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针对机务维修人员安全评价中大多数综合评价方法需要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且计算过于复杂的问题,将突变评价法应用到机务维修人员安全评价中,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分解排序,将底层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后,运用突变理论的归一化公式进行计算,得到机务维修人员的突变评价值.通过Matlab计算,对评价值进行转换,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数学的机务维修中人的可靠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有关资料数据统计、现场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许多专家在人为因素上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机务维修中人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构建了机务中人的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得出了可靠性的综合评价等级.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实现动态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马丁  赵泽民  叶剑 《安全》2021,42(9):64-70
为科学获取机动车汽修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机动车维修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指标体系,并抽样选取某市122家小型汽车维修企业,从车间现场管理和文件制度管理2方面对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现状开展评价,之后使用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借助SPSS软件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一线从业人员、安全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标准化以及隐患排查工作等因素对机动车汽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并从人员安全素养、安全生产检查、安全制度管理等3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航空维修单位风险管理工作中普遍遇到的如何全面、规范、准确地识别危险源,如何科学计算和评价风险问题,提出一种危险源识别方法和风险分析方法.首先,设计维修系统的危险源引导词,并给出危险源描述方法和识别流程,以规范识别危险源;然后,设计危险源导致潜在不良后果引导词,在引导词的指引下确定危险源的所有潜在不良后果;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危险源导致潜在不良后果的风险.以某维修单位新增设备为例进行了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计算工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全面、规范地找到危险源和危险源潜在不良后果,能够更为科学地计算风险,为进一步风险控制奠定基础.本方法力图使风险管理工作规范有效,并为行业内风险数据积累和分享、数据分析与预测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人的因素、飞机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方面分析了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结合专家调查意见建立了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给出各个指标的含义及其衡量方法。根据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指标及其数据特点,建立了行业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笔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和风险模型可以方便地进行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价和预警,从而找出主要的安全风险影响因素,为采取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网络分析的民航机务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务维修是保障航空器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针对现行航空公司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评估方法不完备性问题,通过对机务工作业务模块的分析,结合天津某航空公司机务维修部门近7年来的不安全事件统计,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筛选并建立了19个评价指标,运用ANP(analysis net process)方法结合三角模糊函数对机务系统的安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影响机务维修安全的前8位指标——检查监督,维修态度,操作技能,文化建设、价值观,硬件软件技术,性能标准,人际关系.最终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维修是保证飞机能够正常、安全飞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好的工作姿势可以确保维修人员高效、快捷、安全的完成维修任务。在维修活动中以上肢动作居多 ,因此 ,笔者主要介绍了一种在国外比较通行的工效评价方法———快速上肢评价 (RULA)。该方法可以用来快速识别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上肢不利姿势 ,以避免发生上肢损伤。同时笔者还编制了相应的评价软件 ,使得评价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并利用该软件对飞机维修任务进行了实例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调研了全国各区域各行业工业厂房结构安全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厂房后期运营阶段的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通过科学的维修制度来保证。分析了引起工业厂房结构失检、误判的因素,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企业厂房结构安全的维护管理水平。理论分析和实例评价表明,通过提高维护管理水平可以减少厂房结构失检、误判事件的发生,加强厂房的检测、维护,可以有效预防工业厂房结构渐发性事故发生,在有限成本内实现对工业厂房结构安全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为量化民机结构防护涂层腐蚀失效对飞机结构维修间隔制定的影响,合理制定民机维修方案,针对环境损伤条件下的飞机连接结构(外露腐蚀关键件)防护涂层体系,综合考虑防护涂层体系损伤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综合方法评估腐蚀损伤等级以量化损伤程度,与地面停放时间进行关联,建立了民机结构涂层腐蚀维修间隔评估模型.在模型中提出了单项指标的等级区间划分方法,确定了评判因素集合,利用G1法求解各单项指标的权重,运用岭形分布隶属函数来确定评判矩阵,将权重与评判矩阵进行线性结合求解多因子包容方程,确定涂层腐蚀维修间隔.通过实例进行模型验证,确定的维修间隔与工程文件一致,符合腐蚀动力学规律,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模型可为民机外露关键件的涂层有效性检验、涂层腐蚀维修间隔的确定提供参考,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最小化灾后配电网损失量,准确描述完整维修队工作时间(分为路途时间与具体维修时间),依据台风路径对维修队所需路途时间进行分类,并利用期望概率描述具体维修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2阶段分布式鲁棒优化模型,采用CCG算法分析国内某地区配电网算例发现:考虑维修时间不确定性可以有效减少配电网损失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巡检的高速公路桥梁安全监测与维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桥梁安全评价与维护的需要,在对现行高速公路桥梁安全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设备状态监测原理,提出高速公路桥梁安全监测及安全趋势预测的方法。根据我国目前公路桥梁养护技术规范、高速公路桥梁养护运行模式,构建由人、物、理、程四部分组成的基于巡检的高速公路桥梁安全监测与维护体系,该体系实施过程分为准备、巡检、分析和维护4个阶段,即,在不影响高速公路桥梁正常运营下,通过巡检获取桥梁关键部位的状态参数并进行分析和评价桥梁状态,由专家系统或专家评价桥梁病害类型和维护方案。该体系还可对桥梁安全状态进行预判,满足高速公路桥梁预防性养护的需求,其实施将有助于提高高速公路桥梁的管理与维护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识别和分析外委维修安全风险因素间复杂的影响关系,提出了群决策DEMATEL分析方法。该方法以语言变量和三角模糊数之间的转换为基础,通过群决策理论集结专家信息建立直接影响矩阵;利用DEMATEL分析法对外委维修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实现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某航空公司为例,采用该方法分析了14个对外委维修安全影响显著的风险因素。结果表明,在外委维修过程中,航空公司和承修商应重点监控7个原因型因素和中心度排序靠前的6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航空装备维修安全是确保装备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航空装备飞行的安全性,需要对航空装备维修安全进行准确评价。根据航空装备维修安全评价涉及的不确定性问题,采用模糊数学和熵理论,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贴近度和熵权的航空装备维修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在建立航空装备维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加权平均算子确定综合评价集,利用非对称贴近度进行决策分析。通过对某型飞机调查数据的算例分析,确定航空装备维修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该型飞机维修安全水平的评价值。  相似文献   

14.
BP神经网络在航空机务人员本质安全程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航空机务是飞机安全服役的重要保障,为提高航空机务系统的本质安全性,需要对航空机务人员的本质安全程度进行准确评价。在对本质安全人进行定义并明确航空机务人员本质安全程度评价项目后,构建了一种基于MATLAB的用于本质安全程度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实例分析中,以某航空公司10位机务人员的专家打分数据作为样本输入,在对输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明确期望输出后,通过编程计算,确定了网络隐含层神经元的最佳数目。采用优化结构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BP网络的期望输出值和实际仿真输出值能较好吻合,证实了模型的可信性。基于BP网络的航空机务人员本质安全程度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电梯维护保养质量评价是一项评价指标多,指标间关系复杂,评判结论模糊的工作。应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对解决以上工作中的难点有很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给出了灰色评价法指标体系的构造方法、计算过程以及关联系数计算公式的分辨系数选取原则。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电梯维护保养质量评价中应用灰色综合评价法的特点和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石化企业规模大、设备种类繁多且分布广,为规范设备的管理流程、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及设备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建立了基于Oracle数据库与RBI和RCM技术的设备预知维护信息平台,并结合RBI及RCM技术信息输入与安全评价方法,实现设备的故障预知及维护规范。该平台与石化的生产运行管理相结合,可实现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在及时排除设备故障隐患的同时,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改善企业生产安全现状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Personal initiative training is a promising way to increas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 initiative, which is a key behavior for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 Although personal initiative training has been shown to promote personal initiative,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is proactive behavior can be maintained over time and what the consequences are. The training transfer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raining effects usually decline with time. It is not clear, however, which factors contribute to personal initiative maintenance and which benefits go along with it.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ield experiment with 912 microentrepreneurs in Lomé, Togo,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eed for cognition—a cognitive factor driving proactive behavior—on personal initiative maintenance after training. In addition,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need for cognition on the well‐being consequences of personal initiative maintenance. We show that people high in need for cognition tend to maintain posttraining personal initiative longer than those low in need for cognition. However, contrary to our predictions, need for cognition has no effect on the level of well‐being that results from personal initiative maintenance.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ersonal initiative and its maintenance and could be used to increas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8.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maintenance process is to increase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operation and optimize the total life cycle cost without compromising safety or environmental issues. Risk assessment integrates reliability wi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refore can be used as a decision tool for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lanning. Maintenance planning based on risk analysis minimizes the probability of system failure and its consequences (related to safety,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It helps management in making correct decisions concerning investment in maintenance or related field. This will, in turn, result in better asset and capital utiliz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ology for risk-based maintenance.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comprehensive and quantitative. It comprises three main modules: risk estimation module, risk evaluation module, and maintenance planning module. Details of the three modules are given. A case study, which exemplifies the use of methodology to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