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修复及其强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的诸多方法中,生物通风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方法。本文通过对生物通风法的技术、经济分析,得出该方法的可行性。另外,还介绍了生物通风的强化技术。 相似文献
2.
生物通风技术是将土壤气相抽提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的原位强迫氧化降解方法,对于修复因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柴油泄漏污染土壤,分析了不同历时残余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平衡分布规律以及土壤中不同深度柴油量、总柴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柱残余TPH剖面分布差异的原因受土柱的初始装填情况的影响较大;(2)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呈双峰型的土柱,柴油的去除主要以挥发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为主;(3)挥发作用主要是由通风孔隙体积数及土壤含水率来影响的;重力作用则主要是由初始油浓度、土壤含水率、C∶N∶P影响的;除通风方式外,其余4个因素都对生物降解作用有影响;(4)初始油浓度较大,土壤含水率较小的柱8和柱11,生物降解作用最明显,柴油去除效果最好。该成果可为生物通风过程的强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在系统阐述污水生物除磷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微生物群体平衡、城市污水水质、环境因子以及工艺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除磷系统的溶解氧浓度不宜太高,一般好氧区DO<2 mg/L,厌氧区DO<0.2 mg/L;厌氧段存在硝酸盐对生物释磷有负面影响,缺氧段存在一定浓度的硝酸盐有利于生物聚磷;碳源必须充分、易降解;TKN/COD<0.1的城市污水有利于生物除磷;pH偏碱性可提高生物除磷效率;低温对生物除磷效果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酒店废水中LAS的强化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在生长有成熟生物膜的填料上强化LAS生物降解作用,提高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的LAS降解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强化LAS降解作用的二段生物接触氧化系统LAS去除率可由65%提高到80%以上,其中第二段接触氧化的LAS去除率高于第一段接触氧化。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对于难处理的化学药剂废水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的可行性,分析了影响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若干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废水的温度、pH值、气水比及水力停留时间等是影响滤池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控制废水水温在15℃以是,pH在7.3.8.3之间,气水比10:1,水力停留时间大于10h,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处理效果,出水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8%和90%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了自主设计的污泥生物干化实验室模拟系统,研究了调理剂、物料配比和通风方式等实验条件对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锯末相比,秸秆有利于反应物料温度的上升,含水率下降程度更大;利用秸秆调节污泥初始含水率在60%和65%的实验条件下时,物料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下降了7%和6%,当初始含水率65%时,生物堆体的温度和含水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与连续通风相比较,间歇通风的实验条件有利于生物堆体的温度的升高和干化效果;在该实验中,最佳的生物干化条件是以秸秆为调理剂,初始含水率调至65%以下,以间歇方式进行通风。 相似文献
10.
猪场沼液具有高氨氮、低碳氮比(C/N)和脱氮难度大等特点,实验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为达到较好的脱氮效果,进水COD宜控制在800~1 000mg/L;NH3-N为800mg/L时不会抑制硝化反应,C/N越高脱氮效果越好,C/N从8下降到1时,TN去除率由82.2%下降为16.7%;pH为8.5时脱氮效果最佳;夏天(进水水温25℃)脱氮效果优于冬天(进水水温13℃),TN去除率分别为93.13%、81.31%,进水水温在10~30℃时,进水水温越高脱氮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净化埋地储罐清洗无组织排放油气水蒸气和HC浓度高的特点,采用Aspen软件的Flash 2模拟了单组分和多组分有机废气的冷凝过程,研究了水蒸气含量、冷凝温度、有机物结构等因素对液相回收率的影响,并模拟计算了3级冷凝工艺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温度低于0 ℃时,气体中水蒸气浓度不影响液相水的冷凝效率;对于C6H14废气,冷凝温度和同分异构是影响有机组分回收效率的重要因素,正己烷的全回收温度(T99.5%)比2,2-二甲基丁烷高15 ℃,模拟结果计算正己烷的摩尔蒸发焓为34.758 kJ·mol-1,与理论值接近;当采用温度分别为0、-40和-75 ℃ 3级冷凝工艺时,液相HC回收率达到77.2%。 相似文献
12.
Two industrial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years of available hydrogeologic information and monitoring data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Collected data were forensically evaluated using age-dating and fingerprinting methods. The previous business uses of the project sites were as a gas station, laundry/dry-cleaning service, and car wash with petroleum underground storage tanks (USTs). As a result, these sites were exposed to a number of toxic contaminants at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Source control wa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remediation and the ultimate removal of the remaining compounds from these industrial sites. Although contaminated soil around the source was excavated during the remedial action and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ontaminants were reduced, typical groundwater contaminants such as petroleum hydrocarbons as gasoline (TPH-G),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xylenes (BTEX), and oxygenates including methyl tert-butyl ether (MTBE), diisopropyl ether (DIPE), ethyl tert-butyl ether (ETBE), tert-amyl methyl ether (TAME), and tert-butyl alcohol (TBA) were persistently found at the studied sites around the source points. The plume and concentration of contaminants had changed their shapes and strength for all monitoring periods. Thus, additional source control seems to be a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lete removal of source contamination, which must be ascertained with groundwater and soil monitoring on a regular time base. For the study sites,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 was relatively feasible for the long-term plan; however, it did not offer a perfect remediation solution for an ultimate goal because of residual toxic compounds that might have affected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ial areas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an their health limits. Therefore, as a remediation strategy, the combination of clean-up technology and natural attenuation with monitoring activities are more highly recommended than either clean-up or natural attenuation used separately. 相似文献
13.
加油站汽油挥发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加油站VOCs排放包括卸油排放、加油排放、呼吸排放、加油枪滴油和胶管渗透排放等5个环节。针对加油站各环节排放因子已开展了诸多统计研究,但并未考虑加油站工艺及设备配置、日均加油规模等因素对排放因子的影响。参考美国CARB认证规程,采用自主研发的加油站呼吸排放测试系统,以北京某年销汽油量约9 000 t且未安装油气处理装置的加油站为测试站点,开展埋地油罐呼吸排放因子的本地化研究。通过对呼吸排放量的连续监测,采用实验检测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呼吸排放因子与加油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加油站的埋地油罐呼吸排放因子与日均加油量显著相关;对于标准化加油站,日均加油量小于15 920 L时,呼吸排放因子为0;随着日均加油量的升高,呼吸排放因子逐步升高,且符合多项式方程;超过28 800 L后,呼吸排放因子变化趋于稳定在约30 mg·L−1。综合考虑后处理装置安装成本和产生的环境效益,年汽油销售规模超过4 500 t的加油站应安装后处理装置,以降低呼吸排放的油气量。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规模加油站的VOCs排放分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岩溶水系统中微生物迁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林罗锦响水岩岩溶水系统雨前、雨中和雨后水中及悬浮物上携带的细菌数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在雨期,岩溶地下河水质变化对地表水质响应迅速,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中的细菌总数可达到同一个数量级;地下水中TSS与细菌总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即细菌总数随TSS的升降而升降,说明细菌大多是附着在悬浮颗粒物运移的;同时,岩溶区地下河局部存在的溶潭等蓄水构造对污染物具有明显的纳污与稀释效应,是岩溶地下河系统产生自净作用的主要场所。TSS与地下水流速呈正相关,而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细菌占地下水中细菌总数的比例与流速呈负相关。地下河洞口的堆积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其对微生物的吸附和缓慢释放,是导致地下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受到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可渗透反应墙法是 2 0世纪 90年代新兴的一种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方法 ,该方法目前在欧美已开始进入广泛的工程应用阶段。该方法与早期的一些处理方法相比 ,具有能持续原位处理、处理组分多、价格相对便宜等特点。本文系统介绍了该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结构构造和类型、处理机理和反应材料以及设计与施工等 ,为在我国开展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用洛阳铲采集某地区10座地下贮罐罐龄接近或超过10年的典型加油站场地不同深度土样,并分别用吹脱/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法和快速溶剂萃取/硅酸镁净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样品中的挥发性和萃取性石油烃,发现2座加油站疑似油品渗漏,其中1座为柴油渗漏,地下贮罐附近1.2 ~3.0 m深度土壤总石油烃含量16.1 ~24.6 g/kg,均超过荷兰土壤清除标准,另1座为汽油和柴油混合渗漏,其地下贮罐附近2.4m深度土壤总石油烃含量较高,但未超标.个别加油站场地较高的土壤天然有机物背景值可能计入EPH的分析结果,但其色谱指纹明显不同于石油烃. 相似文献