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图是唐锡阳于1996年登上川滇交界的罗尼神山上的留影。看他神采奕奕,高扬右手,仿佛又向大自然呼唤:“我来了!”他和他的异国伴侣马霞女士都打心眼里认定:“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好人。”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孕育着生命,创造了人类,千百年来,多少人在苦苦追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渴求着“天人合一”,就像你曾说过蓝天是面镜子,当深情地抬望时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说过绿树是个伙伴,当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玩耍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曾说过土地是他的根,当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时也永远系住了他的心。你、我、他,都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曾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时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希望!  相似文献   

3.
《世界环境》2004,(2):91-91
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祝光耀副局长在京会见高盛集团董事长兼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董事长亨利·鲍尔森,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合作问题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对于精神上的影响,以时间来说是最先,以地方来说是最重要。每一天,太阳;在日落之后,夜,与她的星辰。风永远吹着;草永远生长着。每一天,男人与女人,谈着话,观看着,被观看着。在一切人之间,这种形象最能吸引的就是哲人。他必须在自己心里决定它的价值。在他看来,大自然是什么?这上帝的网,它那不可理解的连贯性,从来没有开始,也从来没有结束,永远是园形的力,回到它的自身。这一点它正和他自己的心灵相像,他永远不能找到它的开始与结束——这样完全,这样无限。大自然的光彩也照得那样远,宇宙上面还有宇宙,像光线一样地放射出去,向上,向下,没有中心,没有圆周——不论是聚集的或是分散的,大自然都迫切地向人的心灵表白她自己。开始分门别类了。在年轻人的心里,每一件东西都是个别的,独自站在那里。渐渐地,他知道怎样把两件东西连在一起,看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然后三件东西,然后3000件;于是他被他自己这种联合一切的本能所支配,  相似文献   

5.
固体废物的环境危害与固体废物的潜在价值被某一社会认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立法的需要;而该种需要构成本文写作的契机。笔者认为,固体废物的环境不良影响远远不能局限于“污染”及“占用土地”,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抽象概括入“危害”这一范畴。我国现  相似文献   

6.
火龙 《环境》1998,(10)
大自然中,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冬去春来……凡事皆有季节,这是因为地球上一切生物——有机体皆受环境影响。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其生理及情感变化,更与环境息息相关,世间上确实存在“恋爱季节”和“生育季节”。国外专家认为,萌发爱情的时间,几乎与枯草热季  相似文献   

7.
环境墙报     
《环境》2001,(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2001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世间万物,生命之网。茫茫宇宙,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家园——地球。然而,在地球上,人不是唯一的物种,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灵。世间万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影响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白色污染”是中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但是这些废弃的塑料制品最终归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严重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首先介绍了“白色污染”的概念及其危害;然后对吉林市塑料方便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此反映吉林市“白色污染”的概况;最后针对中国当前“白色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达到能够有效缓解或根治“白色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周洁  沈绍柱 《环境》2005,(11):28-31
在地球能源日渐紧缺的今天,大众的环保节能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居住要求,这也是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社会要求。在这种形式下,绿色产品适得其时,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从绿色食品到绿色服装,“绿色”概念深入人心。而作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之一的房屋,更是承担着“绿色革命”的历史使命,绿色建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我们要让下一代好好活下去,怎能不展示给他真实的世界!” 这本书是畅销书《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的合订本,是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写作缘于1988年。那一年,刘轩进入远在纽约曼哈顿的史岱文森高中。刘墉不放心,“开始经常以书信勉励他,并在一年后结集出版《超越自己》。”其后继续出版《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相似文献   

11.
郑重 《环境》2001,(8):14-15
古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千百年来被奉作人间仙境,至今仍教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才子苏东坡一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但尽现其清雅脱俗之本色,更触动了多少人思慕久长的心弦。从大自然中来,回大自然中去,这,是一个规律,也是一种呼唤,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江河里激荡不息的浪  相似文献   

12.
女人味、阳刚气,来自哪里?即使你拥有“魔鬼”身材,这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外古今,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作曲家、画家、发明家,都有漫游名山胜川、热爱大自然之爱好。有趣的是,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奇花异草,鱼虫鸟兽,幽美的环境,葱绿的大地,往往能触发他们创作或发明的灵感,写出佳作妙篇,流芳千古,或在科学发明方面又有新招。奥地利作曲家、“世界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有一次他在风光迷人的维也纳森林里,翠绿的景象,和煦的阳光,悦耳的鸟鸣,低吟的和风,淙  相似文献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大自然为人间安排了一个山青水秀,绿草茵茵,鲜花遍地,鸟语蝉鸣的宁静环境。给人们以清新、舒适和美的享受。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有一个幽美雅静的居住环境,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美化生活,常效仿大自然,把一些花草树木,培栽于屋内屋外房前房后。晋代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个布置环境美的典型。他在宅边栽了五颗柳树,为了表示对柳树的喜爱,还自号“五柳先生”,不但爱柳,而且在宅边栽了一颗松树,在篱笆边还栽了菊花。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罢彭泽令而归家时,走进家门首先注意的是“松菊  相似文献   

15.
<正>"时间如车轮一般乳过大地,曾经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熠熠生辉美丽的生态环境告诉我们:青山绿水不是梦......"在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生自然观察写作大赛初赛佛山赛区南风古灶考场上,一句句简朴的话语跃然纸上,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心中对大自然和生态美丽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朱岚 《环境导报》2003,(24):56-56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 园内的“快乐农庄”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人工设计的微型自然界,那里种植了各种蔬菜,还饲养了龟、兔、鸡等多种小动物,园内的草地和花草树木也使孩子们更贴近大自然,是幼儿极为喜爱的游戏场所。我们注重让幼儿对这一环境进行探索发现,在充满生机和趣味的大自然中,激发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17.
17万和7万     
二十世纪,全世界的森林以每年1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而土地沙化的速度却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17万和7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组沉甸甸的数字。 不要以为我们在玩数字游戏,在这一组数字背后是什么呢?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大自然的“疯狂”,是降临人间的无情“天灾”。而大自然的“杰作”,正是人类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和历代战争对森林草原破坏的“产物”,致使大片大片的森林草原相继沦为裸地。从天山脚下到大兴安岭南麓,纵贯中国西北、华北、东北  相似文献   

18.
黄晓卉 《环境》2009,(6):52-59
原始之绿——成功复制大自然的精髓 想象一下,大自然是怎么让一座建筑凉快下来的?看看日本大阪大学的做法吧!在这里,营造商、建筑师和设计者们都在尝试寻找一种更好更佳的“建筑绿化”模式,他们的关注迅速地转向大自然本身——原始的绿意,而这样的方案显然已被证实在真实世界里是的确可行的:在该大学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心,设计者们“偷”来了森林的“魔法”,直接把树叶用作建筑遮荫的“衣裳”。  相似文献   

19.
黄慧诚 《环境》2003,(6):24-25
英德石头、英德水泥、英德红茶……大自然给予了英德这座粤北山城无尽的宝藏;而长年工作在环保战线的“绿色卫士”们,则令这颗粤北绿色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20.
为子孙后代留余地——龙胜各族自治县生态建设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环保专家曲格平教授从桂林到龙胜视察工作。车过金竹坳,刚进入龙胜境内不久,他连叫司机“停车、停车!我要下车走路。”随同人员都觉得奇怪,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只有曲格平主任自己清楚,因为他被眼前这一望无际的青山、绿水、蓝天和鸟鸣声迷住了。他要尽情享受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从金竹坳走到大柳村,曲主任还是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不想上车,他十分高兴地对前去接他的龙胜县领导和随同人员说:“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像这样的净土已经很少了,想不到你们却把它保护和建设得如此之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永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