PFOS具有多种肝脏早期发育毒性,低剂量PFOS暴露下,microRNA能够调节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脂肪酸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合成了β-环糊精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材料(β-CD-GNs),考察了其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吸附剂对水中酸性大红G(ASG)和橙黄Ⅱ(OrangeⅡ)的吸附性能.该材料结合了石墨烯和β-环糊精的特性,表现出对所述两种染料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平衡时间小于3 min,吸附率达90%以上,β-CD-GNs对ASG和橙黄Ⅱ的最大吸附量为622.2 mg·g~(-1)和534.7 mg·g~(-1).另外,考察了β-CD-GNs用量、溶液pH、反应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值为6.0,β-CD-GNs浓度达到25 mg·L~(-1)时,吸附率最大,而且吸附率随反应温度升高而降低.通过对吸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发现,β-CD-GNs对ASG和橙黄Ⅱ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该材料在印染废水的处理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浮萍是一种形态高度退化的开花植物,环境适应性广,生长条件适宜时可以接近指数增长的速度在16-48 h内实现生物量的翻倍.以寡营养处理,少根紫萍(Landoltia punctata)淀粉含量可在7 d内提高到45%以上(干重).通过深入分析转录组数据,分别挖掘到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编码基因(LpAGP)5个、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基因(LpGBSS)2个、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LpSSS)2个、淀粉分支酶基因(LpSBE)5个、异淀粉酶基因7个(LpISA)、普鲁兰酶基因(LpPUL)1个.转录组定量结果表明LpAGPS1、LpAGPL2、LpAGPL3、LpGBSSI、LpGBSSII、LpSBEI-1、LpISA3和LpPUL1的表达量均因寡营养处理而上调.通过qRT-PCR检测LpAGPs等16个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发现绝大部分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而参与淀粉降解途径相关基因(如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因寡营养处理而下调.这种不同的调节方式促使少根紫萍淀粉合成"开源节流",淀粉得以快速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少根紫萍淀粉合成关键基因功能及淀粉积累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化感胁迫诱导氧化损伤的机理,以土荆芥入侵地广泛种植的玉米(Zea mays L.)(雅玉26#)为受试材料,在未施加或施加外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的条件下,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两种主要成分对伞花素和α-萜品烯对玉米幼根根长以及抗氧化酶(CAT、SOD和POD)活性的影响,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分析了土荆芥化感胁迫下3种抗氧化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两种主要成分的作用下,玉米幼根根长受到影响,其抗氧化酶活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SOD活性受到的抑制效应最为显著。挥发油的两种主要成分中,α-萜品烯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比对伞花素更为明显;各处理组中,玉米幼根的SOD基因(ZmSOD)和POD基因(ZmPOD)的表达均被下调。在挥发油和对伞花素的作用下,CAT基因(ZmCAT)的表达随着处理剂量增加而显著上调。在α-萜品烯作用下,ZmCAT的表达在高处理剂量时明显被下调。整体来看,抗氧化酶活性与其基因的表达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外源AsA缓解了土荆芥化感胁迫对玉米幼根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效应,这种缓解效应随着抗坏血酸浓度的增加而更加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两种主要成分诱导玉米幼根内过量积累活性氧(ROS),下调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引起了氧化损伤。比较化感综合效应可知,土荆芥挥发油对玉米幼根抗氧化系统的胁迫效应最为明显(0.413),α-萜品烯次之(0.398),对伞花素最弱(0.325)。  相似文献   

15.
曲霉sp.136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曲霉sp.136的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将它们鉴定为烟曲霉酸(1)、(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β-谷甾醇(3)、(2S,3S,4R)-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4-三羟基十八烷(4)、4-羟基苯乙酸(5)和烟碱酸(6).图1参5  相似文献   

16.
以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MSB8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得到β-甘露糖苷酶基因(man2).测序分析表明,该基因全序列为2358bp,编码78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92×103.根据蛋白质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该β-甘露糖苷酶与新阿波罗栖热袍菌(Thermotoga neapolitana)Man2(accession No.AAK52304.1)的同源性最大,达到80%.将此基因连接至表达载体pET-28a( )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细胞中,经IPTG诱导,β-甘露糖苷酶活力达5.96U/mL.粗酶的温度稳定性分析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好,90℃处理10min,活力回收率65%,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图3表1参17  相似文献   

17.
脂肪酸延长酶1(FAE1)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定位于内质网上的一种能催化脂肪酸碳链延长的酮脂酰CoA合成酶.根据Genbank上已知的植物FAE1基因设计引物,以从甘蓝型油菜叶片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380bp的片段.回收该片段,并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序列比对结果说明了该片段与植物中已知的FAE1序列有极高的相似性,并且不存在内含子序列.将该片段通过高保真酶扩增,EcoRⅠ酶切消化后定向克隆到pGEX-2T表达载体中,在IPTG诱导下于28℃表达出Mr76×103的蛋白质条带.用兔抗GST多克隆抗体做第一抗体进行Western-blot检测,并获得阳性检测结果.这为甘蓝型油菜脂肪酸链延长酶基因FAE1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图4表1参14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微生物修复不同类型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应用固定化毛霉对多环芳烃污染工业土壤及农田土壤进行微生物修复,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提取模拟评价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并分析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相关关系.焦化厂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30 d降解率为77.6%,沈抚灌区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30 d降解率为54.2%,焦化厂土壤和污灌区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差异明显.焦化厂土壤和污灌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30 d降解量和多环芳烃的环糊精可提取量具有相关性,各环数多环芳烃的环糊精可提取量变化解释了焦化厂和污灌区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的差异机制,说明可用环糊精提取量预测微生物降解土壤多环芳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茉莉花茶在窨制过程中,通过吸附茉莉花散发的香气而形成其独特的香气品质,茉莉花的香气质量直接决定着茉莉花茶的品质.以双瓣茉莉花为供试材料,以白光为对照组,设置红光、蓝光为处理组,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技术分析茉莉花开放过程中香气成分,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香气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茉莉花主要香气成分是酯类、醇类、萜烯类化合物.红光和蓝光处理对茉莉花香气成分主要的类型无影响,其中红光可显著增加香气化合物的含量,而蓝光会抑制香气化合物的积累,红光和蓝光均可使一些化合物的释放高峰期提前.经过红光和蓝光分别处理后,茉莉花主要发生变化的香气物质包括水杨酸甲酯、乙酸苄酯、α-法呢烯、芳樟醇等化合物,且红光处理与蓝光处理相比较,前者的香气化合物含量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后者.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萜类合成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红光作用下均呈上升趋势,而在蓝光作用下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各异;苯丙烷类合成限速酶基因JsPAL在红光作用下表达量略有上升,而蓝光下,前期表达量下降后期上升,JsSAMT基因在红光和蓝光作用下均上调,但在红光中表现更显著.本研究从物质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红蓝光对茉莉花开放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影响,可为茉莉花中香气物质的形成机理和开发利用等研究奠定基础.(图5表2参32)  相似文献   

20.
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分解酶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嗜热微生物中挖掘酶学性质优良的新型β-葡萄糖苷酶,解决β-葡萄糖苷酶在工业应用方面普遍存在的活力偏低、稳定性不足、易受产物抑制等问题,通过密码子优化、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技术,从热解糖高温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基因组中挖掘新型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Y,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2b-bglY,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 (DE3)中,经IPTG诱导获得可溶性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获得纯酶,并探究其酶学性质.结果显示,BglY属于GH1家族成员,分子量为52 × 10~3,最适反应温度65℃,70℃的半衰期达 1 h;最适反应pH 6.5,在pH 5-10范围内稳定;p-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 (pNPG)为底物时比活为420.2 ± 5.6 U/mg,米氏常数Km值和最大反应速率V_(max)分别为2.1 ± 0.4 mmol/L和909.1 ± 6.2 μmol min~(-1) mg~(-1);该酶对β-1,4糖苷键的底物具有水解偏好性,也可以水解纤维二糖和乳糖;5 mmol/L Fe~(3+)、Fe~(2+)、Cr~(2+)、Ca~(2+)、Mn~(2+)和EDTA对酶有激活作用,1% SDS完全抑制其活性;该酶可以抵抗产物葡萄糖的反馈抑制,且0.1-0.6 mol/L浓度的葡萄糖对酶具有激活作用,其中0.4 mol/L葡萄糖可提升活性至1.3倍,当葡萄糖浓度超过0.6 mol/L时,酶的活性才开始出现抑制.本研究表明BglY是一个葡萄糖激活型β-葡萄糖苷酶,其酶学性质优异,反应pH和温度范围较广且稳定,同时能水解天然底物纤维二糖和乳糖,可在提高纤维素生物质向葡萄糖的酶促转化等方面发挥应用潜力.(图7表3参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