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根外追肥对常绿阔叶树种养分再吸收的影响,以7.5年生刨花楠(Machilus pauhoi,MP)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氮(N)、磷(P)梯度对叶片进行根外追肥,并分别于6月、9月、12月对成熟新叶与衰老叶进行采样,测定其N、P含量,计算其N、P再吸收效率;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喷施处理与不同季节对刨花楠叶片N、P再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低N且N、P配施与中N且N、P配施处理外,其余N、P喷施处理对刨花楠叶片N、P再吸收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同一处理组内刨花楠在不同季节,其叶片N、P再吸收效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施P除外);(2)生长旺季时叶面喷施N肥能够促进叶片对P元素的吸收,叶面喷施P肥能够促进叶片对N元素的吸收;N、P再吸收效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3)叶片在衰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N再吸收现象.可见不同喷施处理对于不同季节的叶片N、P再吸收效率的影响机制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探讨亚热带珍稀常绿阔叶树种养分循环利用以及贫瘠立地环境植物养分保存机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氮磷添加对刨花楠幼苗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氮(N)、磷(P)供应水平下刨花楠叶片N、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N、P处理各设定4个梯度,N1、N2、N3、N4及P1、P2、P3、P4,N、P肥施加量分别是初始土壤的2倍、4倍、8倍和16倍,不同N、P处理共用一组对照(CK),共9种处理,每组处理3个重复,并分别于3月、7月、11月对成熟叶片及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刨花楠幼苗叶片N、P含量及N:P值分别为14.63-26.53 mg/g、0.64-1.84 mg/g和10.04-23.21.施N肥叶片N含量及N:P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低(3月份)—高(7月份)—低(11月份)的变化趋势,叶片P含量呈现高—低—高的趋势;施P肥叶片P含量也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N或施P显著增加了刨花楠幼苗土壤及叶片的N、P含量,分别增加或降低土壤及叶片的N:P值(P0.05);施N或施P也显著影响了土壤pH(P0.05)及叶片N、P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综上表明土壤中N、P供应量影响刨花楠叶片中的N、P含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的对比,研究了专用叶面营养液的适宜喷期及其对水稻的生理特性:根系活力、养分吸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喷期在植后7-10天,并喷施1次,效果最好.专用叶面营养液使水稻根系活力在分蘖盛期、灌浆期明显提高;显著提高分蘖盛期叶片及灌浆期剑叶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剑叶提高光合速率及水稻对N、P、K营养的吸收;增加水稻灌浆期剑叶蛋白质含量.水稻喷施叶面营养液在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增加,稻秆矮壮,通过增加水稻灌浆期叶片的光合能力而加速碳水化合物向穗部的输送,达到增加千粒重及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1年生桢楠(Phoebe zhennan)幼苗的最佳施肥量以及施肥种类,同时也为桢楠的养分管理提供技术参考及理论依据,以1年桢楠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选用复合肥(Compound fertilizer,CF)、油枯(Oil cake,OC)和鸭粪(Duck manure,DM)3种肥料,依据年施氮(N)量(纯氮)设置7个水平,分别为0(N0)、150(N1)、300(N2)、450(N3)、600(N4)、750(N5)、900(N6)mg/株,于2014年6、8、10月分3次施入各处理营养袋中,测定桢楠苗在一年中的速生期(8月)和生长滞缓期(11月)叶片的光合生理和养分指标,探讨不同肥料种类及施氮水平对桢楠当年生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CF、OC及DM处理下的株高和地径总生长量分别在N3、N4、N5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且分别较N0高66.4%、225.4%、247.4%和85.2%、95.6%、148.3%.3种肥料中,施用DM对桢楠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好,OC次之,CF最差;在各个施N水平中,450-750 mg/株对桢楠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好;(2)施肥可以促进桢楠幼苗叶片N含量增加,其中CF与OC降低了其生长滞缓期叶片磷(P)含量,而DM显著地增加了叶片P含量;(3)施肥,特别是DM和OC,可以促进桢楠幼苗叶绿素合成,提高光合速率,有效地提高了幼苗在强光照、高CO2浓度环境下的光合能力,这与施肥后桢楠幼苗叶片内有着较好的N/P值有关;(4)3种肥料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桢楠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结合年施N量与当年生长末期的苗高、地径的二次函数拟合结果得出,CF、OC、DM对桢楠幼苗的最佳施N量范围分别为405-446、478-652、607-883 mg/株.总的来说,本研究中施N量607-883 mg/株的DM是最优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常绿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以四川省宜宾市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种典型森林(水杉和柳杉人工林、中华木荷和鸡爪槭次生林以及总状山矾和天全钓樟原始常绿阔叶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表层土壤(0-10 cm)和乔木、灌木、草本生活型植物叶片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C、N、P含量以原始林最高,人工林最低,人工林土壤C:N最高,次生林土壤C:P最高,原始林土壤N:P最高;(2)乔木叶片C、N、P含量最高,草本植物最低;人工林乔木叶片C:N、C:P比最高;乔木、灌木、草本N:P比分别为13.9、14.1、9.3;人工林乔木N:P(10.2)最低,次生林乔木N:P(14.5)与原始林(13.8)较高;(3)植被整体及乔木、灌木、草本整体叶片N、P含量间Ⅱ类线性回归斜率约等于1,表明叶片N与P含量呈等速投入关系.可见,乔、灌木整体更易受P限制,草本更易受N限制;在土壤N、P供应较为贫瘠的人工林受N限制更为明显,而物种较为丰富、土壤养分供应较为充足的天然林P限制更为明显.(图4表3参37)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植物养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14年生落叶松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对白浆化的暗棕壤林地进行了施肥试验。采用完全随机排列的方法,在林分内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1个无肥对照。在生长旺盛期测定了叶片和根系的全N和全P质量分数以及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绿素质量分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单施520kg/hm^2尿素,在提高全N、全P质量分数的同时,还能促进根系对磷素的吸收和利用,增加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单施314kg/hm^2磷酸二铵,能加快根系对养分的转移速度,提高光合系数(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且是这些施肥处理中效果最好的施肥水平,这说明此林龄的落叶松林容易缺磷,应适量多施磷肥;处理436kg/hm^2尿素 236kg/hm^2磷酸二铵 133kg/hm^2氯化钾,由于K肥的混入,加快了根系对N、P的转移,使叶片中的质量分数增加,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合理的施肥措施,不仅能提高落叶松人工林叶片与根系的养分质量分数,还能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对于此幼龄林,少N多P或N、P、K混合施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植被恢复是我国水土侵蚀地区的重要治理措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但针对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N)和磷(P)养分动态研究依然不足,尤其关于1 m深土壤N和P养分特征尚未见报道.以南方红壤严重水土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林地(裸地、10年、20年和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植物叶片和1 m深度土壤N和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马尾松人工林恢复年限增加,0-10 cm土壤N含量显著提高,但深层( 10 cm)土壤N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与地带性天然次生林相比,马尾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N含量依然显著偏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马尾松人工林各层土壤全P含量未显著提高,且裸地、10年、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各土层土壤全P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植物叶片N和P含量呈增加趋势,与未经治理的裸地相比,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叶片N和P含量分别增加42.26%和27.17%,且植物叶片N和P含量与各层土壤N和P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区土壤N和P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存在差异;与土壤P养分相比,土壤N养分能够不断增加.施加磷肥措施促进了红壤水土侵蚀区植被恢复,并促进单一马尾松人工林转变为地带性天然次生林植被.(图3表1参46)  相似文献   

8.
以现有1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基础,通过均匀间伐、抚育修枝,结合冠层分析仪(CI-110)测定郁闭度,形成林冠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的5个梯度系列样地,研究马尾松叶片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养分再吸收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随林冠郁闭度减小,叶片N含量、C:N、N:P皆存在显著差异,叶片C含量、P含量、C:P都没有显著差异;C含量、N含量、C:N、N:P皆呈抛物线趋势;C含量在0.6郁闭度时最大,N含量、N:P在0.7郁闭度时最大,C:N在0.7郁闭度时最小.N:P在11.15-16.38之间,说明该研究区的马尾松生长同时受N、P限制.2)随林冠郁闭度减小,N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显著差异,P养分再吸收率没有显著差异;N、P养分再吸收率皆呈抛物线趋势,且都在0.7郁闭度时最大.3)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比与N养分再吸收率、P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关系.4)随林冠郁闭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都有所升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N累积量有所下降,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在3个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土壤全P累积量在低林冠郁闭度时有所升高,而在0.7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5)不同年份间马尾松叶片C:N:P及其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皆在林冠郁闭度0.7时较为稳定.本研究表明林冠郁闭度为0.7的马尾松人工林林内微环境为马尾松的快速生长、良好发育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化学计量比内稳性.  相似文献   

9.
用水稻专用叶面喷剂喷施水稻秧苗,1670~2500mg/L浓度处理可改善秧苗素质,控制株高,秧苗粗壮,假茎宽,干物质增多,促进分蘖.5000mg/L浓度处理抑制秧苗生长.水稻专用叶面喷剂可提高秧苗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雷州半岛贫瘠的砖红壤上进行.施用基肥可提高尾叶桉材积的生长量,直至4年时仍有极显著的效应.最佳施肥处理比不施肥材积肥材积增长315%基肥的施用以氮、磷、钾配施效果课最好.施PK、NK、NP的材积分别只有NPK全肥的67%、42%和28%。本试验不同处理中,最佳配比是每株N15g、P30g、K30g.施用一定量的N、P、K可改善植株的养分状况.过量施用反而不利N、P、K的正常吸收.破坏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11.
生物炭与磷肥配施对棕壤中Cd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Cd污染棕壤,探讨单施不同量(20和40 g·kg~(-1))花生秸秆生物炭(PB)和棉花秸秆生物炭(CB)、20 g·kg~(-1)磷肥(P)以及两者配施对污染土壤p H值及5种形态Cd含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炭、磷肥及其联合作用对棕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施磷肥可显著降低土壤p H值(较CK降低14.64%),单施生物炭以及两者配施均可提高土壤p H值(较CK增加0.99%~24.67%),以单施40 g·kg~(-1)花生生物炭处理土壤p H值增幅最显著。单施磷肥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碳酸盐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增加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d含量;单施生物炭和配施处理均可使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显著减少,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显著增加(49.76%)。在相同施炭量(20 g·kg~(-1))下,配施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降幅高于单施处理,且花生秸秆生物炭与磷肥配施处理效果优于棉花生物炭与磷肥配施,Cd活性系数分别为0.150和0.236,即20 g·kg~(-1)花生秸秆生物炭+20 g·kg~(-1)磷肥(P+PB_2)混合处理最有利于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刨花楠幼苗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利用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探究刨花楠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影响机制,以江西南昌与福建顺昌两地同质园的1.5年生刨花楠苗木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源与同质园环境对其叶面积(LA)、叶干重(LDW)、比叶重(LMA)、叶形态指数(LMI)以及叶组织密度(LTD)等主要叶功能性状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刨花楠苗木的LA、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受种源及同质园土壤环境的共同影响,且同质园土壤环境对苗木叶功能性状影响的贡献高于种源(LA性状除外);种源地气温是影响刨花楠种源间苗木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其中LA主要受种源地7月气温影响(P 0.01),LDW和LMI主要受种源地年均温影响(P 0.01),LMA和LTD则分别受种源地纬度和1月气温影响(P 0.01);土壤养分是影响同质园间苗木叶功能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除LA性状在两同质园间无明显差异外,3个种源苗木的叶功能性状指标值均以江西南昌同质园为大;苗木LA主要受种源地环境或遗传基因影响,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则主要受同质园土壤养分高低影响;苗木LA、LDW、LMA、LMI及LTD等叶功能性状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以LTD最大(0.96),LA最小(0.53).本研究表明刨花楠苗木不同叶功能性状对种源和同质园环境的响应并不一致;结果可为刨花楠优良种源选择、苗木高效培育等提供指导.(图2表4参38)  相似文献   

13.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滨海沙地尾巨桉、肯氏相思、纹荚相思、湿地松、木麻黄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新鲜叶片、凋落叶及0-10cm土壤层样品的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C:N:P),探讨化学计量垂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叶片503.19-515.80、11.76-22.1、0.37-0.66 mg/g,凋落物474.81-497.28、7.18-15.54、0.34-0.55 mg/g,土壤3.41-4.41、0.33-0.47、0.09-0.12 mg/g;植物C、N、P含量显著高于土壤,不同物种间叶片N、P含量差异显著,凋落物C、N、P含量差异性显著.凋落叶C:N、C:P大于叶片但N:P小于叶片.植物N重吸收率大于P重吸收率(分别为29.54%、18.51%),且植物叶片N:P16.本研究结果表明5个树种较大程度受到P元素限制,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滨海沙地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以福建三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不同季节采集其新鲜成熟叶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格氏栲叶片C、N、P及其计量比(C:N、C:P、N:P)分别为488.48 g/kg、15.67 g/kg、0.93 g/kg和31.87、537.16、17.32,杉木为501.99 g/kg、13.67 g/kg、1.00 g/kg和37.32、511.55、13.97,其中格氏栲叶片N含量、N:P显著高于杉木,C含量、C:N显著低于杉木,P含量和C:P与杉木无显著差异.(2)格氏栲和杉木叶片C含量均表现为从春季到冬季先升高后降低,秋季达到最大,格氏栲叶片N含量为秋季最低,而杉木叶片N含量为秋季最高,格氏栲叶片P含量为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杉木叶片P含量则为春夏季显著低于秋冬季.(3)格氏栲和杉木叶片C:N、C:P变化趋势与其N、P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叶片N:P与其P含量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叶片N、P含量对叶片C:N与C:P起主导作用,叶片N:P主要由P含量决定.(4)除叶片C含量和C:P外,其他指标均受季节和树种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叶片C:P主要受季节的影响,其他各指标受树种的影响最大.本研究表明杉木人工林N的利用效率高,格氏栲人工林P的利用效率高;格氏栲在春冬季受P限制,秋季受N限制,夏季同时受N、P限制,杉木在秋冬季受N限制,春夏季同时受N、P限制.(图1表3参38)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肥配施对腰果植株抗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1日调查海南省昌江县受严重寒害的4龄腰果无性系FL30 L9(34)氮磷钾肥配施试验果园,观察受寒害植株的主干树皮和各级分枝树皮保持青绿色或变褐色状.根据植株受寒害程度,分析氮磷钾肥配施对植株抗寒力的影响.测定受寒害植株的株高、冠幅,分析植株受寒害程度与植株大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腰果植株抗寒力的影响顺序是磷肥>钾肥>氮肥;高氮(N 650 g·a-1·株-1)、中磷(P2O5 200 g·a-1·株-1)、中钾(K2O 250 g·a-1·株-1)的施肥水平,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寒力,植株受寒害程度低;植株受寒害程度分别与植株的株高、冠幅呈直线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煤矿开采区矸石山由于其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物理结构不良,致使植物生长困难,复垦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将微生物菌剂与废弃资源配施,以期在矸石山建立适宜先锋植物定植的复垦环境并筛选最优施用方案。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供试植物,选取废弃资源古龙酸母液(RAE)、长枝木霉菌(TL)与剩余活性污泥(AS)为改良剂在矸石山基质生境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设置8种不同处理,分别为RAE、TL、AS、RAE+TL、RAE+AS、TL+AS、RAE+TL+AS及CK,评估不同处理对黑麦草生长生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均能够提高黑麦草的生长指标,其中RAE+TL+AS三施对黑麦草总生物量的提高效果最好,比CK提高了2.52倍;同时各处理总体上能够降低叶片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表明TL、RAE、AS是通过提高植物抗氧化功能而不是通过提高渗透压的方式来提高抗逆性。其中AS单施对提高黑麦草生长、生理性质的效果最好,其生长生理综合指数(PGPI)比CK提高了3.88倍。2)在土壤酶活性方面,单施处理中AS,配施处理中TL+AS,对蔗糖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北京平原不同人工林叶片、凋落物以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差异,进一步了解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实施7年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供求现状,选取北京大兴区永定河边造林区4种不同人工林: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千头椿林(Ailanthus altissima)、旱柳林(Salix matsudana)为实验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选取3个20 m×30 m实验样方,在每个样方内,按照"S"形布点法进行5点采样,采集叶片、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土壤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其碳(C)、氮(N)和磷(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和旱柳林叶片的C含量显著高于刺槐林和千头椿林。叶片和凋落物N含量呈现刺槐林千头椿林旱柳林油松林的变化,叶片P含量为千头椿林最大,油松林最小;凋落物C?P和C?N均表现为油松林旱柳林千头椿林刺槐林,且两两间差异显著;人工林土壤C和N含量以及C?P和C?N均表现为刺槐林最高,土壤N?P值呈现出油松林最高,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枯落物与土壤的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性;刺槐林不同组分中N?P均为最高,其中叶片和凋落物N?P均显著高于土壤,刺槐、千头椿和油松凋落物C?N、C?P均大于叶片。该研究揭示了刺槐、油松和旱柳人工林的生长受到"磷限制",而千头椿生长受到"氮限制",建议在北京平原林人工林经营管理时应考虑减少除草割灌,并适当增加凋落物有利于C、N的积累,以促进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酶活性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种类对水稻土土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影响,以30年(1981年至今)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处理(CK,N,P,K,NPK,2倍NPK,NPK+猪粪)水稻田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P(配施或单施)增加土壤全P、速效P含量,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NPK+猪粪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全P、速效P、全N、速效N均显著增加,所有施肥处理间pH值差异均不显著;2)除了NPK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外,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土壤转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P量呈负相关,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与全N、有机质、速效N、速效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田土壤长期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酶活性,有益于土壤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9.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沙化草地中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凋落叶的分解及其对灌木"肥岛"形成的影响,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大小高山柳灌丛冠幅下不同微位置(茎基周围、冠幅最小半径处、灌丛间裸地)高山柳凋落叶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1)分解时间显著影响高山柳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随着分解时间延长凋落叶木质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凋落叶质量损失率、C和N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且凋落叶C/N和木质素/N均显著降低(P 0.05).(2)高山柳灌丛冠幅越小,其凋落叶质量损失率越高;且不同微位置下,高山柳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外圈中圈内圈(P 0.05).(3)大冠幅的高山柳下,凋落叶N含量显著高于小冠幅的高山柳(P 0.05),但不同微位置未引起C(总有机碳、纤维素和木质素)和N养分含量变化的显著差异.总之,在高山柳凋落叶分解初期(第一年),高山柳灌丛冠幅大小仅影响其质量和N含量;无论高山柳灌丛冠幅大小如何,不同微位置下高山柳凋落叶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短期内高山柳凋落叶的分解对其"肥岛"的形成可能没有显著贡献.(图4表1参59)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于了解森林土壤养分丰缺和养分平衡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伏牛山南麓西峡县2个林龄(26年和38年)各自4种林分密度(725、900、1 031、1 250株/hm~2)的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计算C:N、C:P和N:P,分析林龄、林分密度对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索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茱萸人工林整体土壤SOC和TN含量丰富,TP含量匮乏;C:P和N:P较高,元素比例严重失衡,P有效性低.林龄38年的土壤SOC、TN、TP含量及C:N、C:P、N:P均高于林龄26年,除C:N外,其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0.05).林分密度对山茱萸人工林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计量比均存在极显著(P 0.001)影响,林龄26年和38年的土壤C:P和N:P均以密度1 031株/hm~2的最高,表明该密度下土壤的C、P和N、P比例失衡严重.山茱萸人工林整体土壤TN与TP、C:N与C:P的最优关系可用二次函数表示,前者达极显著水平(P0.01),后者不显著(P 0.05),其他土壤C、N、P及计量比相互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关系强度来看,C:N和N:P主要受TN含量影响,C:P主要受TP含量影响.由此可见,在山茱萸人工林经营管理中,针对土壤P元素的不足应适量补充施加,调节各元素之间的计量比,进一步促进群落发展.(图2表4参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