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株对硫磷降解菌的诱变复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期施用对硫磷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能以对硫磷为唯一C源的菌株D10,研究微生物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作用.鉴定表明,D10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微生物,该菌株对农药对硫磷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为1 800 mg/L,但D10对农药对硫磷的降解率仅为25%.本文通过D10诱变复壮试验提高对硫磷降解率,结果表明,经紫外线(18 W)辐照10 s后,D10对农药对硫磷降解率提高至49.1%; 用0.8%盐酸羟胺溶液振荡处理30 min后,降解率为69.6%; 用60%土壤浸出液振荡培养48 h后,降解率为53.9%.对D10进行上述条件下的复合诱变,对硫磷降解率可达到82.8%.高效降解菌的选育为提高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改进有机磷农药萃取的前处理方法,使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简便、精确,与气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拟合较好,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对2012—2021年间发表在除草剂微生物降解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分别从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研究的国家、机构发文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及研究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10年来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研究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12—2021年间共有除草剂微生物降解文献782,074篇,近10年来文献量逐年增多,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态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中国和美国在该领域内影响力最大,中国近几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也比较活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此可见,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研究是当前的热点。本文的文献整理加工为我国环境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份比较详实、科学、精确的数据,为该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光化学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化学降解有机磷农药是一种高效、无二次污染的非生物转化过程,也是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主要降解途径.本文通过介绍光化学方法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基本原理、有机磷农药的主要光化学反应类型、光化学降解过程中光敏(猝灭)剂的作用及影响光化学反应的因素,分析了今后光化学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将有机磷农药的光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研发高效、经济的新技术是今后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外源微生物对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索外源微生物N80(Serratia marcecens)对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行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了温度、土壤pH值、接菌量、农药初始质量比等因素对N80降解烟嘧磺隆效果的影响.同时以小白菜、甜菜、菠菜为供试作物,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法处理污染土壤,液相色谱仪(UVD)测定土壤中烟嘧磺降残留量.结果表明:1)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外源微生物菌株N80可以促进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第30d时,最高降解率可达79.7%;2)N80降解污染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最适宜条件为25℃,pH=7.0,接种量108 cfu/g,初始质量比10mg/kg.研究表明,向污染土壤中接种一定量的外源微生物菌株N80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残留量,减轻烟嘧磺隆对敏感作物的药害,达到了预期的生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TiO2对有机磷农药乐果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TiO2作为光催化氧化剂降解有机磷农药乐果,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降解后乐果溶液中的磷酸根浓度.研究有机磷农药乐果在不同时间、温度和TiO2质量浓度条件下的降解.不同温度下,向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乐果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TiO2光催化剂(调至pH=7.0),测定乐果的降解量.结果表明,乐果降解的适宜时间为6 h,适宜TiO2质量浓度为1 000 mg/L,适宜降解温度为30 ℃.本文为TiO2对乐果光催化降解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五氯苯酚的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五氯苯酚(PCP)降解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并对五氯苯酚的化学与生物降解法进行了评述.在化学降解法中着重讨论了光催化降解和辐射降解,对比了常用光催化技术(UV,UV/H2O2,UV/H2O2/Fe(Ⅱ/Ⅲ),UV/TiO2)和辐射技术对PCP的降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其降解产物和降解机理.化学降解主要为自由基氧化降解,五氯苯酚在HO·、·O2-等自由基作用下,逐步脱氯生成多酚或醌,然后开环矿化.在微生物降解法中,综述了降解PCP微生物的筛选,论述了PCP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过程.五氯苯酚的生物降解路径为:好氧条件下,五氯苯酚在氢氧化酶作用下,被氧化生成氯代醌,并逐步脱去所有的氯原子,生成苯酚后开环;在厌氧和缺氧条件下,五氯苯酚还原脱氯,在得到电子的同时,脱掉一个氯取代基,最终矿化为CH4和CO2.PCP的降解研究对讨论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含酚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硝基苯微生物降解的优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硝基苯初始浓度、pH值、重金属和NaCl浓度对硝基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从污染现场筛选、分离出8株硝基苯降解菌,进行无空列重复1次的正交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降解体系中硝基苯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表明,硝基苯初始浓度、pH值、重金属和NaCl浓度均对硝基苯降解率有极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硝基苯初始浓度>pH值>NaCl浓度>重金属.硝基苯初始体积比为1 000 μL/L,pH值为8,NaCl质量浓度为50 mg/L,ZnCl2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硝基苯降解率最高,为72.9%.硝基苯降解优化试验显著促进了硝基苯的微生物降解,可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8.
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稻田土、菜田土和果园土)中的降解,并探讨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紫外光照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因子对鱼藤酮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避光条件下,鱼藤酮在稻田土(pH=5.5)、菜田土(pH=5.64)和果园土(pH=4.78)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164 5、0.147 8和0.120 3;鱼藤酮在灭菌菜田土中的半衰期为10.51 d,而在未灭菌菜田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76 d.避光条件下,鱼藤酮在烘干的土壤中稳定.其半衰期为15,16 d;土壤含水量为田间饱和含水量的60%时,鱼藤酮半衰期为4.03 d;厌氧条件下,鱼藤酮半衰期为3.51 d.紫外光照也是加速鱼藤酮降解的重要因素,未接受紫外照射的土壤中的鱼藤酮半衰期为67.28 h,接受照射时仅为10.51 h.研究表明,鱼藤酮在土壤中的降解受微生物、紫外光照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土壤pH值越小,鱼藤酮滞留时间越长;此外,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影响鱼藤酮在土壤中滞留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为正确评估鱼藤酮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农药硫肟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新农药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 d的培养时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硫肟醚的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80%(质量分数)时,其降解率达到最大(46.73%),然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反而下降.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增加.30 ℃时降解速率达到最大(47.83%),以后温度继续升高,其降解速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5~100 mg/kg的质量比范围内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其质量比的增加而提高;但当质量比继续增加时,硫肟醚的降解速率表现出下降趋势.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非灭菌与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8.106×10-3和1.63×10-3;半衰期分别为85.5 d和425.2 d.微生物对硫肟醚在土壤中的降解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利用高效降解菌Mycobacterium sp. ESG4对模拟草甘膦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试验在接种量6. 0×106CFU/g条件下培养24 d,过程中发现菌株对50 mg/kg草甘膦的降解率为68. 89%,较土壤原生微生物的降解率提高36. 21%。ESG4对草甘膦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加入ESG4使草甘膦降解半衰期由38. 72 d缩短至9. 10 d。伴随着草甘膦的迅速降解,土壤脱氢酶活性由45. 40%提升至73. 32%,而对照处理的土壤脱氢酶活性仅提升6. 88%。试验结果表明:菌株ESG4能与土壤原生微生物协同增效降解草甘膦。  相似文献   

11.
毒死蜱在韭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韭菜是中国消费者比较喜爱的一种蔬菜,其食用安全性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毒死蜱在韭菜生产中经常采用叶面喷洒和灌根方式进行害虫防治.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研究了毒死蜱在韭菜生产中灌根和叶面喷洒时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灌根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3.81 d和3 42 d;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叶面喷洒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2.42 d和2.38 d.不同的用药方式对韭菜中毒死蜱残留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若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GAP)生产,可以符合无公害韭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营养物缺乏引起的丝状污泥膨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物的比例以及含量是污泥膨胀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各种微量元素在微生物生长过程需要的量非常之少,但作为其生长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占据了与碳、氯、磷、氧等同样的地位.若底物中缺少这些营养物质,会抑制或终止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降低营养敏感型微生物的活性和底物降解能力,改变微生物类群和数量.使低营养型微生物,如某些丝状菌得以过量增殖,出现污泥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4  
植物修复是一类治理土壤污染且对环境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有待全面开发利用,基于特异植物根及特异根圈效应,植物对污染物的同化能力与植物根圈的生物降解作用过程,植物修复技术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环境安全性能的保证,植物修复今后的动向等对该技术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论述,对其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植物修复技术从小试到中试的发展甚至进入到实际运行的阶段,使它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复合环境污染的安全治理方面发挥切实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个体防护装备是减少生产性农药中毒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国内外一些农药中毒的统计数据,结合农药入侵人体途径及农药中毒的健康影响,阐述在改进农药喷洒设备、工艺等措施外,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是农业作业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安全混药装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农药混合是由操作人员将农药与水装入箱中 ,进行人工混合。在混药过程中 ,有毒农药可能对人造成伤害 ,在处理残存农药时 ,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笔者介绍一种新型的农药混合装置———射流混药装置 ,可以实现“在线”自动混合 ,从而避免了农药对人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还概述了这种装置的结构形式及其工作原理 ,以及各种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为最佳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HN36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产二氯喹啉酸农药厂的污水处理池污泥中分离到1株二氯喹啉酸降解菌,命名为HN36。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sp.)。该菌可以利用二氯喹啉酸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二氯喹啉酸质量浓度为400mg/L时,48 h降解率为96.2%。降解二氯喹啉酸的最适pH值为7,最适温度为30℃,初始接种量在一定范围内(1.5%~5%)与降解率呈正相关。二氯喹啉酸初始质量浓度在100~400 mg/L时,降解效果较好。菌株HN36还能利用喹啉、苯酚、邻苯二酚和邻苯二甲酸进行生长,但不能利用萘和1,2-二氯苯。  相似文献   

17.
有机磷农药对大蒜素含量的影响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浓度乐斯本、对硫磷灌根胁迫条件下,测定大蒜生长过程中大蒜素含量及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低浓度胁迫条件下,大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高浓度时,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大蒜素含量与两种农药使用浓度有明显的负剂量效应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5,乐斯本、对硫磷残留量分别在用药后5 d、7 d未检出.通过化学分析得知,有机磷农药与大蒜素或蒜氨酸(大蒜素的前身)间可能发生两种作用:1)有机磷农药水解成碱性,与蒜氨酸或蒜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2)蒜氨酸与有机磷农药分子中都有双键,两者间发生了双键聚合反应.研究结果为大蒜的安全生产及加速有机磷农药降解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对苯酚废水治理工艺的优化,针对传统包埋法制备固定化细胞的工艺方法进行改进,选用磁性纳米颗粒制备磁固定化细胞,将其与电芬顿法结合构建耦合体系,利用耦合协同作用实现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并依托微生物的良好降解性能与稳定性提高苯酚降解率,进一步实现对苯酚废水治理工艺的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19.
A systematic approach was taken to develop a database for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pesticide operators; results are reported as a two-part series. Part I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tudies that led to identification of a pesticide formulation that could serve as a reference test chemical for further testing. Measurement of pesticide penetra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pesticide formulations. Six fabrics were tested using 10 formulations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hree formulations were subsequently selected for further testing. Analysis of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ulations, mean percent penetration of 5% Prowl 3.3 EC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diluted to 5% active ingredient (pendimethalin)] is either similar to or higher than most test chemicals. Those results led to choosing 5% Prowl 3.3 EC as a reference test liquid. Part II of the study, published as a separate paper, includes data on a wide range of textil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