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4-D二甲胺盐对莲草直胸跳甲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除草剂在防治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过程中对其天敌昆虫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2,4-D二甲胺盐浸叶处理的喜旱莲子草饲喂莲草直胸跳甲,连续饲喂7d后,考察了莲草直胸跳甲的繁殖、存活和发育情况。结果表明,2,4-D二甲胺盐可显著降低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取食量,且抑制作用随药剂浓度升高和取食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强;较高浓度(1.72~3.44g·L~(-1))的2,4-D二甲胺盐还会导致莲草直胸跳甲雌成虫存活率和产卵量的明显降低,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和蛹羽化率也显著降低。可见,高浓度(1.72~3.44g·L~(-1))的2,4-D二甲胺盐对莲草直胸跳甲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显著不利影响,在防治喜旱莲子草时,应将2,4-D二甲胺盐的施用浓度控制在0.22~0.86g·L~(-1)内。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扫描电镜(SEM)对四种绣球属植物柔毛绣球、腊莲绣球、圆锥绣球和八仙花的叶表面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为:四种绣球属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性状均不相同,圆锥绣球、腊莲绣球和八仙花的气孔为长椭圆形,而柔毛绣球的气孔为卵圆形;柔毛绣球的气孔密度最大,达到819.43个/mm2,圆锥绣球的气孔密度最小,仅为286.05个/mm2;表皮毛的长度、宽度、密度、形状和附属部件的特征也各不相同,腊莲绣球的表皮毛为线状,表面有许多丘状突起,柔毛绣球表皮毛呈薄片状,表面密布乳突状突起,圆锥绣球的圆锥状表皮毛上有很多星状附件,八仙花没有明显的表皮毛,但是其表面有颗粒状的附属物.由以上四种绣球属植物表皮微观形态的比较结果可知,表皮特征可作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3.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是一种多年生的全球性恶性杂草,破坏入侵地生物多样性,给航运及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利用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的扩散蔓延,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空心莲子草叶甲(Agasicles hygrophila)是从美国引入的专食性天敌昆虫,对空心莲子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具有生态环保性良好、投入低、防效长等特点。天敌昆虫的释放量可显著影响防控效果,有关其最佳释放量的研究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依托空心莲子草天敌工厂,采用环境条件控制试验,对空心莲子草的种群密度、植株形态、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合对各种条件下空心莲子草叶甲种群数量的分析,研究了不同天敌释放量(0~8对·m-2)对空心莲子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初始种群密度为40 stems·m-2条件下,随着释放量的增加,空心莲子草叶甲成虫和羽化孔的数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卵、各龄幼虫、蛹的数量变化规律各不相同;空心莲子草的茎密度、生物量(湿质量、干质量)均随天敌释放量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节间距、茎直径等形态指标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释放4对空心莲子草叶甲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在此释放量下,空心莲子草叶甲羽化孔数量和成虫数量均达到最高,空心莲子草种群密度最低,测得的节间距和茎直径最短,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低,生物量最少。进一步分析表明,该释放量既能保证空心莲子草叶甲的稳定繁育和数量增加,又可获得对空心莲子草最佳的取食和控制效果,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空心莲子草叶甲的繁育和释放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r H.C.Fu)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是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从东到西分布的3个地理替代种,均为多年生灌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饲草价值.选取内蒙古高原自然分布的4个小叶锦鸡儿种群、7个中间锦鸡儿种群和2个柠条锦鸡儿种群,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并结合气侯因子、土壤因子分析环境对锦鸡儿叶表皮特征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锦鸡儿都密被表皮毛,气孔下陷,具有角质层,为旱生特征. 13个种群叶片上表皮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平均值(±标准误)分别为212.44 (±127.80)个/mm~2、309.40 (±103.38)个/mm~2、10.17 (±3.21),叶片下表皮分别为184.60 (±132.74)个/mm~2、254.20 (±112.83)个/mm~2、9.66 (±4.03).从东到西分布的3种锦鸡儿,表皮毛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上表皮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种群间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大小都有明显差异(P0.05),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大,其次为气孔密度,而柠条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小,气孔指数及密度变化较大.环境差异对3种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大小及分布影响较大,但不同类型锦鸡儿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以适应干旱环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对表皮微形态特征变化有显著影响(P 0.05).本研究表明3种锦鸡儿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受气候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同时为应对环境变化产生了适应分异;结果可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适应机制及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图5表8参46)  相似文献   

5.
浙江千岛湖地区苦槠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和取食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千岛湖地区不同大小岛屿为样地,对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叶片虫食状类型和取食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地区苦槠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为16种,但取食频率不同.取食频率和取食部位对叶片危害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缘食状、掏食状、顶食状、阴面食状和叶中脉状对植物叶片的影响更大.16种取食状中,缘食状和顶食状、缘食状和阴面食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缘食状与大孔状、顶食状与大孔状、顶食状与掏食状、阳面食状与阴面食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苦槠叶片被昆虫取食的频率为84%,但绝大多数受害程度低.  相似文献   

6.
芒苞草(Achanthoclamys bracteata P.C.Kao)是分布于横断山区局部狭小区域的一种单型科植物,在指示植物系统进化和地理环境变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四川省道孚县鲜水河流域的两个芒苞草分布地点(麦粒山和亚卓山)进行了群落学特征和土壤学研究.芒苞草生境群落类型为温性干旱河谷灌丛和草地,上接亚高山云冷杉针叶林.麦粒山芒苞草生境为毛莲蒿-矮嵩草-芒苞草群落;而亚卓山灌丛草地类型为川滇蔷薇-毛莲蒿-西南野古草-芒苞草群落,亚卓山草地则以西南野古草、直芒草、金发藓等为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以灌丛最高,亚卓山草地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处出现极小值,海拔越高,芒苞草单株重量越轻,中海拔位置处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2.06±0.17)最大.土壤元素含量以铝和铁最丰富,而磷和钾的含量分别为(8 873.5±1463.3)mg kg-1和(431.1±180.4)mg kg-1,比该区域的平均值低.芒苞草多生长在有岩石出露的地方,在道孚县的分布区域局限在鲜水河河谷地带.芒苞草强烈的生境选择作用以及河谷地带强度较大的人为活动,是威胁芒苞草生存的主要因素.图5表3参24  相似文献   

7.
盐碱作为盐碱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影响着湿地植物的定植、生长和繁殖.以莫莫格盐碱湿地常见植物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盐度(25,100,200 mmol/L)和pH值(7.79±0.06,9.42±0.02,10.40±0.01)各3个梯度处理,及1个空白处理作为对照,探讨不同盐碱胁迫及其交互作用对湿地植物三江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盐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P 0.05).与空白处理相比,随着盐碱胁迫的升高,三江藨草幼苗株高、分株数、球茎数等功能性状,以及根、根茎、球茎、地下、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三江藨草幼苗在盐度和pH分别为25 mmol/L和7.79(±0.06)时生长最好,在盐度和pH分别为200 mmol/L和10.40(±0.01)时,植株全部死亡;盐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生物量分配具有显著影响(P 0.05),随着盐碱胁迫增强,根和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而球茎生物量分配减少,根茎生物量在25 mmol/L盐度处理下分配减少,在其他盐度处理下分配则增加.本研究表明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强于盐胁迫,湿地土壤的碱化对三江藨草的生长更为不利.(图4表3参43)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坡向异质性生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源区的研究样地内,沿山脊划分出东南、西南和东北3个坡向,每个坡向上选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盘花垂头菊(Cremanthodium discoideum Maxim.)和滨发草(Deschampsia littoralis)3种常见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株高、叶片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并测定不同坡向土壤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坡向间土壤环境差异明显;珠芽蓼和滨发草的株高在不同坡向上无显著差异,而盘花垂头菊株高依次为西南坡〉东南坡〉东北坡,3种植物比叶面积(SLA)均有显著变化且变化趋势均不同,在东北坡上珠芽蓼(161.30±5.44 cm2/g)和盘花垂头菊(151.26±3.36 cm2/g)具有最小的SLA,而滨发草(212.97±11.39 cm2/g)最大;珠芽蓼的地下生物量高于地上生物量,而盘花垂头菊和滨发草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则相反,3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比例在温度最低的东北坡均达到最高;珠芽蓼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在不同坡向皆为等速生长,而其余两种植物在个别坡向上呈现异速生长,且均为地下生物量积累速率大于地上部分.因此,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坡向生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上述3种植物的株高及叶片性状对不同坡向的响应具有特异性,而在温度较低的坡向上3种植物均偏向把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坡向异质性生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源区的研究样地内,沿山脊划分出东南、西南和东北3个坡向,每个坡向上选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盘花垂头菊(Cremanthodium discoideum Maxim.)和滨发草(Deschampsia littoralis)3种常见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株高、叶片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并测定不同坡向土壤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坡向间土壤环境差异明显;珠芽蓼和滨发草的株高在不同坡向上无显著差异,而盘花垂头菊株高依次为西南坡东南坡东北坡,3种植物比叶面积(SLA)均有显著变化且变化趋势均不同,在东北坡上珠芽蓼(161.30±5.44 cm2/g)和盘花垂头菊(151.26±3.36 cm2/g)具有最小的SLA,而滨发草(212.97±11.39 cm2/g)最大;珠芽蓼的地下生物量高于地上生物量,而盘花垂头菊和滨发草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则相反,3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比例在温度最低的东北坡均达到最高;珠芽蓼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在不同坡向皆为等速生长,而其余两种植物在个别坡向上呈现异速生长,且均为地下生物量积累速率大于地上部分.因此,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坡向生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上述3种植物的株高及叶片性状对不同坡向的响应具有特异性,而在温度较低的坡向上3种植物均偏向把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10.
植物性状是植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叶片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生态适应策略.以黑河下游河岸绿洲、绿洲—戈壁过渡带和戈壁荒漠群落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荒漠优势种在生长旺季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以及碳(C)、氮(N)和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均值分别为0.30±0.01和31.19±1.75 cm2/g;叶片C、N、P、C:N、C:P和N:P均值分别为316.51±20.04 mg/g、16.63±1.00 mg/g、1.10±0.18 mg/g、19.77±1.31、434.64±45.88和22.07±2.06;与区域、全国以及全球尺度相比,黑河下游荒漠优势种总体表现出较低的叶片C含量和比叶面积,较高的C:P和N:P.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性,河岸绿洲和绿洲—戈壁过渡带荒漠优势种叶片N:P大于16,表明河岸绿洲和过渡带荒漠优势种可能倾向于受P元素控制,具有保守性特点;而戈壁荒漠优势种叶片N:P小于14,表明戈壁荒漠优势种可能倾向于受N元素控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在生长旺季,N和P元素是黑河下游荒漠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与戈壁荒漠地区相比,河岸绿洲和过渡带可能受到P限制作用更为强烈,结果可为荒漠绿洲和戈壁荒漠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图1表3参44)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物量和养分分配反映了其对外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生长对策,探究降水变化对高寒草甸植物不同器官生物量和养分分配的影响,有助于预测植物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以高寒草甸多年生菊科植物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和钝苞雪莲(Saussurea nigrescens)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降水梯度(0.1P:降水减少90%;0.5P:降水减少50%;0.7P:降水减少30%;CK:自然降水;1.5P:降水增加50%),比较两种植物花苞、茎及叶片的生物量和养分分配特征的差异,探索模拟降水下植物生物量和养分分配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1P和0.7P提高了两种植物各器官生物量,乳白香青茎、叶和花生物量均在1.5P最低,而钝苞雪莲茎、叶和花生物量在0.5P最低.(2)乳白香青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为茎(42.95%±7.66%)>花(35.05%±7.42%)>叶(22.01%±6.57%),而钝苞雪莲为叶(37.44%±9.29%)>茎(31.75%±6.83%)>花(30.75%±7.58%).(3)0.5P和0.7P处理下乳白香青繁殖器官生...  相似文献   

12.
以10年树龄油橄榄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及间作或不间作百喜草,测定油橄榄根际土壤理化指标、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及叶片生理生化指标,探究间作百喜草对油橄榄根际微环境和叶片抗旱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供应减少,油橄榄叶片细胞膜稳定指数显著下降,超氧阴离子(O_2ˉ·)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上升,这表明干旱对油橄榄叶片造成了一定的胁迫和伤害;间作百喜草后,一方面提高了油橄榄叶片细胞膜稳定指数,抑制了O_2ˉ·产生速率、MDA含量及H_2O_2含量的上升,增加了可溶性糖、脯氨酸、V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壤酶活性,降低了土壤的pH值,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油橄榄的根系活力,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以细胞膜稳定指数、脯氨酸含量、CAT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在Water-2处理下变化最为显著,较不间作百喜草分别提高了20.2%、14.9%、24.3%、177.9%和15.9%.可见间作百喜草能够有效改善油橄榄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油橄榄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油橄榄的整体抗旱性.(图6表1参37)  相似文献   

13.
从四川省豆科植物鸡眼草属、合欢属、豇豆属、葛属、金合欢、杭子梢分离获得了103株根瘤菌,采用AFLP、BOXAIR-PCR研究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分离自四川省豆科植物6个属的根瘤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中,全部供试菌株的相似性为21%,全部供试菌株可分为26个AFLP遗传群;BOXAIR-PC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3个菌株分在70%相似性水平处,供试菌株被分为18个BOX遗传群.除部分菌株外,多数根瘤菌按宿主类型聚群,同一宿主而地理来源不同的根瘤菌分布于不同的遗传群,表明宿主和地理环境对根瘤菌具有深刻影响.图3表1参9  相似文献   

14.
石旻飞  张瑞斌  黄珺 《环境化学》2023,(8):2834-2842
选取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露天实验研究了不同湿地类型对复合污染水体中营养盐和PFO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湿地对复合污染水体中营养盐和PFOS均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且不同湿地类型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所差异.高浓度(100μg·L-1)PFOS抑制风车草生长,SFCW植物PFOS含量达到的实验最高值,为(181.93±8.28)μg·g-1;低浓度(1μg·L-1)PFOS促进了风车草的生长,VFCW2植物总生物量达到的实验最高值,为(1130.33±36.98)g;VFCW2对营养盐和PFOS的去除表现最优,在高浓度(100μg·L-1) PFOS下,PFOS去除率仍然可达95.87%—99.86%;低浓度(1μg·L-1) PFOS强化了VFCW1和VFCW2对NH3-N的去除,去除率分别为60%—65%和68%—72%.PFOS的去除主要取决于人工湿地的土壤吸附和植物吸收,SFCW、VFCW1和VFCW2土壤PFOS吸附占比分别为(50.86...  相似文献   

15.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Hitchc.)是华南地区常见的入侵植物之一,其环境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对入侵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现象已经引起关注。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对入侵植物营养器官的内部形态解剖结构的研究,是理解入侵能力与其生物特性之间关系的直接路径,同时也是其他生理机理研究的结构基础。为研究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内部形态结构与其入侵能力的适应性,采用常规徒手切片技术对其根、茎及成熟叶片3大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根、茎均具有次生结构。根韧皮部外方薄壁细胞具有分泌道,次生结构横切面中央为发达的次生木质部所填充,周皮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根的初生生长时期长,具有次生生长可视为其入侵定居时与本地物种形成地下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构基础;茎的初生结构分化不久即产生次生结构,次生结构中央有明显的髓,次生维管束组织产生于初生结构的维管束之间并形成一管状结构明显将皮层和髓分开,茎内部组织高度木质化可视为是其茎直立生长及竞争地上资源和空间的结构基础;叶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具有气孔器和表皮毛,叶片内部具有分泌道,维管束发达且具有束鞘延伸,能与叶片表皮细胞共同构成辅助输导系统,叶片的结构特征是构成其喜阳植物的基础。此外叶片及根分泌道的存在可能与其化感物质的分泌有关。研究结果丰富了南美蟛蜞菊入侵适应性研究的背景基础,同时也弥补其在形态结构研究中的空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热带次生林林下植物叶片对长期氮(N)、磷(P)添加的响应,阐明热带森林植物对土壤低磷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机制,基于华南热带次生林长达9年的氮、磷添加实验,测定两种分布较广的林下乡土树种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的叶片基本属性、叶绿素含量及氮磷元素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两种植物叶片的基本属性及光合色素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 0.05);氮和磷添加提高了大青叶片的比叶面积(35%-38%),对两个树种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等无显著影响;(2)氮添加显著影响两种植物叶片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P=0.036和P=0.043),而磷添加对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3)对照处理下,大青和紫玉盘叶片的N:P分别为28.71与21.75,大于16,表明两个树种仍受到较强的磷限制;磷添加显著提高了两种植物叶片的磷含量,并降低N:P值;(4)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基本属性、光合色素与氮磷元素含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较弱.综上,热带森林植物叶片氮和磷元素含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较敏感,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对氮添加的响应较敏感,而其他属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较小;因此,在热带森林土壤磷长期缺乏的情况下,植物叶片的生理功能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其蕴含的生物学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图3表2参31)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克隆整合对克隆植物适应均质性采食环境胁迫的作用,以江西省鄱阳湖-乐安河段河岸带优势根状茎克隆物种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对象,研究均质性采食条件下虉草的生理生态响应以及克隆整合在虉草应对模拟采食两月后发挥的作用.模拟采食(去叶)强度设置4组水平:不去叶(CK对照组)、去叶25%、去叶50%和去叶75%;克隆整合采用2种方式:茎切断和连接.结果显示,无论是否进行断茎处理,模拟采食均显著(P5%)降低虉草的叶片数、地上枝总长度、分株数和生物量,去叶处理下断茎的虉草分株相对茎连接分株具有更强生长优势.断茎和去叶处理对虉草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断茎的虉草分株在25%、50%去叶水平下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总叶绿素(Chlt)含量均高于茎连接的分株,所有去叶处理强度下断茎的虉草分株各叶绿素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去叶显著影响了虉草分株各光合指标,断茎分株在50%、75%去叶水平上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等指标均高于茎连接分株,25%去叶处理组则相反;去叶处理的虉草分株的Pn、Tr、Ci均低于对照组.因此,采食引起虉草分株光合速率下降,使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导致生长状态下降;虉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均质性采食处理带来的压力,但是克隆整合不能显著改善均质性采食条件下虉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入侵植物肿柄菊对三叶鬼针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 A.Gray)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同属菊科外来入侵植物。采用培养皿培养法用前者不同含量(0.8%,1.6%,2.4%,3.2%)的叶片提取液胁迫处理后者的种子和幼苗,通过测定后者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膜透性,探讨肿柄菊对三叶鬼针草的化感作用,进而为前者用于后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肿柄菊叶片提取液含量的提高,三叶鬼针草种子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量逐渐下降,化感效应指数小于0;相对电导率逐渐提高,幼苗细胞膜的完整性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则随之提高,化感效应指数大于0。肿柄菊叶提取含量达3.2%时,鬼针草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量仅分别为对照的25.7%、2.1%和9.4%。对照的SOD、CAT和POD活性分别为68.3±2.3、0.6±0.0和0.5±0.1,而提取液含量3.2%时则分别为117.2±3.2、1.2±0.1和0.9±0.2。显然,肿柄菊对鬼针草产生强烈化感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下5种三叶草的生理反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叶草属抗旱的生理机理,寻找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三叶草品种,比较了地三叶草(Trifoliumsubterraneum L.)、大花三叶草(T.michelianum Savi)、白三叶草(T.repens L.)、高加索三叶草(T.ambiguum M.Bieb.)和草莓三叶草(T.fragiferum L.)在人工干旱条件下4 wk的生长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干旱处理下大花三叶草、草莓三叶草和白三叶草地上部分干重严重减少,分别降低了70%、66%和64%,而高加索三叶草和地三叶草减少不到50%;高加索三叶草叶片水势降低到-2.0 MPa以下,而其他4种三叶草只降低到-1.5MPa左右;高加索三叶草和草莓三叶草叶片光合速率降低25%,而地三叶草、白三叶草和大花三叶草下降35%~63%.此外,干旱条件下,5种供试三叶草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普遍增加,其中高加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分别增加到2.5倍和3.1倍.研究显示高加索三叶草在多项重要生长和生理指标中表现出很强的抗旱性,因此认为其可作为干旱地区栽培白叶草的补充或替代种.图1表3参22  相似文献   

20.
对单种和多种植物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和植物生长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湿地对有机物CODcr的净化效果差异不明显,但多种群落湿地对TP的净化效果优于单种群落湿地,而单种群落湿地对TN的净化效果又强于多种群落湿地.风车草在单种群落里生长旺盛,而在多种群落里生长稍差,单种群落的群落覆盖度明显高于多种群落的群落覆盖度;单种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为2395.6g/m2,比多种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多1倍强,而多种群落的地下部分生物量为688.0g/m2,比单种群落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多80%强;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0~5cm表层,该层根系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0%强.图1表2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